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水产养殖 的 发展思路
2019-01-06韩喜东
张 芳 周 姝 韩喜东
在淡水养殖产量中,常规淡水养殖品种产量占绝对优势,而常规品种大多为低值产品,量的增长只满足了消费者的基本要求,不能满足市场对高端水产品的需求。且常规淡水养殖处于微利时期,利润偏低,饲料等养殖成本和市场行情都直接影响着养殖效果,有可能造成增产而不增收,大多数养殖户真正盈利较少,有的甚至亏损。因而进一步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势在必行。
特种水产品,是相对于常规水产品而言的,一般指产量相对较少,经济价值较高,目前养殖较少,开展养殖时间不长,养殖利润高,市场销售有一定区域性,消费群体高端性的水产品,一般具有味道鲜美、食用价值高、保健或药用功能等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消费者对优质水产品的消费,一方面需求量加大,另一方面质量要求增高。因此,养殖出质量更好、产量更高、品种更多样化的淡水特种水产品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具体来说,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不断开发地方特色品种和引进外地优良品种驯化养殖
具有地方特色的淡水经济动物很多,我地常见的淡水特种水产养殖品种有鳜鱼、黄颡鱼、黄鳝、鲈鱼、黄河鲤鱼、乌鳢、翘嘴红鲌、泥鳅、鲟鱼、青蛙、龟、鳖、河蟹、虾、观赏鱼等。
今后应加大对宜养特种水产经济动物的生物学研究,开发更多适宜养殖的新品种。同时,加大与外地的交流,引进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条件和消费者需求的养殖对象,促进淡水特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搞好科研实验,做好养殖示范
在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前,先进行小范围、小规模的养殖实验,做好交叉对比试验,总结经验,掌握养殖技术,做好风险分析,看是否适合在本地养殖,是否适合大面积推广,不可盲目引进推广。否则,一旦某个重要环节出现失误,会造成重大损失。
三、推广新技术,新模式
努力推广适合本地条件和特色的新技术、新模式,拓宽综合生产经营模式,形成综合效益。使投入少、鱼病少、产量高、收益好、见效快。
四、加大种苗生产力度,优化种质资源
针对目前部分养殖对象种苗难解决、种质退化的问题,要深入研究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其生殖规律,开展半人工繁殖、仿生态繁殖;加大对优质品种的选育力度,进一步优化地方品种,发展杂交育种技术、单性化育苗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等,保障种质和种苗供应。
五、改善养殖环境,开展仿野生生态健康养殖
绝大多数特种水产养殖对象在自然条件下生活在水质清洁的环境中,造就其优良品质。人工养殖时由于片面追求高产量,养殖密度大,水质污染严重,导致发病率高,产品质量下降。未来将更加重视模拟野生生态环境条件开展生态健康养殖,净化养殖环境,实现养殖产品的优质化和高值化,保证淡水特种水产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
六、研制推广使用专用饲料
目前,很多特种水产养殖品种没有专用饲料,养殖过程中存在饲料配方不合理、营养物质不全面、饲料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
加大对特种水产养殖对象营养需求的研究,研制出针对性强的优质配合饲料,不使用替代饲料。
七、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确保质量安全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养殖,苗种、饲料、渔药等投入品要符合有关规定,并做好记录,完善档案管理,做好“两项登记”和“五项制度”,即:水产养殖生产记录、水产养殖用药记录和生产日志制度、科学用药制度、水产品加工企业原料监控制度、水域环境监控制度、产品标签制度等。
在疾病的防冶上,重点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品,重视中草药的开发应用,采取综合措施和生态学方法防治特种水产动物病虫害。禁止使用国家违禁渔药,杜绝使用“三高”(毒性高、副作用高、用量高)、“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的药物,鼓励使用“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的渔药,严格遵守休药期的规定,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八、养殖产业化,打造品牌
通过注册成立特种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分散无序的养殖户组织起来,根据市场需求组织适度规模生产,统一养殖种苗和饲料、统一养殖技术、统一养殖模式,生产出规格与质量相近的产品,统一品牌销售,获取规模效益。做好水产精品养殖,打造水产品牌。
九、做好“三品一标”认证
积极创造条件申报无公害产品基地,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地理标识性产品,注册生态养殖商标,提升水产品质量和知名度。
十、加大宣传力度
认真研究探索水产品的味道、食用价值、营养价值、保健或药用功能等特点,科学分析,准确把握,精准定位,通过各种途径、渠道进行适当有效的宣传,达到让市场认可、让消费者接受的目的。
十一、时刻关注市场,适时销售
一般特种水产品市场波动较大,在养殖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市场行情,根据市场行情和养殖情况,搞好规划,做好轮捕轮放,适时销售,达到增产、增收又增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