APP下载

茶叶中合成着色剂检测方法的概述

2019-01-06刘春娟

吉林农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着色剂红素正己烷

刘春娟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这其中,食品添加剂的违规添加比较突出,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在新时期变得尤为重要。合成着色剂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相比较于天然提取获得的着色剂具有颜色不稳定,易受光照、温度等因素影响,与其他着色剂难以相融,价格上偏高等缺点。合成着色剂因色彩鲜艳、着色力强、稳定性好、生产成本低等特点受到食品工业的青睐。在《食品安全法》以及相关国家标准的框架下,合理使用食品着色剂本身并无问题,但是不法商贩在利益的驱使下,违反法律法规,在茶叶中违法添加着色剂,掩盖了茶叶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从而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

1 国标检测方法概述

国家标准(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对各类食品中不同合成着色剂的最大使用量做了明确规定,其中规定在茶叶中禁止使用合成着色剂。但仍有些不法生产经营者通过添加合成着色剂来改变茶叶及茶汤色泽,用低级茶叶冒充高级茶叶,用陈茶冒充新茶等,从而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检测合成着色剂的常用方法有(GB 5009.3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和(SN/T 1743-2006)《食品中诱惑红、酸性红、亮蓝、日落黄的含量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其中,GB 5009.35-2016检测方法的原理为食品中人工合成着色剂用聚酰胺吸附法或液-液分配法提取,制成水溶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经反相色谱分离,根据保留时间定性及与峰面积比较进行定量;SN/T 1743-2006检测方法的原理为用聚酰胺吸附法提取,过滤后,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测定,外标法定量。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质干扰问题

茶叶中以黄酮素和茶多酚为主的成分在湿热、微生物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和微生物变化,形成了以茶黄素(TF)、茶红素(TR)和茶褐素(TB)为主体的水溶性色素。这些色素会在检测过程中,对合成着色剂的定性和定量造成干扰。

2.2 检测波长问题

由于GB5009.35-2016标准中的检测器为单波长的紫外检测器,指定检测波长为254nm。该波长只是折中选取了各色素都有吸收的一个共用波长,既不是各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又不是干扰少、稳定性好的最佳检测波长。

因此,用单波长同时对多种色素进行检测时,可能会出现某些色素的测定灵敏度偏低,不能满足实际检测需要的情况,例如在254nm波长下,亮蓝的灵敏度就很低。

3 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

由于茶黄素易溶于乙酸乙酯,茶红素、茶褐素的某些成分也能溶于乙酸乙酯、正己烷,而合成着色剂(柠檬黄、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诱惑红、亮蓝)几乎不溶于乙酸乙酯、正己烷。所以在茶叶样品的前处理过程中先用乙酸乙酯和正己烷去除茶黄素、叶绿素和部分茶红素、茶褐素,再用水提取,可有效降低干扰,提高合成着色剂的回收率。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使用DAD检测器分别对6种合成着色剂进行光谱扫描,发现6种着色剂除了在紫外区域有吸收外,在可见光区也有较大吸收。紫外区域往往会有其他物质干扰吸收,容易造成误判。而着色剂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基本无杂质干扰,因此在实际检测过程中选用可见光区的吸收波长作为检测波长。根据6种合成着色剂的吸收光谱图,选用430nm波长检测柠檬黄,510nm波长检测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诱惑红,630nm波长检测亮蓝。几种着色剂在各自检测波长下具有较好的响应,能满足实际检测需求。

4 结论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食品工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安全不仅影响每一位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更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作为维护食品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措施,每一位从业者都应足够重视,确保流通环节的食品产品的安全性。同时,对食品添加剂的违法添加、超范围添加、超量添加等问题理应有足够认识,科学对待。

猜你喜欢

着色剂红素正己烷
正己烷在不同硅铝比HZSM-5分子筛上吸附的分子模拟研究
雷公藤红素下调NF-κB信号通路延缓肝细胞癌发生的作用研究
偶氮类食品着色剂诱惑红与蛋溶菌酶的相互作用研究
利用废旧轮胎橡胶颗粒吸附VOCs的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11种合成着色剂及其铝色淀
溶剂解析气相色谱法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正己烷含量的测定
正己烷-乙酸乙酯共沸物萃取精馏工艺模拟研究
普立万的材料、着色剂和添加剂创新方案
蔷薇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蜜饯中7种合成着色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