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结合延续性临床干预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
2019-01-05赵超,冯骏
赵 超,冯 骏
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西安 710061);2.陕西省商洛市中心医院介入科(商洛 726000);3.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西安 710061)
颈动脉是为颅脑部提供血液供应的重要血管,近些年,随着居民饮食结构的调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研究指出,颈动脉狭窄发生的主要原因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大动脉炎、纤维及性发育不良等,颈动脉狭窄会降低脑部血液供应,患者易出现耳鸣、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另有学者的研究指出,约有30%的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狭窄导致的[1]。现阶段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措施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及介入治疗,其中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由于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等优点而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近几年的实践发现,患者置入支架后仍有再狭窄的事件发生,且CAS术中患者血管内皮易受到损伤,术后往往出现局部血肿、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2]。本文作者通过研究发现,个性化结合延续性临床干预能够显著提高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远期预后,同时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及炎性因子水平。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的82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患者,其中实验组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59~73岁,平均年龄(62.96±2.09)岁,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龄60~73岁,平均年龄(63.09±1.97)岁,两组患者如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临床治疗,包括CAS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后充分休息、体位干预等,同时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指导其饮食及运动等。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结合延续性临床临床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术前临床干预,医务人员在手术开始前要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充分评估,同时指导患者开展降脂、降糖、降血压治疗,术前12 h禁食、6 h禁水,按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为手术开始积极做好准备。②血压干预,由于置入支架会对患者动脉血管壁产生一定刺激,故而行CAS患者多会于术后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严重者甚至会降低脑组织血液供应,引发脑组织缺血症状,医务人员应于术后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必要时可适当应用升压药,将患者血压控制于正常范围内。③穿刺肢体临床干预,术后对患者的穿刺肢体要密切观察,查敷料是否干燥,并于对侧肢体进行比对,检查其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神经感觉等,同时嘱患者不可大声咳嗽、用力排便等,对经股动脉进行穿刺的患者,医务人员在患者卧床期间定期对其脚趾、踝部进行按摩,同时活动其上肢及健侧肢体,每4 h为患者翻身。④延续性临床干预:患者出院前,为患者配备健康咨询卡片,详细告知其主治医生办公电话,嘱其如有不适及时询问,同时医务人员也采取定期电话、视频随访的方式了解患者近期状况,解答其疑问,并为其提供运动及饮食指导。
3 观察指标及评测标准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 SAS评分标准:包括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标准,标准分为将20个项目得分相加,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份得出,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评分标准: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同SAS),标准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重度抑郁。
3.1 血清因子: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后第30 d时赴医院进行复诊,采集其空腹静脉血5 ml,使用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AU5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血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TC含量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两组患者血清IL-6水平进行测定,试剂盒购自北京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3.2 术后并发症:由责任护士对两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记录其术后1个月内局部血肿、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局部血肿可直接观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主要症状包括血压降低、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测使用DW-PE58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通用公司),对两组患者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对比。
3.3 治疗12个月预后:采取复检的方式超声检查对两组患者的支架再狭窄率进行统计,如检查示支架出现变形、支架远端血管形状异常或支架内部空间充盈,即可判定为出现了支架再狭窄。
结 果
1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 干预前SAS和SD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出院时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 (分)
2 患者术后12个月预后情况 经检查评估,实验组患者术后12个月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为2.44%(1/41),而对照组的再狭窄发生率为19.5%(8/41),两组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血清因子对比 经检查对比,术前两组患者的hs-CRP、IL-6及TC水平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两组血清因子水平均出现下降,对比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血清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4 并发症发生率 经记录对比,实验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血清因子水平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
讨 论
近些年的研究指出,脑血管疾病已经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健康卫生问题,也是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卒中为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类型之一,在美国,卒中的致死率已经仅次于心脏病和肿瘤,每年约有164000人死于卒中,而我国卒中的发生率约为219/10万[3-4],临床数据指出,约有50%的卒中发生于颈动脉支配区,其中较为常见的缺血性卒中发病原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颈动脉狭窄[5]。传统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手段主要为药物保守治疗,效果较差,近些年随着高分子技术的发展,CAS逐渐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手段,但CAS术后仍会出现脑出血、血管破裂、术后支架再狭窄等并发症,尤其是再狭窄问题,有数据显示,CAS术后3个月至4年患者再狭窄发生率约为7%~40%,严重降低患者对该术的评价,同时也增加了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率[6]。
个性化临床干预是指依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治疗的方式,该理念将患者置于医务工作的中心位置,通过心理、环境、社会支持等各种手段对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干预,以达到治疗目的,有研究报道[7]通过对50例行CAS术患者进行分组干预的方式发现,采取针对性干预的患者干预后SCL-90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临床治疗的患者,该学者分析认为,针对性干预充分考虑了患者实施CAS后可能出现的各类并发症,包括低血压、心脏骤停、脑缺血等,进而针对性的采取治疗措施,这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安全系数;许会弟[8]的研究也提示,针对性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应变能力,而对术后并发症预防性的干预有效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而提高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延续性临床干预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行为使患者在不同的场所都能得到健康照护的干预模式,该模式使患者能够在家中得到治疗,对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9],徐正虎等[10]的研究指出,行CAS术患者术后存在发生支架再狭窄、卒中等危险事件的概率,且患者实施CAS术不代表排除了颈静脉狭窄再发的可能,因而术后患者仍需持续进行运动、饮食等方面的干预,因而延续性临床干预模式能够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对降低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作者通过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方式,就个性化结合延续性临床干预对行CAS术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患者心理状况明显好转,实施个性化结合延续性临床干预的实验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支架再狭窄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同时实验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hs-CRP、IL-6及T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本文作者分析认为,行CAS术患者术后常易发生心律失常、血压降低、急性脑缺血等并发症,而个性化临床干预能够通过分析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而针对性的对患者实施治疗,从各方面降低其发生率,同时本研究还指出,实验组患者术后hs-CRP、IL-6及TC水平低于对照组,分析是因为实施CAS术后,患者的脑组织缺血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组织炎性反应强度下降,因而炎性因子水平下调;最后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术后12个月支架再狭窄率及TC水平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为延续性临床干预使患者能够坚持正确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了其生活质量,因而降低了危险事件的发生率。
总而言之,个性化结合延续性临床干预能够显著提高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远期预后,同时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及炎性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