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01-06陈今朝韩国强吴鹏飞冉景盛
陈今朝,梁 姗,韩国强,吴鹏飞,冉景盛
(长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重庆 408100)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把传统教学模式与互联网资源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1-2]。“发酵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应用性强,与工业生产密切联系[3]。但目前“发酵工程”教学普遍存在满堂灌现象,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欠佳[4]。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学生更喜欢“趣味性”学习和“随意性”学习。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发酵工程”教学中[5-6]。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混合式教学效果总结如下。
1 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是否契合,是学生能否主动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发现,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有所用,即毕业后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因此,对用人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制定了“精技术、懂管理、求创新”的教学目标。在传授理论知识时结合案例分析;重视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到生产车间见习,了解、熟悉产品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创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库,让学生自由申报项目开展实践学习,项目库包括“涪陵油醪糟保健食品的开发”“香菇发酵液保健品的研制”“直投式涪陵榨菜发酵剂的研制”等项目,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2 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1 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围绕学生的能力需求构建,选用“十二五”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作为教材,淘汰了以前教材中陈旧、滞后的知识[7]。通过分析教材,调整和重组“发酵工程”教学内容,将教材内容按发酵工程上游工艺包括菌种选育、培养基制备、种子扩大培养、无菌空气制备;中游工艺包括发酵条件与优化、发酵动力学、发酵过程控制、染菌分析与防治;下游工艺包括发酵产品分离纯化共3个模块;适当增加了与“发酵工程”相关教师的科研成果案例,构成了“发酵工程”课程的主线,使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能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知识脉络,把课程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将以前的48学时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调整为理论课51学时,实验课36学时;调整、更新了部分实验内容,增加了5个综合型设计性实验;实习时间从过去的12周增加到18周,实习企业从6个增加到11个。
根据新教材研制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与教材相衔接。编写了“发酵工程”实验指导教材,解决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2.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针对“发酵工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引进了优秀博士担任教师,同时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对新进教师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培养、指导,全面提高其教学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课程组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有硕士学位的2人,教师队伍基本适应该课程教学的需求。
3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1 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进行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离不开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和优质的在线课程资源。首先,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习题与答案、讨论与答疑、实验指导、考核办法、参考文献及部分授课录像等教学资源;其次,积极利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爱课程”网——有5门“发酵工程”及其相关的在线课程;第三,利用国内外相关的发酵工程微课、慕课资源,以及结合重庆发酵工业实际编写的部分微课、慕课资源。学生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在课前预习、听课研讨、课后复习,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学习过程设计、培养学习能力
“发酵工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依据学生的学习习惯、个性化地进行设计。学习活动包括网络(课前)自学、课堂学习、课后复习3个环节。为确保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前梳理各章节的知识点,设计适合该课程的“网络学习任务表”;充分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及时解答在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在上课前将一些教学案例,如白酒、氨基酸和抗生素等不同发酵类型的生产实例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程学习资源的补充。
课堂讲授主要知识点,由于学生已经在网络上进行了自学。但限于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尽管有学习任务表,但其理解、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各章节原理的应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要求其以PPT的形式进行讲解,教师分析点评。课后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对每节课主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出明确要求,制定“课后学习任务表”,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任务表进行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建立章节试题库在线平台,学生根据教学进展抽取题库中的试题资源组成试卷,随时练习,检测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种“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促使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自我测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
3.3 跟踪技术进步,拓展学生视野
根据课程特点,鼓励学生积极跟踪发酵工程技术进步、社会发展需求,广泛收集各种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从文献类型、获取途径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4 建立新的成绩评价体系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课程成绩,注重成绩的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占50%。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网络学习、分组讨论、PPT讲解、课后学习,作业或综述论文等成绩。期末试题题型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名词解释题、生产实例分析题等类型;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要求试题质量高,成绩呈正态分布。经过几年的“发酵工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学生逐渐摆脱了被动式学习模式的束缚,“发酵工程”课程平均成绩提高4~5分;班级立项有关该课程的校级以上科学研究项目或创新实验项目5项以上;发表有关发酵工程的研究论文3篇以上;每年获得院、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 2篇以上;学生考研上线率20%以上,毕业生考上了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著名研究院、高等院校深造。
5 结语
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产品生产的主要工艺过程。教师在“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优化教学内容,建设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优质的在线课程资源,进行“发酵工程”混合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专业素质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