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大肝大脾病的诊断及防治
2019-01-05许莉莉
许莉莉
(河北省滦平县农业农村局动物卫生监督所 068250)
1 病原学解析
蛋鸡大肝大脾病(BLS)的致病原是大肝大脾病病毒,属于一种RNA 病毒,其致病靶向作用主要是侵害免疫系统(器官),对蛋鸡(禽类)而言,就是损伤肝、肾、脾、胸腺、盲肠扁桃体、腔上囊等,其中以胸腺和盲肠扁桃体受损最为严重。该病毒属于新近发现的一种高致病性病原体,对症控制的突破口在于把握好理化因素对其活性构成影响,首先是该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临床上对症治疗使用抗生素主要是控制继发(并发)感染;其次是对某些常规消毒剂敏感度不强,比如氯仿和乙醚处理抑杀效果甚微,而采用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TWEEN-20,土温 20)、乙基苯基聚乙二醇(NP40)、甲醛、碘制剂、戊二醛等作为对症消毒剂则效果较好,所以确诊为BLS 的发病禽场要选对消毒剂;第三是该病毒与其他病毒有所不同,其他病毒普遍表现为适存于偏低温(负温度)、不耐高温,在18℃以上温度或阳光(含紫外线)照射持续作用下会很快被灭火,而该病毒在常温下能存活很长时间(半月以上),寄居于有机物载体和负温度值条件下存活期显著延长,即使56℃高温也需持续作用1h 左右方能将其灭活。由此可见,高温和光照(紫外线)对养殖环境中的BLS 病毒抑杀效果甚微,发病场(舍)要达到有效的灭原效果需全出处理所有鸡后坚持半年以上的休养期,同时要彻底清除场(舍)内有机物载体(粪污、垫料等),并经冲洗保洁之后再行消毒才能达到较好效果,且要一直保持清洁、干燥、采光充足的状态,才能保证修养期结束后环境中病原体(BLS 病毒)降至安全值范围;第四是近代采用某些抗病毒中草药活性成分取得一定实效,比如黄芪、板蓝根、大青叶、柴胡、大黄、贯仲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现代规模化养禽业采用复方抗病毒散(含黄芪多糖、青蒿素、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提取物、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免疫增效因子等)对症治疗某些病毒性疾病取得较好疗效,因此,BLS 发病群对症防治可以考虑使用复方抗病毒散。
2 症状及诊断
2.1 临床症状
本病在临床上表现为对产白壳蛋的蛋鸡危害最大,其次是产褐壳蛋的蛋鸡,发病率较高但病死率不算高,主要是造成产蛋禽产蛋量下降或完全停产、身体渐进式消瘦及贫血、免疫力逐渐下降等。症见发病禽冠、肉髯呈苍白贫血状,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常伴湿热下痢或腹泻,肛周羽毛脏乱并附着黏稠排泄物,发病率几近100%、病死率约为1%~10%,若无有效对症控制病死率可能更高。部分产蛋鸡表现为隐性感染过程,显症以综合生产性能下降、生理成熟延迟、过早换羽、无产蛋高峰期等,处于发病期和恢复期的产蛋禽所产的蛋品质低劣,常产小蛋、软壳蛋、薄壳蛋、浅色蛋等。剖解变化:靶心病灶主见于肝、脾。肝脏轻度至中度水肿,肝脏浆膜下散在出血点,重症病例肝脏明显黄染(黄疸)、呈异常的灰黄色且质脆易裂;脾脏显著肿胀,增大至正常状态的2~3 倍,其浆膜面和切面可见多处灰白色坏死灶,切面外翻且多汁,病程较长者更加严重;其他病变还可见肺、腔上囊充血及水肿,十二指肠卡他性炎,产蛋禽卵巢退化且伴卵黄性腹膜炎,肾脏轻度水肿,胰脏苍白及轻度瘀血斑等。
2.2 诊断
本病有较为典型的症状表现,一般结合发病群主要集中于产蛋期成年蛋鸡、产当量名下降、剖解见肝脾显著肿大,脾脏与当前体重比超过0.1%即可作出初步诊断。鉴于医学的严谨性,进一步确诊须以实验室检测结果为准,常用实验室诊断方法为:取急性病死禽肝脾组织制作病料混悬液,静置5~10min后取上层液接种易感鸡胚或1日龄雏鸡,随后引发感染,至7日龄左右其血清、肝、脾中有抗原存在,再用其接种成年易感母鸡可引起产蛋量下降,组织检测也有抗原存在,视诊和剖解检查可见典型的病理变化。此外,经抗原测定琼脂扩散试验(AGP) 及ELIsA 试验均可对BLS 病毒感染作出有效诊断;抗体测定用已知抗原检测鸡群的琼扩抗体,采用肝、脾混合病料匀浆后制取抗原,要注意有时会出现假阳性,最好重复试验2~3次以求准确。
3 治疗措施
笔者结合长期兽医临床实践总结认为,本病的靶心病灶在于免疫系统,用药要充分考虑减轻肝肾等重点免疫脏器的负担,所以内服治疗首选中药汤剂,控制内源性感染首选半衰期较短、易于机体吸收利用的敏感抗生素。笔者推荐经验处方为赤芍、白芍、丹皮、丹参、泽兰、郁金、王不留行、山楂、夏枯草、苍术等中草药各取适量组方后浓煎汤,取成汁混饮,夏天鸡群饮量较大时浓度宜小、秋冬季鸡群饮量较小时浓度宜大,兑入饮水中任鸡群随饮即可,一般连服7~15d 可见效,期间为控制继发(并发)感染可考虑同时内服可溶阿莫西林或乳酸环丙沙星口服液,为增进病禽免疫力和增强处方抗病毒作用可考虑使用高纯黄芪多糖(混饮),为促进受损器官、组织的修复可拌料添加 2 倍量 VC、VE、B 族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