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日月同辉壶”的逸韵美
2019-01-05钱祥芬
钱祥芬
(宜兴 214221)
紫砂壶是陶都宜兴的传世瑰宝,它以赏用兼优的特质,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独树一帜,扬名海内外。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壶艺界创新不断,传承有序,名品迭出,为陶都艺苑增姿添彩。作品“日月同辉壶”(见图1),就是取“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之意,来讴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因而,在创意设计、造型定位、装饰手法上,比传统意义上的紫砂壶都有明显的突破和改进。
图1 日月同辉壶
光货、花货、筋纹器是紫砂历史上三大主流品种。光货是历年来生产数量最多的一个大类品种,形制简洁光润。制壶艺人运用陶刻书画及绞泥、泥绘、镶嵌金银丝等多种装饰手法,赋予作品艺术魅力和文化品位。“日月同辉壶”则是在对圆形光器,特别是壶盖、的子的设计上,突出壶名的主题。壶身圆形略扁,一弯嘴,圈把略向上翘,壶口与壶身浑然一体,只留不起眼的一圈“子口”,几乎看不到壶颈,壶盖外侧状似截盖,便于整体凸显“日月同辉”的意境。盖的造型沉稳含蓄,平行中线向上设计出轮廓分明的一轮上弦月,自左至右呈弧形向上,月梢垂直向下为壶身中轴线,视觉平衡舒适,盖的为较大的橙红色球形,嵌于月梢弯钩与凹形盖面间,代表太阳,与月梢弧面圈镂空,金色的“太阳”与紫红色的“月亮”一阳一阴,日月怀抱,在苍茫的宇宙间永无止息地运行,为人间播洒阳光雨露而历久弥坚,生生不息,喻意党和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间,国家越来越强大,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长和提高,对于我们紫砂从业者来说,更是感同身受,获益匪浅。
“日月同辉壶”的设计制作,是一个在造型上不断探索和提炼的过程,它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体现在了美学中的“韵致”、“韵味”,追求壶艺中的至高境界。从中国美学史上来看,“韵”字早有踪迹可寻。早在汉魏之间,曹植的《白鹤赋》中就有:“聆雅琴之清韵”,或为韵字之始。唐代晚期司空图的“韵味说”强调在创作中要使艺术形象“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包孕着无穷的神味,然后才能使作品具有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首先要艺术形象做到“全美”,然后才能使作品具有“醇美”。“日月同辉壶”在构思中就充分注意到这一点,集中在盖与的上下工夫。紫砂壶以实物面貌示人,“日月同辉”主题宽泛,给人以寥廓的想象空间,但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壶艺法则与规律,即实物形态坚守具象与抽象的特征,“盖”与“的”之间用色彩反差达到两者形象融合,“上弦月”的弯钩弧线则代表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轨迹,静态中见动感,飘渺中显逸韵。壶身正面陶刻农家乐的画面,一孩童侧卧于一头大肥猪之背,悠闲自乐,显示小康生活的幸福和美满。从造型到装饰,上通日月天体,下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气,既体现了日月同辉的主题,又不乏民俗文化的包容。“日月同辉壶”让人体味到“万川日月同归指,壶外余音悟神韵”的人生哲理,一壶知雅,可赏可鉴。韵在壶艺中体现了审美价值即艺术魅力,从艺术理论高度上看,以韵论艺可以说是揭示了优秀作品的共同之美。
回归本源,紫砂壶素面素心、古朴典雅,无论是古人和今人,爱壶人和收藏者,在欣赏壶艺之余,对壶的使用功能同样十分重视,即审美为重,实用为佳。历史的源流说明,壶为茶而生,茶为壶所用,相承相融,为茶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美器。“日月同辉壶”以其精巧的构思,光润简洁的形制,在壶茶文化的脉动中,展示出灵韵美、视觉美、触摸美、实用美,不仅给人们带来更高的特质享受,也给人们带来更高的精神享受,这就是创作“日月同辉壶”的艺术定位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