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地区城镇化建设中景观设计与建筑群体的空间规划研究

2019-01-06

现代农村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城镇化群体

杨 帆

(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在城镇化建设中,需要塑造出新型的景观环境,打造出更加人性化的建筑群体空间,以满足新时代的人居特性。在新型环境景观的总体规划中,不仅要结合景观设计与建筑群体的科学技术,还要融入各自区域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从景观设计的多样性,到建筑艺术的美学功效;从景观技术的前瞻性,到建筑表达的融合性,都在显示城镇化建设需要做到时间的耐久性,以及投入感性情感的总体规划。在新时代的城镇化建设中,景观设计与建筑规划学科领域,有责任去充分了解新时代背景特征,城镇化建设发展趋势,以及构成风景园林和建筑群体空间的必备要素和构成方式。必须针对这些设计要素,进行深入的认知才能对城镇化建设进行有效地设计规划和设计管理。

1 城镇区域中景观地形的实用功能表现

1.1 地形的类型。选取适宜居住的地形地貌,进行总体的把控和设计。解城镇区域所处的地形和地貌特征,利用地形特点,为人所用,服务于人。

1.1.1 平坦地形。平坦地形是基址都在一个平面上,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生活的地形。因为地形本身平坦,视域宽阔,在水平面上可以进行平面的规划。在大体的地平面上,几乎难以察觉的角度,总体的自然环境适宜进行建筑构建和区域划分。

在东北地区,好多城镇都属于平原地形。因为地貌的平坦,在城镇的划分之处,也相对容易。城镇内部的区域或者村落划分,也较为清楚。例如辽宁的省会城市沈阳,和它周边邻近的城市,距离较近,如抚顺、铁岭、本溪、辽阳等城市。每个城镇之间的距离,近的不过几十公里,较远的不足百里。而沈阳城市内部区域的划分,也尤为明显。例如,铁西区和和平区,以铁道为分界线,铁道以西为铁西区,铁道以东为和平区。而东北区域的一些其他城市内部的区域划分,也是以此种方式为主,以铁道为划分界限。

1.1.2 凸地形。凸地形的表现形式有土丘、丘陵、山峦及小山峰。这些地形在城镇建设中,都可以加以利用,形成城市公园、文化景观区域,或是城市的主打中心区域。因为地形本身具有一定的坡度,所占面积的大小也各不相同,即完全可以利用地貌的这一特点进行区域化的独特设计。凸地形本身就是一种动感的地貌,具有一定的张力和活力。所以,在城镇化建设中,有些地区利用地貌高差,设计成主题公园或者休闲场所。例如,大连的劳动公园,在大连的中山区,公园内部有一座小型的山体。公园建设利用山体,设计了缆车设施和部分滑道娱乐设施。并且在山顶设有足球形态的雕塑,形成大连的地标性雕塑。沈阳的南湖公园内也有土丘地貌,体积不大,根据这一形态,将其作为四季规划,夏季主要以绿植作为景观设计,冬季则修建雪道,供市民滑雪。

1.1.3 山脊。山脊的地貌坡度更为明显,高度也较凸地形高出许多。总体地貌特征更集中化,视觉效果更明显。这一地貌特征,可以利用其高度,形成城镇区域的制高点,用以观赏为最佳选择区域。在城镇内的一些小型山脉,单座山或是连片体,都可以通过山体规划成旅游文化景区。例如,辽宁省鞍山市的千山,辽宁省本溪市的平顶山,吉林省的长白山等,此些区域的山脊形态,都打造出各自的景观特色。

1.1.4 凹地形。凹地形,在城镇区域内部,属于基础的地形空间。此地形的可塑性极强,不仅可以与平坦地形结合,也可以与凸地形结合,进行高低错落的地貌规划。可以弥补城镇区域内部的缺憾,也可以加大区域地形的高差。例如,下沉广场的设计,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再次的地形规划,或者利用原有高差的地貌,巧妙的再次利用,在施工方面减小成本。

1.1.5 谷地。谷地在新时代城镇化建设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为许多马路、高架桥、高速公路,都穿行于谷地之上。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谷地为一些极限运动,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1.2 地形空间感。在城镇区域中,需要勘察景观地形,进行总体的设计把握和考量。地形是外部环境的地表因素,在城镇建设中,要善于利用地形环境特征,塑造出适宜的空间体系。平坦的地形,其视觉效果相对平淡,没有层次感和起伏感。但是可以通过空间规划,人为的创造出环境需要的高差感。凸地形环境,坡度小的凸地形,丰富视觉层次,可以通过楼体建筑结合创造空间感。坡度大的凸地形,可以利用新型材料,带来陡峭和险峻的刺激感。地形的空间感,在城镇化建设中,最能突显城镇建设的空间效果和视觉感官。不仅要结合当地的地貌特征,还需经过人为的弥补创造,得以实现最大化的效果展现。

1.3 地形的实用功能。地形的选择和利用,最能体现城镇建设的空间立体效果。地形可用的立体空间,在平面上可以进行最大化限度的发挥。在平层地貌上,可使用的空间范围越大,其创造出的视觉效果越震撼。在有限的使用空间内,则可以利用人为手段进行建筑和景观的设计划分,达到扩大使用空间的范围。

2 城镇区域中建筑群体的设计原则

2.1 建筑群体和空间限制。在城镇区域建设中,每一个阶段的建筑群体的表现形式都有所不同。最初阶段,建筑群体只是满足人的居住和使用。随着社会功能的增加,建筑群体在空间环境中也起到了美化空间及限制空间的作用。所谓限制空间,就是将建筑群体作为阻隔空间的一种元素,将空间环境进行自然的阻隔和划分。

建筑群体本身的变化形式也很丰富,建筑自身的组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将不同风格的单体建筑组合在一起,将多种风格的单体建筑组合在一起,其形成建筑群体的表现形式也是完全不同的。由于单体建筑的高度不同,塑造空间环境总体的规划设计方面,则需要考虑实用功能。

作为室外空间的围合元素,建筑群体成为空间限制的一种设计手法。置身于建筑群体中,人的视线作为考量空间限制的标准。避免建筑群体的每个单体建筑高度全部一致,要有高度差别,形成适宜的高差。而且空间限制也需要有黄金分割点,避免多处出入口形成视觉死口。在每一个区域的出入口处要设置空隙,可以利用建筑群体的外立面材质,或者景观小品的样式,形成有空隙的空间限制。

2.2 建筑群体和空间类型

2.2.1 开敞空间。当建筑群体置于开敞空间的周围时,需要注意开敞空间的视野区域和视野角度。开敞空间,是为了使外部空间环境更为辽阔,视觉效果更为宽广。开敞空间也需要设置中心落点,在开敞空间内设置景观小品,如建筑雕塑、喷泉、假山石等,可以使平面空间有简单的视觉层次感。

当开敞空间的部分区域有旋转角度时,则要注意建筑群体的表现形式。具有旋转角度的出入口,可以形成特定的方向性和旋转性。为了使开敞空间不受其他空间的影响,在旋转处设置交叉口。

2.2.2 直线型空间。直线型空间的特征是呈长条状的,在端部设有开口。为了避免空间的缩小和狭窄,建筑群体只能设置在直线型空间的侧端。为了缓解直线型空间的视觉疲劳,在空间内部每隔一段距离,应设置有景观设施或建筑结构设计。任何作为装饰或者具有功能性的装置标识,都不要设置在两端的开口处,因为视觉注意力会被细长的直线型空间的长度所影响,所以在内部空间设置。

不论是从地平面到建筑最顶部,还是从空间端口到建筑群体的交汇处。为了使建筑群体和空间融合得更为自然,需要在建筑群体的材质表现形式和空间景观设计规划相融合,做到相互呼应。

2.2.3 建筑群体与环境的融合。从观赏角度和功能角度上来说,建筑群体与其周围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了获得总体上紧密相接的设计效果,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标准和设计规范。

建筑群体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时,首先考虑地形因素。在平坦的地形上,建筑物造价和延长建筑物所需资金都少于在坡地上的建筑物修造。相对平坦的地形,便于挖掘和堆积,使建筑物与相邻环境结合极其自然。无论空间还是土地,都起到完善建筑结构的作用。随着地面的升高,建筑物的安排和稳定更加困难,造价也更为昂贵。

在最小程度地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完美得融合在一起。在大多数情况下,按照标准的或预先规划的设计方案,树木的砍伐量比专门在空地的某个树木制定的方案要多。

对于柱式结构的建筑群体来说,只有个别立柱支撑点需要加以挖掘。建筑物附近其他地面则可受到合理保护,以便于利用自然资源获取更佳的居住效果。

3 结语

在东北地区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将景观设计与建筑群体自然地融为一体,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其中包括用地原有条件、建筑物之间的功能关系、在相邻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室外空间的预想特性,以及空间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为获得成功合理的空间策略规划方案,须在原始地貌基础上进行勘探和地质结构剖析,再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达到最小范围内的自然破坏,获得最大利益化的空间结合利用。不论是城镇化的总体建设还是内部区域化设计,都需要从总布局出发,面面俱到,做到细节化设计,总体策略发挥,方能发展得更为长久。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城镇化群体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蔡清景观设计作品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