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猪场猪肢蹄病的成因及防治
2019-01-05王淑红
王淑红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农业农村局坪头乡畜牧兽医中心站 033000)
猪肢蹄病是集约化生猪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发病后猪通常表现为四肢站立不稳,行走困难,同时猪的蹄部和角质会出现裂纹和出血的现象。患病后猪生长缓慢,繁殖率降低,提高淘汰率。现在生猪养殖集约化越来越高,导致患有猪肢蹄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给养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引发猪肢蹄病的原因多种多样,本文就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1]。
1 猪肢蹄病的发病原因
1.1 品种差异
猪日增量很大,增重周期比较短,一般在从出生到其生长的12 个月的时间,体重增长可达到100 倍。因此,随着体重增长对蹄部所造成的压力也在进一步增大。由于青年猪猪蹄壳较为薄嫩,在较大压力下极易出现蹄面断裂,蹄壳变性等症状出现。猪品种不同,四肢的生长形态和蹄形也不同,对压力的耐受能力也不相同。通常情况下中国本土猪的品种蹄子的强健程度要明显优于国外引进的瘦肉型猪的品种。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杜洛克、蓝瑞斯及约克夏等纯种猪的长势较快,蹄子无法适应快速增长的体重所造成的压力,极易引起猪肢蹄病。而长白猪的四肢较细长,可以均衡体重增长所造成的压力,并且长白猪肢蹄健壮程度较高,患猪肢蹄病的风险相对较低。
1.2 环境因素
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猪肢蹄病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在冬季猪肢蹄病的发病率较高。冬季气温由暖转凉,猪体表面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减慢。循环不畅导致猪肢蹄变脆变硬,使猪蹄在受到压力后容易发生断裂进而引发猪肢蹄病。还有环境阴冷潮湿,猪舍地面光滑度小也是引起猪肢蹄病的原因。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猪蹄温度较低,并且在阴冷潮湿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由于猪蹄中含有较深的纹路极易滋生细菌。另外,各大集约化养猪场大都采用砖地面或水泥地面,并且出于防滑考虑,水泥地面往往有凹凸的拉丝,会造成猪蹄磨损和刮伤,磨损或刮伤的猪蹄受到细菌和灰尘的感染极易引发猪肢蹄病[2]。
1.3 营养不良
猪肢蹄在正常生长和代谢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营养。一些营养素的缺失会引发猪肢蹄病。缺乏钙元素的猪会表现出猪肢蹄变软严重缺乏时会引起站立困难,缺锌会引发猪皮肤角质化不全、脱毛和裂蹄等症状产生甚至引发关节炎关节疏松等疾病。
2 猪肢蹄病的预防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
平时猪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元素以提高猪的抵抗能力。饲喂含有VD的饲料防治VD缺乏症。并且在日常饲喂中要严格控制饲喂量,每日的饲喂量要符合猪的内在生长规律,避免因饲喂量过多猪体重短时间内增长过快造成肢体骨骼无法承受压力而引起肢蹄变性等其他类型的猪肢蹄病。
2.2 注意猪舍卫生
做好猪舍卫生清理工作,保持猪舍干燥通风,对预防猪肢蹄病具有重要意义。做好猪舍卫生清洁工作可以杀灭细菌和病原体,阻断细菌和疾病的传播途径,另外,要注意定期对猪舍进行强酸强碱或强氧化性消毒剂消毒,避免环境中细菌的滋生,引发猪肢蹄病。
3 猪肢蹄病的治疗措施
3.1 裂蹄的治疗措施
引发猪裂蹄病的原因很多,病毒性外伤性是比较常见的两种。猪在患有裂蹄病后会出现蹄壳开裂,蹄缝内出现轻微的出血,严重影响猪的行动能力和繁殖能力。针对裂蹄性猪肢蹄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外涂法和注射法。外涂法主要是指将药品或缓解剂涂于患病猪的患处起到消炎杀菌作用。主要采用的药品和缓解剂主要有硫酸锌涂布、鱼肝油、鱼石脂等。注射法起效较快,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青霉素按猪每千克体重5 万IU,链霉素50mg,混合用氯化钠注射液20mL 溶解后,肌肉注射,每日2 次,连注3d。也可用磺胺甲嗪或磺胺-6-甲氧嘧啶,按每千克体重首次量0.1g,维持量70mg,肌肉注射,每日1 次,连注3d[3]。
3.2 风湿类肢蹄病的治疗方法
风湿类肢蹄病主要是由于潮湿寒冷缺少阳光照射所引发的一类肢蹄病。患病猪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关节松动并伴有持续性疼痛。针对风湿类猪肢蹄病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猪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注射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改善猪的生存环境,主要是保证猪舍温度并保证猪每天可以接受充足的阳光,以促进体内钙类物质的合成,避免生存环境阴冷潮湿引发湿气侵入体内导致风湿类肢蹄病的产生。注射法主要采用注射醋酸可的松注射液,一般注射的剂量为5~10ml 或采用醋酸波尼松龙进行关节注射,针对性比较强剂量一般控制在3~5ml最佳。对风湿性肢蹄病的治疗效果比较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