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陶刻作品的古意

2019-01-05刘伟涛

江苏陶瓷 2018年6期
关键词:古意刀法陶刻

刘伟涛

(宜兴 214221)

在很多时候,艺术是需要模仿和借鉴的。所谓“模仿”,就是照着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在陶刻方面,模仿的内容包括风格、格式等。清代以来,书法的碑学倡导勃兴,给书法包括绘画带来了很多有益的风格表达和探索。而清末民国时期的紫砂陶刻创作无疑也受到了碑学复兴的影响,摹古之风大兴。比如清代何心舟刻“素影”水仙盆(见图1),就是以摹古的方法在进行创作。这件作品所刻内容为“素影,心舟集魏碑字以题水仙花瓯。”这件作品主要是以书法入刻,我们不妨就以书法为参照来谈谈陶刻作品的古意。

图1 素影水仙盆

首先,书法中的古意是一种风范,是一种典则,书法是有审美定式的,没有这种规则性作基础,无法谈及出新。陶刻同样如此,落笔下刀之间会有某种规定性的东西,这种东西来自传统的提炼,是对书法和绘画的几千年传统的提炼,是对陶刻数百年的传统提炼,是欣赏陶刻作品的人潜意识中的一种规则。其次,这种古意是指一种古雅的气息,经过历史洗礼后的悠远感和厚重感,一种非常深远、非常醇厚的气息。如碑刻刚刻出来可能不“古”,但是经过几千年风雨洗礼,自然会变得古趣盎然,因为历史的鬼斧神工赋予它特有的沧桑感。何心舟的这件作品采用了双刀、琢砂的陶刻技法,布局雅致,字体大小疏密合度,通过作品我们能感知到作者书法的传统功力,很有汉魏气格。陶刻的基础是书画,相对来讲,陶刻的刀法对于书画而言是稍微简单的。那么也就是说,如果想让自己的陶刻作品多一些古意,无疑就要从书画、绘画上面找寻、吸收古意,再将之转化为自己刀下的古意。其实,古意还可以在其他姊妹艺术中汲取,或者说古意就是在我们心中生长出来的,这种生长离不开我们所阅读的书籍,离不开我们可能用过的明式家具,离不开我们曾经看到过的一场古人的书画展览……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以“近古”而自诩。赵孟頫以“古意”为胜,董其昌则有自己的创作方式,他从画史中撷取每位大家最优秀的部分,综合融入创造出来的一种新风,认为就可以超越沈周、文征明。有了古意,才有了书法审美的继承性和可比性,才有了一定的深度、厚度。有了古意,绘画才有可能具备创造新风,进入绘画史的一个基础。有了古意,陶刻作品也就有了深度、厚度和灵魂,毕竟陶刻是离不开中国的书画和文化传统的。

当然,我们刚刚是从书画的角度和认知层面上谈陶刻作品的古意。陶刻除了自身的书画积累及文化素养,还离不开拿起刻刀来刻制。不是说心里有了古意,刀下就一定会有古意,刀下的古意还需要艺人不断地强化自己的用刀技法,并且不断地磨合,使得自己的陶刻创作理念和陶刻用刀等诸多方面的表达方式,达到一种有机的高度融合。陶刻作者要不断地从前辈们的作品中学习、领悟用刀的独到之处,研究他们作品中的刀法和题材表现之间的细微关系。对于不同刀法表现不同题材要有统一的娴熟把握,这样才能在自己以后的创作中慢慢地积累经验,直至驾轻就熟、渐入佳境。总之,陶刻作品当中的古意不是孤立存在的,除了理念上、意识上的传统积累,更需要实际的陶刻技法的娴熟掌握和合理运用,并且把这种古意融入到具备自己陶刻风格的创作中去,这样才有可能进入到陶刻艺术的自由王国。

猜你喜欢

古意刀法陶刻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寻找古意的配色
刀法
“仿古壶”的陶刻艺术和文化内涵
陶刻“奇峰叠翠四方瓶”的创作感悟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每日挥刀五百下
用劲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