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健诊治脾虚不化证候人群不寐经验*
2019-01-06指导
指 导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王文健,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笔者近年随先生侍诊,受益匪浅,今总结先生对脾虚不化证候人群不寐的诊治经验,以飨同道。
王文健教授从《内经》理论出发,认为代谢综合征可视为典型的“脾虚不化证”。该证是有别于“脾虚不运证”之消化吸收功能失调的一种证候,是因化生障碍,营养物质进入体内后不能正常转化为精、气、血、津液,导致内生郁热、痰湿、瘀血,导致脉道阻滞损伤[1]。本病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脾虚为本,郁热、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为标。王师确立攻补兼施的治则,创立 “益气散聚方”[2],以生黄芪益气健脾,推动中焦枢机转运为基,以黄连、泽泻、生蒲黄分别消散郁热、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全方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在临证中取得较好疗效。
我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发现,代谢性疾病的患者约占王师所诊病人的八成,而其中表现有不寐的患者约占一半。近年来多位师兄师姐围绕“脾虚不化证”在糖尿病肾病[3,4]、非酒精性脂肪肝[5,6]等代谢性疾病中的体现方面总结王师的诊疗经验,但对王师诊疗这类患者兼见不寐的经验总结尚属空白。
不寐与脾虚不化证的联系
1.睡眠生理
《内经》根据日月运行规律提出睡眠与营卫运行密切相关。卫气白天行于体表保护身体,夜半入于体内则人体进入睡眠。《灵枢·营卫生会》云:“卫气日行于阳二十五度,夜行于阴二十五度,夜半大会,所谓子时阴阳交,万民皆卧。”
2.不寐机制
《内经》、《难经》总结睡眠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二,一是气血盛衰状态,二是经脉通滞情况。人体气血充盛,则脉道充盈,卫阳入阴道路通利;气血亏虚则脉道艰涩,卫阳入阴不畅而引起不寐。同时,若人体代谢的郁热、痰浊、瘀血病理产物阻滞经脉,则卫阳运行道路受阻,发为不寐。即《灵枢·营卫生会》云:“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难经·四十六难》亦云:“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也。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脾虚不化证患者在脾虚的基础上所产生的郁热、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恰恰是阻滞卫气行于阴分发生不寐的主要因素。尤其对于脾虚不化证的老年患者而言,更增加脉道不利的病变,加重病情。
后世医家对于脾虚引起不寐亦多有论述。《诸病源候论》和《千金要方》提出脏腑病机,主要是脏虚邪居,五脏神不安而发不寐。张从正《儒门事亲》提出“思气所至,为不眠”。上述为脾虚引起脾所对应神志功能异常,而发为不寐。李东垣《兰室秘藏》提出:“因饥劳、劳役, 损伤脾胃, 元气不足……不得安卧。”朱丹溪、戴元礼从痰论治,认为脾虚痰湿内生不化而成不寐,其机制与王师“脾虚不化”机制十分相关,而“脾虚不化”还会引起其他的病理产物加重病情。
脾虚不化人群不寐的治疗经验
王师认为睡眠是生活质量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虽然代谢性疾病患者通常不以不寐作为主症来看诊,但临证发现他们常伴有不寐,尤其是老年患者。治疗对策以《灵枢·邪客》“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为治则,在益气散聚方基础上,配合使用相关中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最终提升其生活质量。王师认为半夏秫米汤是好方,但考虑秫米尤其是煎煮以后升糖指数较高,因此在给代谢综合征患者使用中取半夏而去秫米。王师常用的药对有酸枣仁、生龙骨和石菖蒲、远志等。
1.酸枣仁和生龙骨
王师应用这组药对立意不只在于通常理解的养心安神和镇惊安神,而是具有两方面的独特用意。一是从五行生克关系出发,脾虚不化证患者脾土不足,火生土而木克土。选用酸枣仁入心,养心以令火生土;选用生龙骨入肝,平肝以抑木扶土,二者合用非常契合脾虚不化证。二是从《本经》记载功效出发,酸枣仁“主邪结气聚”,生龙骨“主癥瘕坚结”,二者正可消散脾虚不化引起的病理产物,畅通卫气运行之道。
2.石菖蒲和远志
王师选用这组药对除化痰去浊安神之功外,还看重其化积聚的特点。王好古认为石菖蒲“治心积伏梁”,远志“治肾积奔豚”。此二者均与高粱厚味影响脾气生化功能有关。《灵枢·邪气藏腑病形》有“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难经·五十六难》有“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之论,可知伏梁为上至心下,下至少腹之肿物,以腹部为主[7],与饮食肥甘厚味亦有一定关联[8]。《难经·五十六难》称“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 因脾病传肾留积[9]影响肠胃运行而成[10]。《难经》所论积聚多由气滞血瘀、邪气内伏、脉气被阻失于宣通所致[11],姜春华先生谓之曰“肝、脾、胃、肠、胰、肾诸腹腔脏器之肿胀赘瘤脓疡”[12]。二药合用可散胃肠积滞,助脾气散精。
临证医案举隅
根据王师对代谢性疾病患者不寐病的诊治思路和用药经验,笔者临证实践取得较好疗效,试举一例以说明。
席某,78岁,退休教师,2018年6月28日初诊,主诉睡眠困难一个月。患者近一月来自觉入睡困难,常需2小时以上方可入睡,夜寐梦多,寐中多醒,总睡眠时间3小时左右,因其恐惧形成安眠药依赖,故暂未服用。现场测改良spiegel评分:26分。患者发现糖尿病2年,前天测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2mmol/L,2017年11月测糖化血红蛋白7%。未服用降糖药物,以控制饮食和增加步行控制血糖。胆固醇6.8mmol/L,甘油三酯4.08mmol/L,低密度脂蛋白3.44mmol/L。有脂肪肝病史。BMI:27.34。口略渴,大便尚调,夜尿一二行。舌质偏红,边有小齿痕,舌下络脉淡紫,苔中根黄腻。脉沉滑。西医诊断:睡眠障碍,代谢综合征。中医诊断:不寐(脾虚不化,湿热内蕴,痰瘀阻络)。治宜益气散聚,清热利湿,化痰祛瘀。处方:益气化聚方合半夏汤加减。药物组成:生黄芪30g,黄连9g,茵陈15g,生蒲黄15g, 泽泻9g, 制半夏12g,石菖蒲15g, 远志9g ,生龙骨30g,7剂,水煎,日3次,前两次饭后半小时,最后一次睡前2小时服。嘱合理饮食。
二诊(7月17日)。服上药三日后知,入睡时间缩短到1小时,睡眠时间亦有延长。其后外出短途旅行中断用药一周,近四天恢复用药,现场测改良spiegel评分:17分。舌质偏红,边有小齿痕,络脉淡紫,苔薄黄。脉沉滑。效不更方,原方续进14剂,煎服法如前。
三诊(8月7日)。服上药后,睡眠进一步改善,总睡眠时间6小时左右,梦少,入睡时间1小时以内。现场测改良spiegel评分:10分,空腹血糖6.5mmol/L,二便调。舌淡红,络脉淡紫,苔薄白。脉沉。热象已减,证属脾虚不化,瘀滞阻络。方药:生黄芪30g, 黄连6g,茵陈15g,生蒲黄15g, 泽泻9g, 制半夏12g,石菖蒲15g, 远志9g, 生龙骨15g,14剂,三煎,白天饭后半小时服一次,晚上睡前2小时服一次。嘱3周后复诊。
四诊(11月3日)。患者诉服上药后,睡眠质量满意,后续每晚服一次,停药后,睡眠质量可,现场测改良spiegel评分:11分。本次因空腹血糖又升至6.9mmol/L,来调节血糖。方脉略。
按:本案席某年高,脾气虚弱,脾气散精功能失调,痰湿内停,体重增加,进而影响血糖、血脂代谢,发为脾虚不化证,逐渐变生湿热、痰浊、瘀血阻滞脉道,影响卫气运行,阻碍卫阳入阴,发为不寐,其舌脉皆为佐证。以王师益气化聚方为基础治疗,以生黄芪益气健脾,黄连、茵陈、泽泻清热化湿泻浊,生蒲黄化瘀;配合《内经》半夏汤去秫米,以化痰降浊;石菖蒲、远志化痰散聚安神;生龙骨,平肝散积安神。服药后三剂知,三诊改良spiegel评分降到10分,空腹血糖从7.8mmol/L下降至6.5mmol/L,且热象减退,故减黄连和生龙骨用量。四诊时隔近三月,睡眠质量仍满意。通过本案实践,说明王师对脾虚不化证患者不寐病的诊疗切实有效,将来可以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