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中职植物保护专业实验教学实效
2019-01-05刘冬梅马小峰黄朝华
刘冬梅,马小峰,黄朝华
植物保护专业实验兼具专业性和实用性,不仅是植物保护课程的基础,还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专业素质的必要手段,文章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浅谈如何提高中职植物保护专业实验教学的实效。
1 中职植物保护实验存在的问题
1.1 重验证实验,轻综合实验
就中职学校的植物保护专业课程而言,植物病理课程和农业昆虫这两大专业课验证实验占课程实验的95%,两年的校内专业课学习鲜少综合实验。实验课程均是病害症状和昆虫形态识别这些观察类实验,单一而跟其他知识点关联浅,或者虫害、或者病害、或者施药,缺乏综合性的实验。而教条式地吸收很难让学生对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反映知识成块状,且记忆不牢固,认识了斜纹夜蛾,忘记了甜菜夜蛾。
1.2 重实验设备,轻实验技能培训
学校和教师们都很重视引进新设备、新仪器,但忽视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实验技术的进步大多靠自身的摸索,闭门造车,低估了实验技术发展的速度。而植物保护专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学科,随着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也发生了很大的发展,相应的实验技术、实验理念也跟着进步。新设备、新仪器被一批一批补充到职业院校中,但是教师的技能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更新,实验方法和技术进步缓慢。实验教师的旧技术跟新设备不相匹配,导致实验设备没能得到最优利用,实验教学质量没得到预期的效果。
1.3 实验教学重教、轻学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体,先是教师精讲一遍,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讲解实验步骤、实验原理、注意事项上,再示范一遍,最后学生模仿教师再做一遍。这样“照葫芦画瓢”的实验方法,不仅学生得不到充分的思考,而且教师教得也枯燥乏味。
植物保护专业课程实验内容繁杂,比如农业昆虫不仅要学会鉴别上百种昆虫,还要掌握其为害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一个一个昆虫讲一遍,学生边听边记,再拿标本看几遍,如此完成一个实验流程,学生提不起兴趣,且考过了就忘了。
1.4 重讲师,轻实验教师
忽视对实验教师的培养,各种培训向讲师侧重,实验教师鲜少得到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学校不重视对实验教师的培训,一旦有培训机会,学校优先安排讲师,多年来实验教师得不到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得不到专业的实验室管理、实验技能、新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导致学校实验教学在低水平徘徊。
2 中职植物保护专业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2.1 重视实验教师,加强实验教学人员培训
提高认识。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人员是关键。要使实验教学能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验教师的综合能力非常重要。培养动手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学生是新时代赋予中职学校的使命,而实验教学是关键的环节。提高实验教师的地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不应存在主辅之分,应像重视讲师队伍一样培养实验教师。
加强培训。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知识成倍地增长,实验教师要跟上科学的发展,必须及时更新知识。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定期安排实验教师到实验水平较高的院校或企业进修,学习先进的业务知识、实践技术,植保专业的可以到农药企业、植保先进机械厂、植保站等企事业单位调研学习。
2.2 改革实验课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把实验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去实践实验,教师由原来的“填鸭式”地教变为引导学生去学习。引导学生预习实验,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材料;引导学生做预实验,边做边想;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问题是收获的引子;引导学生自己解决或合作解决问题,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答案才最深刻;引导学生去教其他同学,输出知识是检验掌握的手段。
比如植物病理学的实验“镜检黄瓜霜霉病”,实验教师先布置预习,然后做预实验。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才干和创造力,还让教师提前发现学生在使用显微镜中存在哪些共性问题,了解学生显微镜掌握的情况、对黄瓜霜霉病的认识情况、镜检的效果等,方便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充分地备课,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讲解。实验课上,让在预实验中做得好的学生讲解并示范,教师再结合预实验的情况有所侧重地补充讲解、点拨,这样既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得到更高的锻炼,也会产生榜样效应引起其他同学的积极学习。最后是学生亲自实践,将做过预实验的学生分到各组,既能很好地示范,又能辅导其他同学,不但自己得到了提高和锻炼,还有助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3 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
植物保护实验是实验技能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由于受到生产的时间、气候等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内容并不能在实验课上完成,而有些病虫害发生的时候,又不是实验课的时间。实验室开放既可以弥补实验课堂上的不足,又能给学生一个实践和创新的平台。开放实验室,构建一个开放、宽松、自主的实验室环境,让学生产生到实验室做实验的欲望,看到在实验室产生验证自己想法的希望。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各职业院校都补充了一批先进仪器和设备,而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先进仪器和设备有很强烈的诱惑。实验课上学生接触和使用先进设备毕竟有限,开放实验室,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接触使用本专业前沿的技术设备,比如无人机(喷药)、孢子捕捉器、昆虫诱捕器等,利于增强实验技能,更为以后就业奠定基础。
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地把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有所创新。通过“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追求知识,积极探索。针对具体的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所有科目的知识去解决,而不限于“病理课”“昆虫课”“化学保护课”。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做一些与生产应用有关的综合性实验。比如让学生分组观察生菜这种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期间发生的病虫害,用昆虫诱捕工具采集制作标本、用恒温箱培养病原物并镜检鉴定,利用实验室的标本、仪器、设备、工具等条件,诊断并采用黄板、蓝板、农药、人工捕捉这些物理、化学、农业等方法防治,如此不仅能让学生将原本块状的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成知识网,加深理解的同时扎实增强了专业技能。
2.4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热情
植物保护实验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经常有学生跑来问教师“我家的白菜叶子上有很多穿孔,是什么虫害引起的?”有些用手机拍了一张病叶,拿来问“老师,这是什么病?”有些问“这种虫用敌百虫可以防治吗?”其中不乏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老师们很乐意一次次直接给他们答案,像医生诊断开方一样。学生听了答案也只是知道其一,而病虫害的种类上千上万种,且嘴上得来终觉浅,后面遗忘了还会重复发问。
实验离不开探究,学以致用更离不开探究,联系生产实际进行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想法走进实验室,孵化一个新的创意,学会学习。学生有了“实验主人翁”的定位,凡事勤思、善问、慎行。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尽量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动手,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以“这是对的”“这是错的”回答学生的疑问,让学生死记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