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产养殖业节水节能实用技术 浅谈

2019-01-06王文彬

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9期
关键词:藻类渔业鱼类

王文彬

水产养殖业节水节能,就是要在养殖过程中,尽量减少水产养殖用水和能量消耗,使养殖水体中的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以达到养殖水质不易被污染恶化、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节约养殖用水、降低能量消耗,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我国水产养殖业跨越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国家多次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渔业的发展目标,致力于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资源养护、节能减排,这些说明了健康养殖与节能减排对促进渔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性。渔业节水、节能、减排,看似国家宏观管理的大事,却与我们日常的水产养殖息息相关,渔业节水节能需要我们从身边养殖管理的小事做起。

一、保持良好的水源条件,为渔业节水节能创优环境

水源条件是渔业节水节能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在日常的养殖生产中,关键要控制好水源,水源选好管好,就决定了水质的基本条件。一是慎重选择养殖场所。水产养殖选址时,必须重点考虑水源条件,远离养殖安全隐患,引水渠道不能经过污染区。二是注重水质条件。要了解水体的水质参数,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总氮、亚硝基氮及盐度等。淡水养殖水体最适宜的pH值为7.5~8.5,当pH值下降到7以下,则应采用生石灰来提高pH值,如发现pH值超过9以上时则及时加注淡水进行调节。溶解氧必须控制在5mg/L以上,水体若缺氧可致鱼类出现烦躁、呼吸加快等症状,甚至死亡。水体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饲料、肥料及水生动物的排泄物等,这就要求在养殖初期注意清理水体,搞好饵料、肥料的投放;养殖中后期可使用适量的沸石粉改善底质,吸附氨氮,降解有机物。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应控制在0.1mg/L以下,二氧化碳不超过20~25mg/L,硫化氢不超过0.2mg/L,浮游植物量在20~100mg/L。三是着重创优养殖环境。要求水源稳定、充足、清洁、卫生,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无任何污染,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同时要求注排水方便,且单注单排,在注、排水口处要建好拦鱼网具,既避免敌害生物及野杂鱼入池,又可防止逃鱼。水源进入养殖池前要在蓄水池中过滤和消毒,以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

二、选择优良的养殖品种,为渔业节水节能夯实基础

选择优良的养殖品种,放养优质的苗种,是渔业节水节能的必要前提条件。一是保证鱼种健康。健康苗种的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耐高密度养殖,进而可减少渔药的投入,防止其对养殖水体中有益生物的杀灭和破坏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使渔业节水节能成为可能。鱼种是水产养殖获得高产高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其种苗质量是水产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保证。我国目前海、淡水养殖品种除保留了野生型对环境温度等变化适应较强的优点外,更多地表现为对养殖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性。同时,野生型群体经过数代养殖后,其子孙性状分离,可能有一部分个体是对某些环境(病原)的敏感,易发生死亡,并诱发其他个体的死亡。二是保证种质优良。我国多数育苗场家的设施、设备比较简陋,苗种培育期间各种要素的可控程度差,大多养殖场都面临着有效群体数量较少、逆向选择、近亲交配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经济性状衰退和基因库萎缩等问题,出现鱼种生长慢、早熟、抗病力差等症状,暴发性鱼病频繁发生,经济损失严重。因此,在养殖中我们应该从正规原、良种场引进,放养性状优良、优质健康的不带传染性病原生物的优良品种。

三、推广科学的养殖模式,为渔业节水节能创造条件

合理的放养密度使养殖水体的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处于一种良性循环过程中。一是坚持科学放养。渔业节水节能,首先要根据水质情况、养殖技术水平决定合理的放养密度,采取科学的养殖模式。因为池塘水质在有机质污染和自净能力相平衡情况下稳定,当养殖密度上升,鱼类排泄物增加,有机质污染超过池塘自净能力时,水质不稳定且极易变坏,鱼病增多。二是合理利用水体。放养品种要突出主养品种,现在用配合饲料养鱼不宜沿袭传统的放养模式,即多种吃食性鱼同池混养,而应以一种吃食性鱼为主养鱼。为改善池塘水质,充分利用天然饲料资源,发挥水体生产潜力,可以适当搭配其他鱼类。一般主养的吃食性优质鱼类如草、鳊、鲫等放养比例要大,一般占放养总量的80%左右,而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只能占20%左右。三是探索先进模式。采用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及集装箱养殖系统,通过生态循环养殖技术吸污净化水质,又能增加水体溶氧,还可以促进池水循环利用,从而实现节水节能养殖。

四、采用健康的养殖方式,为渔业节水节能提供技术

要节水,必须少换水,而少换水,则要严防水质污染,防治水质污染的重点是要管理使用好投入品。一是坚持合理施肥。通过适度培肥,使浮游生物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和营养物质,从而培育出良好的水质,辅助鱼类生长。一般以施有机肥为主,每7~10天一次。对于养殖鲢、鳙等为主的池塘,应根据池水水质情况及天气情况施肥,一般要求水质透明度在25cm左右,水色应以茶褐色为佳。同时应注意一次施肥量不宜过多,注重少施勤施。人畜粪等有机肥,每次每亩可施100~150kg。二是科学投喂饲料。饲料投入对水质影响很大,应把握科学投喂的原则。在投喂时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质及鱼类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天气晴好,水质清新,鱼类摄食旺盛时可适当多投,反之,则酌情少投或不投。精饲料以投下半小时内吃完为度;青饲料以当日吃完为准;贝类以下次投喂前吃完为宜。一般精饲料每天投喂2次,上午9-10时及下午2-3时各投喂一次;青饲料每天投喂1~2次。要严格控制上午鱼类浮头时投喂和夜间投喂,以免造成病害。精饲料要求营养全面且充足,宜采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青饲料及鲜活贝类要求适合鱼类口味,无毒无害。避免投喂霉变饵料,在饲料品种上讲究粗精搭配。同时要求定点投喂,有条件的地方可搭建饵料台以方便投喂并观察鱼类吃食情况。三是加强病害防治。首先要坚持定期防病:每月可使用药物对池水、饲料、用具、食场等进行消毒。其次要防止浮头发生。鱼类时常因水质过肥、天气闷热而缺氧浮头,极易造成死鱼现象。要加强预防,一般每天巡塘3次以上,重点时段在黎明、中午、黄昏,严格检查吃食情况和有无浮头之兆。要及时勤除池塘及饲料台残饵、污物,清除池周杂草。发现池中有死鱼,应及时捞出,检查死因,对症治疗,同时对病死鱼要作远离深埋处理,以免败坏水质、诱发鱼病或使鱼病蔓延。还要注意轮捕轮放,随着鱼类的快速生长,池塘载鱼量大幅上升,水质恶化的概率越来越大,此时注意搞好轮捕轮放,释放水体空间,控制好水体载鱼量,达到调控水质、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五、开展有效的水质调控,为渔业节水节能提供保证

在不大量换水的情况下,如何开展有效的水质调控,达到节水节能的效果呢?一是采用生物方法调控。利用生物方法,可以调整鱼塘养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达到既节水又能改良水质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合理移植水生植物调控水质。水生植物作为水体初级生产力,可以控制鱼塘藻类等生长,起到很好的净水作用。养殖者可根据鱼塘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水体中合理引进移植轮叶黑藻、鱼腥草、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调节水体水质。另一方面,可以适当移植水生动物调控水质。水生动物是水体中的“消费者”,适当移植可促进水体生态系统平衡,达到调节水质的作用。如套养鲤鱼、鲫鱼可充分利用水体中残余的有机物,大大减少水体底部有机物的腐化分解,减少污染发生的几率;套养青鱼可以抑制水体中的螺蛳等生物对水体各营养物质和氧气的消耗;套养鲢鱼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资源,控制水体肥度,从而达到调节水质的作用;套养鳙鱼可以抑制水体中的轮虫;套养草、鳊、鲂鱼可以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净化养殖环境;套养黄颡鱼可以抑制水体中的锚头鳋,减轻水体污染;套养鳜鱼、乌鳢、鲈鱼等可以有效控制水体中野杂鱼类的生长繁殖,减少与主养鱼争食争氧的竞争压力。二是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利用微生态制剂可以保持水体稳定健康,控制和改善养殖水体。微生态制剂就是利用假单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治理水质污染,降解鱼类排泄物、残存饵料、鱼类尸体、化学药物产生的有害物质,促进水质良性循环。它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生态环保等诸多优点。三是改善养殖水体。通过测水施肥技术维持稳定健康的藻相,保持水体中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的平衡,以促进有益藻类繁殖,抑制有害藻类生长,进而控制和改善水质。可利用有益藻类吸收养殖水体中过剩的营养物质,争夺有害藻类的营养并使有害藻类失去生存环境,抑制有害藻类的生长。有益藻类通常有小球藻、螺旋藻等,这些藻类具有高蛋白含量,也是养殖对象喜食的天然饵料生物。四是合理利用药物调控。利用生石灰、沸石粉等水质与底质改良剂改善养殖水体,可以优化养殖水体环境,防治疾病,促进水产品的生长和发育。使用生石灰调节水质时,一般每半月按每亩用生石灰15~20kg化水全池泼洒一次。如果池中有机悬浮物过多,可按每立方米水体使用20~25kg沸石粉全池泼洒,降低有机物耗氧量和增加水体的透明度。在鱼类发生浮头时,亦可采用增氧机或施用增氧剂等药物予以增氧。

猜你喜欢

藻类渔业鱼类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藻类水华控制技术及应用
细菌和藻类先移民火星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吃蔬菜有个“321模式” 三两叶菜类,二两其他类,一两菌藻类
奇妙的古代动物 泥盆纪的鱼类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浮游藻类在水体PAHs富集与降解中的研究
鱼类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