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谱新曲 碧波渔业奏华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武汉市湖泊渔业侧记

2019-01-06

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4期
关键词:三网湖泊武汉市

童 永

一、案例简介

武汉市江汉汇流、湖泊星罗,长期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渔业产区和科研基地,尤其以湖泊渔业最具特色。但就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聚宝盆,武汉却也曾有“抱着金饭碗讨饭”的回忆。全市水产品产量自1955年从1700吨直接跨越至5250吨以后,一直到1978年以前均长期在1万吨以下徘徊。特别是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我市湖泊管理经营权下放,造成湖区水产管理秩序混乱,产量减半。在那个年代,国营大渔场场长没有鱼吃并不鲜见,乃至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志都亲自关心过问武汉市“鱼米之乡都没有鱼吃”,要求我市“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吃鱼难的问题”。渔业发展不够,产品产量不多的问题一直困扰我市。

随着改革开放,我市迎来了渔业发展的春天。1978年,我市成立了“精养鱼池建设指挥部”,当年形成近万亩高产商品鱼基地;1980年,我市在东湖、南湖、严西湖、后湖率先推广湖泊围网、围栏、网箱养殖(即“三网”养殖模式),为国内创举。正是依靠大力发展湖泊“三网”和精养鱼池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我市从1985年,淡水水产品产量不断增长,连年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呈现出银鳞充市、活鱼跃池的繁荣景象,而且品种丰富、价格适中。2017年,全市淡水水产品产量达到43.65万吨,不仅满足本市供应,还行销市外。

日月如梭,新世纪已悄然到来。武汉水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逐渐从供不应求转向了结构性的供大于求,市委、市政府对我市水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进入第3个十年,生态文明建设逐步上升到国家民族“千年大计”的高度,武汉湖泊渔业吃资源饭、养廉价鱼的传统发展方式必须转变。自2008年起,我市各级水产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渔业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大湖泊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工作力度,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践行“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发展目标,有效实现了我市湖泊渔业减量增效、绿色发展的转型升级。至2017年底,武汉已明确划定了禁、限养湖泊,全面拆除了湖泊“三网”设施,限养湖泊实行了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模式,昔日“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的美好景致又回到了富饶、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渔村!

二、主要创新点

从改革开放三十年到四十年的十年间,武汉市水产业为落实各项涉渔环保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分三个阶段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效防范了渔业生产对湖泊环境的影响。

(一)2008年到2011年:起步阶段,重点突破。

2008年,全面取缔了全市所有水域珍珠养殖行为,使我市在全国大城市中率先全面退出了珍珠养殖,退出水面1.69万亩。2009年,我市拆除了全市三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湖泊的“三网”养殖设施,涉及养殖水域5.2万亩以上,共拆除网片8.8万m、网箱713口(2.4万m2)。2011年5月,原市农业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湖泊渔业管理工作的函》(武农函[2011]12号),函请各中心城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对已取消养殖功能的湖泊执行退养。同年8月,原市农业局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湖泊渔业管理的意见(试行)》(武农文[2011]85号),进一步明确了中心城区湖泊渔业的管理部门,厘清了市区两级主管部门的职责。

(二)2012年至2015年:推进阶段,建章立制。

2012年6月,原市农业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湖泊渔业管理工作的通知》(武农文[2012]64号),要求各区依法加强湖泊渔业管理,巩固三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湖泊拆除“三网”的工作成果,并认真做好南湖、龙阳湖、墨水湖和南太子湖的退养工作。同年底,按照市政府要求,原市农业局制定了《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年)》。同年,按照省市政府要求,原市农业局配合有关区推动了跨界湖泊——梁子湖武汉水域“三网”拆除工作,拆除梁子湖水域中分割相对较密集的围栏近40处,拆除围栏网总长度26万余m。同时还配合洪山区、汉阳区,实现了南湖和墨水湖的退养。

2014年,按照省、市关于发展现代渔业的工作要求,原市农业局代市政府起草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以市政府“武政[2014]75号”文件印发,意见中明确了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用专门章节提出了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相关举措,要求全市要严格执行《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和《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禁止湖泊开展“三网”养殖和投肥养殖,控制并降低商品鱼产量,走两型渔业发展道路。

2015年6月11日(即《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修订实施后的第10天),市农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湖泊渔业管理和保护的实施意见》(武农文[2015]58号),要求各区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全市养殖湖泊积极稳妥的推进规划编制、围栏网拆除、中心城区湖泊退养、强化湖泊渔业执法等工作,其后3次专题召集有关单位和区研究、落实此项工作。

(三)2016年至2018年:攻坚阶段,决战决胜。

2016年,市农委按照《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和《武汉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面开展了湖泊渔业“三网”设施拆除工作。6月30日,市农委召开了全市拆网工作动员会,制发了《市农委关于印发<全市养殖湖泊拆除围拦网(箱)工作方案>的通知》(武农文[2016]71号),全面启动了我市湖泊渔业“三网”设施的拆除工作。9月,市农委代市政府起草了《关于批转武汉市拆除湖泊渔业三网设施实施方案的通知》(武政规〔2016〕17号),全面推进我市湖泊渔业“三网”设施的拆除工作。借助中央环保督察的有力东风,通过市区的主动作为,至2017年12月,全市共拆除湖泊围栏网33.3万亩;湖泊网箱12.2万m2,完成了全部应拆任务。我市大力加强对限养湖泊的渔业管理工作,为巩固成果,印发了《市农委关于在全市养殖湖泊进一步推行渔业生态养殖技术的指导意见》(武农〔2017〕3号)和《市农委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限养湖泊渔业管理工作的通知》(武农办〔2018〕7号),指导全市湖泊渔业坚持走“绿色发展、生态养殖”的道路。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武汉市水产业以湖泊保护为出发点,在短短的几年里,全面转变了湖泊渔业的发展理念和方式,较好实现了从发展为主到保护为主,从生产优先到生态优先,从满足供应到优质优价的历史性大变革。

(一)科学规划布局,突出渔业绿色发展。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水产业特点,水产行业编制了《武汉市现代都市水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科学提出武汉市渔业发展空间布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明确了全市渔业退养、限养和适宜发展的区域布局,为今后一个时期水产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各区根据《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分别对《规划》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在推进水产业发展中,各区高度重视湖泊保护工作,将湖泊的生态保护列为相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之一。为保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每年与相关责任单位签订湖泊保护工作责任状,明确工作目标,确保湖泊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体现了绿色、环保理念。

(二)加强监督管理,推进生态健康养殖。

一是全面开展湖泊摸底调查。以登记湖泊产权性质、使用单位、资源结构、承包年限、养殖品种、养殖密度、水质类型等为重点,建立档案,形成一湖一档,为后期湖泊管理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全市湖泊水生资源调查工作,全面系统掌握湖泊渔业资源及生态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湖泊生态养殖方案,确保湖泊水产养殖与生态保护动态平衡。

二是逐步调整养殖和产业结构。调整渔业养殖品种结构,适度发展湖泊养殖,减少、控制草食性鱼类,增加鲢鳙等滤食性鱼类放养数量,发展鳜鱼、黄颡鱼、鮊类等名优水产品,改善湖泊水质,以质量弥补数量,实现从“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向“低投入、低能耗、高效益”转变。在调整品种的同时,不断加大休闲渔业、水产加工业的推进力度,逐步减少对湖泊的依赖性,提高渔业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步减轻湖泊负荷。

三是严格规范湖泊养殖行为。大力发展渔业清洁生产,积极引导和鼓励使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安全施药等技术,减少渔业生产污染,促进渔业生产企业节能减排。同时,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全面取缔珍珠养殖,稳步推进“三网”拆除工作,严格落实禁肥限饵,规范湖泊养殖行为,实现传统渔业向生态渔业的转变、集约化养殖向天然增殖的转变。

四是科学实施水体生态修复。全面推进生态渔业模式的推广发展,加强对水产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大力实施“投大放稀、轮养轮休、种草殖螺、灌江纳苗、增殖放流”等生态修复措施,建立“禁渔期、禁渔区”制度,积极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寓利用于保护。

(三)抓好全面禁捕,保护渔业种质资源。

2017年12月,我市按照农业部、省政府和市政府的有关要求,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市国家及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捕工作方案的通知》,启动了全市4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捕工作。借助“绿盾2018”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的契机,市直有关部门和江夏区人民政府、武汉农业集团认真履行职责,积极谋划安置补偿政策,大力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为确保按期完成全面禁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发挥科技优势,打造湖泊渔业品牌。

引导和鼓励湖泊养殖企业推广生态渔业和标准化养殖,大力发展绿色水产品,有机水产品,打造渔业品牌。江夏区为了做大做强河蟹产业,加快发展以河蟹为重点的优质湖泊水产品,连续9年举办“梁子湖螃蟹文化节”,唱响了梁子河蟹品牌。“梁子”牌梁子湖大闸蟹已成为全省三艘品牌航母之一,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此外,新洲区涨渡湖黄颡鱼、蔡甸区沉湖鳙鱼、黄陂区武湖黄颡鱼和青鱼也均已发展为国内知名的湖泊渔业品牌。

四、主要成效

(一)科学规划了湖泊水产养殖范围。

明确将全市中心城区三环线以内区域定为渔业的禁止发展区,湖泊全部退出水产商品化养殖;全市除此以外的所有湖泊定为渔业的限制发展区,应实行生态健康养殖,并要求各区分别制定同类区域规划三环线以内区域(包括新城区、城关及新城区组团,三环线以外各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规划中建设用地区域)为禁止发展区,加快推进其养殖湖泊转产、转业、退出商品化水产养殖。并按照省相关规定,在斧头湖、梁子湖等大型养殖湖泊中逐步实施禁渔期制度,强化养殖许可证和捕捞许可证管理,严格渔具渔法使用,保持经济鱼类及非经济鱼类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二)着力推进了养殖湖泊生态健康养殖。

全面禁止了珍珠养殖、投肥养殖和“三网”养殖。增殖渔业得到全面实行。减少乃至杜绝草食性鱼类投放,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和捕捞强度,湖泊渔业产量多年实现了“负增长”,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产业效益。

(三)积极开展了湖泊生态修复。

通过开展种草殖螺、轮养轮休,降低了湖泊负荷,增强了湖泊生物资源自我修复能力。扩大湖泊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范围,科学合理安排鱼类放流种类和规模,有效促进了湖泊生态修复。通过依法查处湖泊水域范围内违法违规渔业生产行为,遏制了酷鱼滥捕、竭泽而渔等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配合有关单位建立、完善了生态补偿制度,为长期推动湖泊渔业养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四)有效提升了湖泊渔业的多功能性。

在保护养殖湖泊水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利用湖泊生态资源优势,结合全市乡村休闲游(赏花经济)和新农村建设,拓展了湖泊渔业多功能性,发展了一批丰富多彩休闲观光渔业,在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的同时,增加渔民的三产业收入,降低对靠湖泊鱼产量增收增效的依赖,促进湖泊渔业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三网湖泊武汉市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湖泊上的酒店
第十届中国足球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
成都“三网融合”实现智慧治理
奇异的湖泊
第三章 “三网融合”会否成为重组催化剂
三网融合遇上4G时代
“三网三联动”创出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