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9-01-06王玲玉韩益飞潘国云陈名蔚
王玲玉,韩益飞*,潘国云,陈名蔚
(1.如东县蚕桑指导站,江苏南通226400;2.如东县园艺技术推广站,江苏南通226400)
如东县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北翼,总面积1872 km2(不包括海域),地势平坦,属典型的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县年平均气温14.8℃,年平均降水量1046 mm,无霜期222 d左右,水资源可利用量约11.7亿m3。气候条件优越,自然环境优良,适宜多种作物的生长,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1]。
1 如东县蔬菜产业现状
1.1 蔬菜种植现状
2017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万hm2,产量84.46万t,产值11.7亿元。全县有现代农业综合园区48个,其中省级3个,万亩农业园区1个,省级“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2个,共计1.6万hm2,规模出口蔬菜基地12个。全县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10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5家,市级51家,县级38家;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蔬菜出口创汇5359万美元,处于全省前列。
1.1.1 特色蔬菜基地优势明显
近年来,如东县注重优化蔬菜生产布局与品种结构,从培育优势特色产品入手,着重发展经济效益高、市场行情好的设施蔬菜、出口创汇蔬菜等,通过典型带动,形成了一批有特色、在省市具有一定名气和影响力的特色基地[2,3],如掘港和沿海镇(区)的出口蔬菜生产基地、大豫与苴镇等镇的地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新店和长沙等镇的万亩水生蔬菜生产基地、大豫镇的榨菜生产基地,特别是掘港镇万亩菜篮子基地、大豫镇“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和西兰花特色小镇建设等较为出名。
1.1.2 蔬菜种类繁多,复种模式呈现多样化
如东县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达100多个,其中大面积种植的品种30多个。近年来,西红柿、西兰花、有机花菜、马铃薯、黄秋葵、芦笋等高价值蔬菜种植面积与产量不断攀升,而传统的白黑皮冬瓜、青皮长茄、小青菜等的产量和种植面积则大幅下降,目前全县种植的蔬菜种类以春菜、夏菜、秋菜为主。
蔬菜复种按照有无覆盖物分为露地复种和设施复种两种模式。露地复种模式主要有春西兰花-夏小白菜-秋西兰花、春西兰花-夏玉米(青毛豆)-秋西兰花、地刀豆-西兰花-大叶菠菜等。设施复种模式有早春蚕豆-西瓜-秋西兰花、春大白菜-夏茄子-秋莴笋、春萝卜-芹菜-秋莴笋、春萝卜-水果玉米-大叶菠菜等。这些模式复种指数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较高。
1.1.3 标准化生产模式全面推广,质量安全明显提升
为更好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如东县实施了蔬菜产业园区的标准化建设,在大力发展现代化设施蔬菜栽培的基础上,加快建设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走优质化、标准化的发展之路[4]。全县蔬菜种植大户逐年增加,全县现有蔬菜占地面积3 hm2以上的新型主体136家,累计面积达到2000 hm2。通过推广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组织菜农参加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提高其自身的素质和科技水平。目前全县蔬菜类“三品”认证84个,种植面积1万多hm2。
1.2 蔬菜加工现状
在发展蔬菜生产的同时,如东县重视蔬菜加工能力建设,形成了一批蔬菜龙头加工企业,通过技术标准化措施的落实,蔬菜加工品质量明显提升,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带动了全县蔬菜产业的稳定发展。
1.2.1 蔬菜加工能力日渐提升
如东县自1985年开始生产出口蔬菜,近年来蔬菜加工开始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1]。目前已形成以鲜食、速冻以及脱水蔬菜为主的加工品,作物以大叶菠菜、广岛菜、野渍菜、刀豆、大白皮蚕豆、毛豆、西兰花、胡萝卜、黄秋葵等名优蔬菜为主。早在2010年,县政府就批准建设了出口蔬菜产业基地,核心示范区规模3350 hm2,整个示范区出口蔬菜外汇收入3359万美元,直接带动1万多农户蔬菜生产,增加农民收入1亿多元。
1.2.2 蔬菜加工企业数量增长迅速
如东县目前有东海(南通)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江苏银树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南通菜丰堂食品有限公司、南通辉禾食品有限公司、南通恒远食品有限公司、九洋食品有限公司等20余家蔬菜龙头加工企业,已建成蔬菜加工车间3000m2,形成了腌制、速冻、脱水等蔬菜生产线,企业效益逐年提高[2]。
1.2.3 蔬菜加工品质量明显提升
近几年,如东县加大对蔬菜产业的调整,重点对蔬菜加工企业进行监管。通过制定完善出口蔬菜标准化操作规程(地方标准),形成了出口蔬菜全程质量控制技术集成;通过组织相关技术培训,强化技术指导,确保出口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实到田间、户头,基地农残检测合格率达到100%;购置先进设备,提升检测手段,形成了较为健全的蔬菜产品监管体系。出口蔬菜加工品质量明显提升,产品销往美国、欧洲、俄罗斯、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1.2.4 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
如东县现有各级蔬菜出口加工龙头企业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约10万t鲜菜的加工能力,在全县建有蔬菜生产基地5300 hm2。以江苏银树食品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如东县最大的蔬菜冷冻加工企业,成立于2010年,拥有加工3.5万t速冻、保鲜蔬菜的能力。公司与掘港镇天星、八总、六总、晓河等村合作,以“公司+基地+农户”实行订单生产,订单面积600 hm2,涉及农户18600户,通过签订分担风险、利益共享的订单,推广西兰花、青刀豆、毛豆、美国黑莓等30多个优质高产新品种。
1.3 蔬菜流通现状
通过持续多年努力,如东县蔬菜流通体系日渐完善,蔬菜专业化合作组织与新型生产主体不断涌现,为全县蔬菜生产稳定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
1.3.1 蔬菜流通体系日渐形成和发展
如东县蔬菜主要以鲜销为主,且销售市场以县外市场为主,蔬菜流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市场这个纽带,没有市场,蔬菜就不能流通,因此批发市场在蔬菜的流通体系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蔬菜流通的核心。全县现有蔬菜批发集散中心8家,如东县天一蔬菜批发市场作为如东县最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全县1/3的蔬菜都通过该市场发往全国各地,占地3.98万m2,营业面积1.65万m2,共有摊位870个,年成交额在20亿元左右,并建有农药残留检测室,严控蔬菜质量安全。
1.3.2 蔬菜专业化合作组织初具规模,产业化经营初见成效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菜农合作组织搭桥,种植农户参与,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种植大户模式、经纪人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三种。
种植大户是指流转种植土地3.3 hm2以上、常年以种植蔬菜为主的农户,近年来其中大部分已注册为家庭农场。这些大户逐步形成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格局,这就是种植大户模式。
经纪人模式,是指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代理、信息传递、服务等中介活动而获取佣金或利润的经纪组织和个人。以大豫镇丁家店村某蔬菜经纪人为例,由其牵头建立的崔氏蔬菜专业合作社拥有自有生产基地13.5 hm2,入股土地33.5 hm2,带动周边农户2000多人及周边土地200 hm2,年销售收入1500万元,南瓜销售总量7500多t、冬瓜销售8000多t、青蚕豆5000多t、出口蔬菜500多t、反季节蔬菜2000多t,帮助农户每667 m2增加收入超过1000元,注册了“鑫如”牌无公害蔬菜商标。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是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的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以南通菜丰堂食品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兵房居委会、天星村等地建立超过134 hm2的种植基地,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公司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蔬菜的种植和管理,基地农户纳入公司的种植计划,公司和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农户按公司的标准要求进行种植,产品由公司全部收购,这种模式充分保证了公司鲜菜的加工原料[3]。
2 如东县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1 蔬菜种植技术落后,育苗组织化程度低
蔬菜大棚等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以简易钢架结构塑料大棚和竹木结构小拱棚,设施档次比较低,抗灾能力差[5]。如东夏季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比较多,简易钢架大棚易受到不良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出现设施结构变形或倒塌的后果,严重影响到全县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全县蔬菜生产仅有1个集中型温室育苗中心——如东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温控育苗中心。该育苗中心位于外农绿源高效设施果蔬园艺基地内,占地超过2000 m2,全年可培育1500万株苗,覆盖周边200 hm2土地。但大部分农户还是属于自由分散育苗,一是零星分散,劳动用工多,育苗成本高;二是技术含量低,数量、质量难以保证;三是苗期病害,尤其是土传病害难以科学防控,病苗定植后,防治困难。
2.1.2 蔬菜质量参差不齐
除出口蔬菜基地外,蔬菜生产者多而分散,加上生产环境、农资投入品、劳动者素质以及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制约,难以对蔬菜生产行为形成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导致生产的蔬菜质量参差不齐,安全水平堪忧[6]。
2.1.3 设施蔬菜品种短缺,地方品种缺乏保护
为了获得良好的收益,目前如东新型主体栽种蔬菜品种大多从国外或国内其他地方引进。国外品种如西兰花、黄瓜、大叶菠菜等,连年种植,病原微生物的危害日渐突出,不仅增加了病害防治成本,还带来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而国内蔬菜栽培品种大多是从露地栽培品种中筛选出来的,难于适应设施内弱光、高湿的生长环境。
此外,如东县虽然拥有茄、扁豆、鲜食豆类等蔬菜地方品种资源,在如东本地以及南通、上海等地有着较大的消费群体,市场前景看好。然而,长期以来,地方品种资源在挖掘创新与利用上没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导致地方特色蔬菜设施栽培难于上规模,栽培面积逐年下降。
2.1.4 连作障碍突出、病虫害安全防控技术体系不健全
如东蔬菜产业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经营,生产规模小,擅长种植的作物种类往往比较单一,难以进行轮作换茬,导致病原菌在土壤中大量繁殖,病害的常发、暴发已成为影响蔬菜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为追求效益,生产者大量投入化肥及鸡粪、猪粪等有机肥料,而设施环境又缺少雨水冲淋,导致土壤表层高度盐渍化,成为制约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大障碍因子。
对全县蔬菜病虫害的预警与防治体系缺乏系统研究,防治指标不明确,防治适期不清楚,防治效果得不到保障,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尚未得到有效推广,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
2.1.5 品牌意识不强,商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鼎鲜牌”和“扶海牌”蔬菜、“环玉牌”西瓜、“天星扁豆”等一批具有如东特色的品牌蔬菜已逐步走进上海等地超市、连锁店。但是,全县在统一形象、品牌整合和联合发展的道路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农民对品牌化道路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真正的品牌营销管理。
2.1.6 蔬菜生产配套设施滞后,机械化程度低
目前如东县蔬菜生产仍以人工作业为主,大部分作业是通过雇用劳动力的方式来完成,设施生产配套的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农业劳动力相对紧缺,人工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非机械化水平下蔬菜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2.2 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 资金投入不足
蔬菜产业相对于其他传统种植业来说,是一个高投入、高标准、高产出、高效益、低消耗的优势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7]。虽然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扶持力度仍显不足,扶持范围依旧不广。由于大棚骨架、覆盖材料、滴灌、防虫网等设施设备的投入成本大,再加上蔬菜种子价格高昂、需肥量大、种植成本高,依靠农户自身的投入困难较大。
2.2.2 产业化经营不完善
虽然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合同将分散的农户联接起来,延长了产业链、增强了竞争力、稳定了农户收入,但该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方面,“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利益联系不紧密,虽然双方签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作协议,但因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契约的约束力较弱,如果出现货源充足、市场价格走低时,一些企业、经纪人在收购时,往往出现压级、压价现象,使农户增产不增收。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龙头企业的规模、科技水平、品牌等综合实力较弱,由于受到蔬菜季节性强、贮藏期短等因素影响,企业需投入大量资金在蔬菜上市季节及时收购和加工蔬菜,常常导致资金周转不灵,再加上银行贷款难、贷款少、担保难等限制,不仅难以及时兑付农户出售蔬菜的资金,而且极大制约了企业在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加工水平、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导致企业难以得到长期发展[4]。
2.2.3 从业人员年龄老化,新技术推广难
如东县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农村年龄结构逐步呈现老龄化,50岁以上的老年劳动力占9成以上,这些人对新生事物的辨别、接纳、吸收、消化能力较差。首先,许多农户对发展高效农业缺乏认识,对投入现代农业缺乏热情和能力。再者,蔬菜市场价格变动幅度较大,增加了农民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顾虑,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导致设施农业的投入不足、技术推广难度加大,制约了如东县高效设施蔬菜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2.2.4 蔬菜流通市场信息不畅
由于如东县缺乏来源可靠、行之有效的蔬菜生产信息和市场流通信息,加上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因此难以掌握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甚至南通等地的蔬菜产品市场信息,蔬菜流通渠道不畅通,影响了蔬菜的销售,给蔬菜种植户带来了影响。
3 如东县蔬菜产业发展定位与对策
3.1 发展定位
3.1.1 总体定位
如东县蔬菜产业的总体定位是优质安全、生态环保、功能多样、竞争性强、持续发展的现代都市型蔬菜产业,将蔬菜产业打造成国内有影响力,在省内有特色的新鲜蔬菜出口业。
3.1.2 市场定位
通过“立足南通、面向大上海、辐射长三角、走向世界”,充分发挥如东县毗邻上海的地理优势,瞄准大上海和整个长三角大市场,并把上海作为蔬菜产品展示的窗口和都市蔬菜市场需求的晴雨表,不仅把如东建成为南通、上海等大都市蔬菜消费的供应基地,还努力建设成大都市蔬菜观光和休闲的后花园,实现如东与长江三角经济区的无缝对接。
3.1.3 产业定位
(1)精细蔬菜生产和供应的城郊型蔬菜
如东蔬菜首先应保证满足供应本县、上海市及沿沪宁线城乡居民对优质叶菜类蔬菜和食用菌类产品的需求。其次应保证供应优质特色专用蔬菜(红扁豆、蘘荷、秋葵等),发展香菇、平菇、金针菇、草菇等食用菌品种,与设施栽培蔬菜进行轮作,可有效减少土传病害的侵染,同时菌渣可就地还田,增加土壤肥力;第三是适应都市消费新特点、新需求,整合蔬菜加工企业资源,打造如东蔬菜品牌,大力发展清洁蔬菜、切割蔬菜、半成品蔬菜,实行超市专卖店、连锁店销售。
(2)休闲观光和体验参与的都市型蔬菜
随着规模化、标准化绿色蔬菜的高质量发展,作为生产场所的蔬菜基地生态环保、景色优美、技术先进,在实现其生产功能的同时,发挥蔬菜产业的休闲、观光、体验等文化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
(3)加工出口创汇的外向型蔬菜
大力发展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能力,把外向型蔬菜和向长三角地区提供优质蔬菜作为发展蔬菜生产的重要方向和潜在拉动力。第一可以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提高蔬菜产业整体效益;第二可以增强出口创汇能力,稳定与提升蔬菜生产能力;第三可稳定蔬菜销售渠道,均衡蔬菜市场供应,平衡蔬菜销售价格,缓解蔬菜销售压力;第四带动关联产业,提供就业机会,体现社会价值。
3.2 发展策略
根据如东县的地理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导向,蔬菜产业应重点加强3个聚集区建设,即出口加工蔬菜生产基地聚集区、生鲜叶菜类生产基地聚集区和特色蔬菜生产基地聚集区。
3.2.1 合理规划布局,突出如东特色
根据如东发展3个聚集区的远景规划,在依托现有蔬菜传统种植区和积极调整蔬菜生产布局的基础上,加大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力度。围绕3个聚集区建设目标,在全县重点打造四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西兰花生产基地、叶菜类蔬菜生产基地、瓜类蔬菜生产基地和豆类蔬菜生产基地),并适度发展食用菌产业。要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与更新。结合如东县气候特点,加快引进适应7~8月高温季节栽培的速生叶菜类品种,以及春提早、秋延后栽培的优质高产抗逆蔬菜新品种。
3.2.2 实施品牌战略,提高蔬菜产品竞争力
引导菜农引种和扩大适销对路、效益较高的名特优蔬菜品种,实施蔬菜名牌战略,使蔬菜品牌与规模经营良性互动,提高市场竞争力。以万亩菜篮子工程基地创建为契机,着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5]。通过蔬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推进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及商标注册,逐步形成产地有准出、超市有准入、产品有标识和身份证明,信息可得、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蔬菜品种,重视茗荷、红扁豆等地方名特优蔬菜品种资源的提纯、保存和开发利用,加强生产、加工和销售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如东县特色蔬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
3.2.3 构建蔬菜市场营销网络体系
首先要全力打造如东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加强蔬菜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保鲜库、冷藏车等,形成设施齐备、功能完善、辐射面广、吞吐量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加强与上海、南京、苏州等大城市终端市场的对接,建立销售网点,发挥市场中枢作用和龙头作用,扩大市场覆盖面,逐步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6]。
其次要在扶持全县现有蔬菜加工营销龙头企业的同时,引进一批大规模、上档次的蔬菜贮藏、加工、运销企业,引导同类企业联合重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直销配送和远距离运销能力。加强西兰花、鲜食蚕豆、毛豆等蔬菜制成品的开发,加快发展速冻蔬菜、脱水蔬菜、蔬菜饮料和泡菜等蔬菜制成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均衡蔬菜上市,稳定蔬菜价格。大力推进鲜销蔬菜采后清洗、修整、分级、包装和冷链运销,逐步发展方便净菜、袋装蔬菜、真空保鲜蔬菜等鲜切蔬菜产品。
再次要充分发挥蔬菜专业合作社组织与新型生产主体的职能作用。继续扶持他们新建、扩建蔬菜冷藏保鲜库,增强他们错时销售、均衡供应的能力,同时走“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的路子,实现蔬菜直供,减少中间环节。同时,要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办法,鼓励蔬菜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对外开拓市场,建立起稳固可靠的营销网络;对内组织生产、筹措资金、协调关系、规范行为,逐步做到生产、流通与销售集团化操作,形成动作有序、快捷高效、互利互惠的蔬菜生产态势。
同时要建立信息网络,及时提供生产、市场、供货信息,帮助蔬菜批发市场制定指导性价格;及时向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科技信息,并建立专家系统,提供快速、准确的科技信息服务。
3.2.4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蔬菜产业。建议规划建设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园,集中展示蔬菜新优栽培品种和栽培技术、菇菜同棚或错层栽培技术。同时设立采摘区,种植多种蔬菜和食用菌品种,在示范宣传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更好发挥农业科技的影响力。
3.2.5 举办蔬菜节,扩大影响力
为进一步扩大如东县蔬菜产业发展影响力,提高蔬菜品牌知名度,依托如东县蔬菜产业基地,可在蔬菜生产季节举办蔬菜节,集中示范展示叶菜类蔬菜、西兰花、豆类蔬菜和食用菌,以及蔬菜品加工。利用现有的如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示范推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同时利用其在蔬菜加工方面的优势,做好蔬菜深加工的宣传,形成蔬菜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程产业链的集中展示,加深长三角地区蔬菜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种子公司、深加工企业对如东蔬菜产业发展的整体印象,更好的宣传如东蔬菜。
3.3 保障措施
3.3.1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政策引导
建议县政府成立专门的蔬菜产业领导小组,加强行政领导。制定全县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方案,做好各镇(区)蔬菜生产的规划;对蔬菜产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与管理进行全程指导等[7]。
3.3.2 激发农户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
农民种植蔬菜作物的积极性是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力保障,是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取得成效的关键。首先,要将广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政府的决策上来,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势推进;其次,用政策、资金等方法吸引潜在农户,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再次,全方位展示和宣传种植蔬菜作物与传统大田作物的比较优势,启发和教育农户,带动农户发展蔬菜生产。
3.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继续落实已有政策。落实配套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引导特色产品发展,促进竞争优势不断扩大。二是积极出台新政策。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新增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渠道,如蔬菜生产奖励资金、生产风险调节资金等。加大设施蔬菜建设的扶持力度,为设施蔬菜跨越式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政策环境。三是扶持蔬菜种植大户,鼓励其参与市场销售,整合带动周围农民,解决蔬菜生产过程中“卖菜难”的问题。四是以购机补贴政策为引导,将旋耕机械、冷库、植保机械、增氧机、孵化机等纳入购机补贴范围,借以推动蔬菜和设施农业的发展。
3.3.4 重视培养和引进蔬菜产业相关人才
做大做强如东的蔬菜产业,不仅需要蔬菜技术方面的人才,还要有蔬菜加工、产业管理和经营型人才。充分利用如东县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优势,制定政策,引进蔬菜产业急需人才,打造蔬菜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积极加强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在如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示范、推广等工作,建设一批教授工作站、博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高科技人员服务示范基地,带动如东蔬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3.5 健全蔬菜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
要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科技推广落实、技术措施到位、标准档次提升、管理服务有力为着力点,建立健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配套服务。农技部门要加快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坚持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先进栽培技术,瞄准重要蔬菜品种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研究示范推广一批蔬菜种植设备与机械。加强太阳能杀虫灯、生物农药、反季节栽培技术等蔬菜生态高效生产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广可循环发展模式,注重生态有机肥的应用,最大限度的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促进如东县蔬菜生产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