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养殖草鱼技术
2019-01-06张开礼
张开礼
(固始县水产局 河南信阳465200 )
传统大宗水产集约化养殖技术含量低、饲料投入成本大、比较效益较低、风险系数高,对养殖环境的调控能力弱,需要频繁、大量地更换新水和使用增氧机增氧来保证较高养殖产量。同时传统养殖模式造成的环境污染、土地过度使用、水资源浪费和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凸显。
流水养鱼是实行单池循环,形成集循环流水、生态净化、排污回收、集约养鱼、自动控制于一体的新型生态工程化养殖模式,具有周期短、生长快、产量高、效益高、商品率高等优点,一般比常规养鱼增产40%左右,是全国推广的一项新兴养殖技术,越来越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青睐。
流水养鱼要求水质清瘦,多以放养草食性鱼类为主,充分利用杂草、蔬菜、瓜果叶等,一般不用购买商品饲料,也可在草料缺乏时,适当投喂商品饲料。以草为主,可减少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 流水场址选择
流水养鱼池要求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水位稳定、水温适宜,池水保持在2 m以上水深,水中溶氧量在7.0 mg/L以上,pH值为8~9。要求每隔15 d进水一次,高温季节每隔10 d进水一次。5~10月间水温保持在15~30℃之间。要求光照充足、溶氧高、饲料和苗种供应方便。
2 池形与面积
流水养鱼池最好圆形、椭圆形或扇形。单个养殖池面积以20~40 m2为宜。方形池因池中流水难以到达死角部分,养殖效益欠佳。池壁用砖或石块砌成。用水泥抹光表面,池底用混凝土整平,池埂结实。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分别砌成斜坡,通过开启鼓风机引导水流冲向底层,翻动整个池水,保证池底水流交换和顺利排污。鱼池进、排水口要安装拦鱼设施,网目视鱼种规格大小而定。排水口和排污口应分开设计,便于通过现代化的养殖设备,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和残饵,集中收集并抽到岸上的水处理系统中,进行净化处理,将粪便、残饵变成有机肥料,使养殖水体保持干净。
3 鱼种放养
流水养鱼,有利于水体交换,增加水中溶氧,增强鱼类的新陈代谢和消化吸收的功能。流水养殖的对象,以草鱼为主,投放比例应占80%以上;适当搭配10%~20%以内的鲢、鳙鱼为宜。
3.1 彻底消毒
鱼种下池前,鱼池要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用量120 g/m2遍撒全池。鱼种放入前,常用3%食盐水溶液浸泡鱼种5~10 min,对防治水霉病、车轮虫病有显著效果;用含有1%的小苏打和1%的食盐水浸洗鱼种15~20 min,可增强鱼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草鱼种入池前要注射疫苗进行免疫预防,注射剂量为每尾鱼种0.3~0.5 mL。
3.2 放养时间
鱼种应实行冬放,争取2月底前投入完毕,以减少鱼病的发生,并争取早开食。最晚也不要超过清明节,否则容易影响鱼种的成活率和养殖的时间,从而增加养殖成本。
3.3 增加放养量
放养密度的选择是一个综合的考量,流水养殖的水质优良可以适当增加放养量,提高鱼产出率。草鱼养殖池,可混养10%的鲤或鳊鱼。草鱼苗种规格要大,规格150~400 g,放养密度5~10 尾/m2,养殖周期内鱼种增重8~10倍。规格100 g的鱼种的放养密度可以达到10尾/m2以上。
4 饲养管理
在天然水体中,表层水具有较高的溶氧和水温,应尽量引用表层水。流水养鱼水量要大,流速宜小。流速过大,不仅增加了鱼的体力消耗,也会给投饲带来困难,流速应控制在0.1 m/s以内。
4.1 投饵初期需要驯食
鱼种下池最初几天,日投喂量按鱼体重3%计算,随着鱼的生长,逐渐增加至5%~7%,颗粒饲料的粒径也在不断增大,以保证适口性,白天每2 h投喂1次。
4.2 饵料投喂
日常摄食提倡以青绿饲料代精料、青料精料相结合等方式,青绿饲料如水草、陆草、南瓜叶、豆叶、浮萍、黑麦草等。适当补充精饲料,现在大多用颗粒饲料,饲料系数一般在2左右。
4.3 坚持四定投饵
定质:饵料要新鲜,鲜洁适口,不投腐烂变质饵料。定量:根据鱼的大小和数量、摄食情况和天气变化确定投饵量,具体以投喂1~2 h吃完为宜。定时:一般每天投喂2次,投喂量下午多于上午。定点:草鱼驯食后,定点投喂可减少饲料浪费,避免污染水体。
5 日常管理
5.1 建立智能化水质监测系统
24 h监测水体的温度、溶氧、pH值等指标,一旦水质指标临近系统设定的超标范围,可立即采取增氧或启动机械换水等方式,降低鱼类缺氧或中毒的风险。
5.2 增加溶解氧
在鱼类喂食环节,需打开水底纳米管增氧系统,随时向水体增氧,鱼类在溶氧充足的环境下,摄食旺盛,吃得多就长得快,饲料系数低。
5.3 定期排污
养殖过程中要1~2 d排污1次。并要勤巡池、勤检查拦鱼设施,勤观察鱼吃食及生长情况。通过将鱼类“圈养”的模式,将传统的凭经验、靠感觉的养鱼方式,升级为高密度、标准化、数字化的养殖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