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蟹池塘养殖的高温期管理重点

2019-01-06刘张淮吴霆王家军孟庆国

水产养殖 2019年5期
关键词:底质溶氧换水

刘张淮,吴霆,王家军,孟庆国

(1. 宝应县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 宝应 225800;2. 南京师范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河蟹为杂食性动物,喜欢在水质清浅、水草茂盛的江河湖泊中栖息生长。河蟹池塘养殖,一般春季投放扣蟹,9月开始回捕,在几个月的养殖周期中,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管理重点。高温期是河蟹病害高发期,本文将该时期的管理重点划分为底质改良、水质调控、水中生物群落的管理及其他日常管理4个方面,并以此为基础介绍了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1 底质改良

池塘底泥是氮磷等各种化学物质的储存库,不仅参与池塘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同时还是各类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栖息场所。池塘底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河蟹健康与否,底泥中存在大量有机质和病原微生物,高温期投喂的饲料以及动植物尸体沉积在底泥中快速腐烂耗氧,使池塘底层产生氧债,并产生还原态中间产物和其他有毒物质。池塘底质恶化或毒素积累过多,容易导致河蟹爬边或脱壳不遂、顶壳、掉脚等情况。底质恶化对水中其他生物种类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水草长势不佳、自净能力下降,甚至出现烂根、上浮、腐烂等情况。再如在高温期饲料投喂量过大时,残饵粪便腐败加快,大量沉积在底泥中难以分解,使水质恶化或产生富营养化,造成蓝藻爆发、大量病原菌滋生和浮游动物过度繁殖,破坏池塘中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对于高温期池塘底质的管理,改底和增氧是养殖管理的重点。

1.1 改底

改底即使用一些底质改良剂改善池塘底部环境,常见的底质改良剂分为3种,麦饭石、沸石粉等物理底改;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芽孢杆菌等生物底改;四氢甲基硫酸磷、过硫酸氢钾等化学底改。不同种类的底质改良剂特点各不相同,比如传统的物理底改作用单一,往往只具备吸附作用;化学底改中有些成分可能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或对河蟹产生刺激,所以在购买底改产品时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使用时少量多次,切忌盲目用药。

1.2 增氧

池塘底部是池塘溶氧的低洼区,高温季节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更是大大降低,极易导致底部缺氧,所以池塘底部增氧是高温期底质改良的重点。通过使用底部增氧设备或增氧剂可以减轻底部缺氧情况,建议河蟹养殖塘口配备微孔增氧设备,微孔增氧机相比于传统的叶轮式增氧机和水车式增氧机有更好的增氧效果,微孔增氧可以直接将氧气灌输到池塘底部,再逐渐分散到水中,保证水体溶氧的相对均衡。有试验表明,微孔增氧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河蟹摄食量,从而提高河蟹产量。从另一方面看,池塘底部缺氧与底质恶化本就相互关联,定期改底可以减少池塘底部有毒物质,从而改善池塘底部的缺氧情况,充足的溶氧又可以促进还原态产物的氧化分解,形成良性循环。

2 水质调控

水是池塘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载体,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河蟹生存,营造一个良好的水环境是河蟹高温期管理的关键。养殖水体的主要指标包括水色、水温、溶氧、pH值、透明度和其他几种水质指标,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将这些指标维持在养殖用水正常范围内,保证池塘水体的“肥、活、嫩、爽”。

2.1 水色

河蟹养殖不同时期对水色的要求不尽相同,养殖中后期黄绿色的水色是较好的,适宜作为长期优质水色保持。水色可以反映很多问题,如水中的藻类种群,如隐藻、裸藻较多的水体会使水略显暗黄色,绿藻门的藻类大量繁殖时会使水色呈绿色,蓝藻门大量繁殖使水呈蓝绿色。危险的水色主要有4种,蓝绿色(蓝藻、绿藻等)、绛红色(裸甲藻、鞭毛藻等)、乳白色(枝角类、桡足类等)和泥浊色(倒藻)。在养殖生产中,要谨防这几种危险水色,一旦出现,须及时做好解救工作。

2.2 水温

在河蟹养殖高温期,池塘的水温条件显得尤为重要。河蟹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生存水温在1~35 ℃,水温在5 ℃以下基本不摄食,同时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较差,易产生穴居行为,高水温持续时间过长还易造成河蟹性早熟,影响成蟹规格。因此,河蟹养殖的高温期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①保证水草数量,为河蟹提供阴凉环境;②定时开启增氧机搅水,促进上下层冷热水交换;③少量多次勤换新水,直接降低水温。

2.3 溶氧

溶氧是河蟹赖以生存的条件,保证充足的溶氧是贯穿河蟹养殖生产过程的核心工作。河蟹养殖水体溶氧应保持在3~5 mg/L以上,由于高温期水体中耗氧因子增多、氧气溶解度降低等因素使得这一时期的水体极易缺氧。溶氧参与水体各类生化反应,水体缺氧使得还原态产物增多,造成河蟹爬边和躁动,甚至直接引起死亡。水中缺氧还会造成水环境失衡、水草烂根和腐败、大量耐低氧的藻类和浮游动物爆发,造成水质恶化。河蟹池塘的溶氧主要来自3个方面,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氧气和人工增氧,而水生植物产生的氧气占总量的90%,所以做好水草和藻类养护工作是保证水体溶氧充足的关键。在给水体增氧时,可以配合改底,减少底部耗氧,二者相辅相成。同时注意不能盲目增氧,避免应急性增氧,掌握好增氧机“三开两不开”原则,做到高效增氧。

2.4 pH值

河蟹池塘pH值应维持在7.0~8.5最适宜,pH会随着昼夜变化发生节律性变化,早晨和夜晚植物光合作用较差,水中还原态化合物较多,pH相对偏低,到了中午和下午,植物光合作用增强,pH也会随之升高。pH值不仅直接影响河蟹的生命活动,还可以间接反映出水体的溶氧和水草生长情况,同时还能影响一些有毒物质的毒性强弱。如pH值较低时,亚硝酸盐和H2S毒性会更大;而pH值较高时会增加氨的毒性。在夏季高温期,光照强烈,池塘内水草长势旺盛,光合作用增强,往往会造成pH过高。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①捞出池塘内多余的水草,拉草沟,维持合理的水草覆盖度;②少量多次换注新水,连续3~5 d,直接降低pH;③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维持水体中菌相和藻相平衡;④定期使用水质调节剂,如磷酸二氢钙和腐殖酸钠等。

2.5 透明度

河蟹池塘须维持水体适当的透明度,过高或过低的透明度对河蟹养殖都是不利的,如水浅、透明度高的水体易产生青苔,同时过清的水体不利于河蟹隐蔽,并影响其摄食和脱壳。而过低的透明度直接反映出水浑,造成水质浑浊的原因有很多,如水草种质差,净化能力差;残饵粪便和动植物尸体腐败使水质恶化、浑浊;药物的过度使用或气候突变引起池塘翻底;浮游动物的过度繁殖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水体透明度下降,给河蟹养殖带来负面影响。

2.6 其他水质指标

其他水质指标包括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都会直接影响河蟹生长。氨氮和亚硝酸盐都是水体中氮循环的中间产物,具有毒性,硫化氢同样具有很强的毒性,可以影响河蟹呼吸作用。水体中有毒物质含量过高会引发河蟹上岸、环爪和摄食量下降等症状。河蟹养殖水体氨氮含量应控制在0.2 mg/L以下;亚硝酸盐含量应控制在0.1 mg/L以下;硫化氢含量应控制在0.1 mg/L以下。在养殖过程中可定期使用生石灰或过硫酸氢钾进行消毒改底,保证还原态中间产物的氧化分解,降低其毒性作用。

3 水中生物群落的管理

水中生物群落主要包括水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微生物、大型水生植物及其他水生动物等。维持水中各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有利于保持整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稳定。

3.1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是指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的微小藻类,常见的有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隐藻门及裸藻门的一些种类,这些微型藻有着重要的净水和产氧作用。虽然在水产养殖中藻类被划分出有益藻和有害藻,但不论哪种藻类,过量繁殖之后都会对水体和水生动植物的生长造成压力,所以在河蟹养殖高温期,一些藻类的爆发会给养殖户带来不小的困扰,如蓝藻。对于蓝藻,如果进行大面积扑杀,极易造成转水倒藻,同时会对脱壳期的河蟹产生刺激。建议高温期勿杀蓝藻,尽量选择人力捞除、小面积换水或下风口用漂白粉小面积点杀的保守方法,以确保水环境的稳定。

3.2 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水生动物,主要包括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的大量繁殖会使水体白浑,同时导致浮游藻类被大量摄食,造成水体缺氧,所以随着气温升高,枝角类大量繁殖时须注意增氧和定期调水改底。对于高温期浮游动物过量繁殖尽量勿杀,避免过度刺激,如有需要可以采用灯光诱捕或小面积点杀的方法。对于浮游动植物,还可以使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在池塘内套养少量鲢鳙鱼控制其数量。

3.3 微生物

池塘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病原微生物。池塘中可以适当培养一些有益菌,如光合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等,这类菌不仅可以起到分解水中有机物,净化水质的作用,还可以形成生物种群,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保证水体中菌相和藻相的平衡是维持水环境生态群落平衡的重要方式,如近年来提出的微型藻-EM菌共栖系统。水体中还存其他病原微生物,有些是饲料或食物中携带的,有些是池塘水质和底质中本身存在的,所以这就要求养殖户做好饲料质量的把关,不投喂过期饲料或腐败变质的冰鲜鱼。对于水质和底质中的病原菌,就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重视每年的清塘工作,养殖周期结束后进行彻底清塘消;二是在养殖过程中注意定期调水、改底和消毒,减少高温期病害的发生。

3.4 大型水生植物

河蟹池塘主要种植的水草种类包括聚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和水花生等。作为水中的生产者,水草的光合作用是水中溶氧的重要来源,所以俗话说“养蟹先养草”。河蟹池塘水草的覆盖率应维持在60%左右,过高或过低的覆盖率都会带来不良影响。对于水草的种植品种,建议参考各地实际情况,但每个塘口最好种植3种以上,这样可以在不同时期发挥水草各自生长优势。以伊乐藻和轮叶黑藻为例,伊乐藻的特点是耐低温不耐高温,在高温期容易上浮、腐烂,轮叶黑藻虽然夏季耐高温,但水温低时孢子难以萌发。在高温期,水草一般会出现根须少、根须发黄发黑、叶片打卷、草头挂脏和繁殖过盛或过少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如水草自身缺乏营养体质下降引发叶片发黄、打卷;池塘底部缺氧引起水草烂根、上浮;池塘翻底引起的水草挂脏等。在池塘中水草长势差、体质较弱的阶段,青苔易发生,而青苔一直是困扰养殖户的问题之一。对于青苔,在出现的早期可以使用硫酸铜小面积集中杀灭,如果在高温期出现青苔,尽量勿动,以免对脱壳期河蟹产生刺激,腐烂的青苔要尽快捞出,避免污染水质。其实不难看出,影响水草质量的因素大多来自生态环境,如水过瘦或过肥、缺氧、浑浊、蓝藻和青苔的爆发等。所以营造良好的养殖水环境是高温期保草的重要基础,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①保证早期水体适当的肥度;②提供水草必要的营养物质;③定期调水、改底维持水环境的稳定。

3.5 其他水生动物

河蟹池塘中的水生动物主要有鱼、虾、贝类、底栖生物和人工套养的水产动物。对于池塘中的野杂鱼,建议每年养殖周期结束后彻底清除,避免其影响河蟹正常脱壳和生长。河蟹池塘中的贝类主要是螺蛳,人工投放少量螺蛳不仅可以给河蟹提供优质的生物活性饵料,还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河蟹池塘主要套养品种有青虾、鳜鱼、黄颡鱼、翘嘴鲌和沙塘鳢等,在选择套养品种时,要注意所选品种与河蟹的生态位关系,避免形成捕食和竞争关系。选择合适的套养模式可以有效增加池塘产出,提高养殖效益。

4 其他日常管理

4.1 投饵

饵料质量和投喂量直接关系到养成商品蟹的质量与规格。所以,应选择优质的河蟹饵料,有些养殖户因为贪图小便宜选择腐败的冰鲜鱼,这不仅会损害河蟹的品质,同时会造成高温期水中病原菌的大量滋生,爆发病害。对于投饵量,应设立料台,根据河蟹吃料情况确定具体的投饵量。在养殖高温期,投饵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遇到连续阴雨或发生病害时,要减少或停止投喂,避免造成水体缺氧和水质恶化。

4.2 用药

在养殖中后期,河蟹会集中进行第四、五次脱壳,所以要严格注意用药,尽量选择刺激性小、副作用小的药品,高温期须减少使用杀虫、杀藻类药物的使用,避免由于滥用药物造成的水体缺氧和河蟹伤亡。河蟹的病害主要有细菌性炎症、颤抖病、寄生虫病和前些年较为严重的水瘪子病。对于河蟹病害还是须注重综合预防,遵循“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养殖前期注重水环境的调理就会大大减少高温期河蟹病害的发生。

4.3 保草

高温期如何保草是河蟹养殖的困难问题之一。在河蟹养殖中,需要保持适量的水草,过多需要捞出,而过少则须补种,高温期可以选择补种水花生或水葫芦,以维持水中正常的溶氧和水质条件。水草的草头最好距离水面20~30 cm,确保可以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如果水草长出水面,就需要打草头,如果长期的阴雨使水位升高,水草闷在水下长势不佳,就需要适当降低水位来调整草头到水面的距离。

4.4 换水

换水是高温季节增加水中溶氧和改善水质的快捷方法,同时可以快速降低水温。但高温期换水需要注意换水时间、换水量和换水条件。在错误的换水时间换水会适得其反,养殖高温期建议每隔3~5 d换1次水,尽量选择晴朗的白天进行,避免换入低溶氧水。每次换水量不宜过大,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避免河蟹产生应激反应,集中蜕壳期不宜大量换水,每次换水后,要及时使用生态制剂稳定水环境。换水还须注意换水条件,每次换水之前须对换入水源进行水质检测,确保水质指标符合养殖用水要求,避免造成河蟹伤亡。

4.5 巡塘

日常巡塘时主要侧重观察天气、季节、水质及河蟹活动情况。高温期天气变化快,谨防因天气突变、投饵量过大等原因造成缺氧。巡塘时还需要着重关注病害发生情况,对于河蟹活动异常的情况应及时处理,避免过大损失。

猜你喜欢

底质溶氧换水
水培植物霎换水
一种ReliefF和随机森林模型组合的多波束海底底质分类方法
自动换水
7月增氧有学问,如何在对虾养殖中后期做好溶氧管理?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开放,活化英语资源应有“底质”
浅谈制药企业中的发酵工艺优化
微生物与酶对水产养殖池塘底质及有机碳的控制
溶氧对氨基酸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养金鱼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