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2019-01-05张亚晶
张亚晶
(吉林省公主岭市八屋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吉林公主岭 136100)
番茄是管状花目、茄科、番茄属的一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中国南北方广泛栽培[1]。番茄的果实营养丰富,具特殊风味,可以生食、煮食,还可加工成番茄酱、番茄汁或整果罐藏等。番茄既是蔬菜又能当水果,所以在市场上的销量非常好。但由于番茄生长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产生各种病虫害,常见的病虫害种类有早疫病、晚疫病、灰霉病、叶霉病、病毒病等,虫害有白粉虱、蚜虫等。这些病虫害给西红柿的生长带来巨大影响,严重时会导致番茄减产,鉴于此,本文针对番茄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虫害,提出了科学的防治方法,以减少各种病虫害的发生,保证番茄的稳产高产,提升番茄品质。
1 主要病害
1.1 幼苗猝倒病
猝倒病属真菌性病害,是苗期的主要病害,主要危害胚芽。
1.1.1 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番茄幼苗猝倒病病菌存活在土壤中,春季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可通过种子、雨水、灌溉水、带菌粪肥、农具等媒介进行传播。在苗床土壤低温高湿环境下易引发病害,土壤温度15~16 ℃、苗床积水、湿度较大、缺少光照及幼苗长势较弱等,均是发病的重灾区[2]。
1.1.2 发病症状
幼苗未出土或出土后都可发病。未出土时发病,胚茎和子叶腐烂。出土后幼苗发病初期,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发展后变成褐色,缢缩,幼苗倒地死亡,死亡病苗的子叶仍为绿色且不凋萎[3]。
1.1.3 防治方法
防治幼苗猝倒病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进行。
(1)农业防治
首先要精细整地,做好土壤和种子的消毒工作。其次,播种后要加强苗期管理,控制好苗床湿度和温度,苗床温度宜控制在20~28 ℃,湿度宜控制在60%~70%。注意加强苗床通风,为种苗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种子萌发和根系的发育,降低发病率。发现病苗立即拔除,带离田外深埋或做无害化处理。病苗床再用甲霜灵锰锌或甲基托布津或乙磷铝等杀菌药剂等掺加1 kg 细土后撒在苗床上[4]。
(2)药剂防治
猝倒病是苗期的主要病害,因此,播种前对苗床土及种子进行消毒杀菌处理,能够有效降低苗期发病率。可用1 000 倍30%天达恶霉灵水剂喷施苗床土壤,或68%甲霜灵锰锌,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与苗床土拌匀。用3 000 倍96%天达恶霉灵进行拌种处理也可。需要注意的是要拌匀拌透,才能起到杀菌消毒的效果,从而减少种子、土壤携带的病菌。发病初期,可用30%甲霜恶霉灵600 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等喷施防治,也可用奥力克-青枯立克500 倍稀释液进行喷雾或灌根防治。
(3)物理防治
棚室栽培番茄,要注意保持棚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要注意加强苗床通风,降低苗床空气湿度。苗床温度宜保持在20~30 ℃,此温度范围内能够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发现病苗,要及时降湿,并要尽早分苗,阻断土壤中病菌的传播途径,对减轻病害有一定的效果。
1.2 晚疫病
番茄晚疫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茎蔓、果实,是危害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时会使番茄果实变褐色,无法食用,导致减产。
1.2.1 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是春季病害的初侵染源,可借助气流、雨水和灌溉水进行传播。最初发病的病株很快形成发病中心,引起病害的流行。适宜病菌发育的温度为18~20 ℃,相对湿度95%以上。播种密度大,早晚多雾,雨水多气温低,露水大,田间常有积水,氮肥过量等情况下易引起病害的高发流行[5]。
1.2.2 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期出现褪绿色的水浸状病斑。发展后逐渐扩大至半叶或全叶,并沿叶脉侵入到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湿度大时叶片边缘长出一圈白霉[6]。干旱少雨时,病斑干枯成褐色,质脆易裂。茎部发病初期,皮层出现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潮湿环境下会生出白色霜状霉。
1.2.3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防治番茄晚疫病应选用抗病品种,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4 年的轮作。彻底整地,减少病源病菌,施足基肥。合理密植,均衡施肥,适量增施钾肥。结合天气和降水情况合理浇水,宜小浇勤浇,切忌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清沟排水,提高通风采光能力,降低田间湿度。发现病株,立即除去病叶、病枝、病果或整个病株,并带离田外深埋。同时用杀菌农药消毒病穴及周围病区,对防止病害蔓延具有较好的效果。
(2)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72%霜霉疫净可湿性粉剂稀释800~1 000 倍液,或霜贝尔500 倍液等喷雾防治,8 d 左右喷1次,连喷3~4 次。
(3)物理防治
播种前温汤浸种,土壤杀菌消毒,尽可能减少土壤带菌量,能减少病原体的侵染机会,从而达到防病增收的目的[7]。
1.3 灰霉病
番茄灰霉病属真菌性病害,是危害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尤以大棚栽培为重,具有传播速度快,烂果多,损失大的发病特点。主要危害番茄的果实和茎叶[8]。
1.3.1 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或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危害。可通过气流、雨水、农具、农事操作等进行传播。病菌从寄主伤口或衰老器官侵入,引发病害。
温暖湿润是灰霉病的主要发病条件。病原体发育室温为20~23 ℃,相对湿度为95%。早春棚室的生态条件恰好气候湿润,很容易引发该病。连阴天、寒流天、浇水后湿度增大易发病。粗放耕作、过于密植、灌水后放风排湿不及时、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病果及病叶不及时清理等,均易引发病害。
1.3.2 发病症状
成株期叶片发病,叶尖开始时出现水渍状浅褐色病斑,病斑呈“V”字形,并逐渐向内发展,潮湿时病部长出灰霉,边缘不规则,干燥时病斑呈灰白色,导致叶片萎蔫,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后期叶片枯死。茎部发病,分枝处或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或淡褐色大病斑。发展后病斑绕茎,病枝折断。果实发病主要出现在青果期,多从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开始发病,后向果面和果梗发展,果皮变成灰白色、水渍状、软腐,病部长出灰绿色绒毛状霉层,后期病部产生黑褐色鼠粪状菌核。
1.3.3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防治灰霉病应选用抗性好的优良品种,及时清除病叶,合理密植,科学管理,提高植株间的通风透气性。结合天气、降水、土壤湿度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浇水,降低田间湿度,使土壤水分及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均衡施肥,保证养分的供应。
(2)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50%异菌脲1 000~1 500 倍液,或40%施灰乐悬浮剂1 000 倍液,或41%聚砹·嘧霉胺1 000 倍液等喷雾防治,8 d 左右喷1 次,连用2~3 次。
(3)物理防治
播种前,可用臭氧水浸泡种子40~60 min。加强管理,摘除病果病叶时必须用塑料袋套住摘除,减少病菌的散播和扩展流行。棚室栽培的情况下,幼苗移栽前关闭放风口,用大剂量臭氧气体对空棚进行灭菌处理。
2 主要虫害及防治
2.1 番茄腐烂茎线虫
番茄腐烂茎线虫是一种虫害,发病症状与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相似,所以防治前一定要注意鉴别。
2.1.1 危害部位及症状
番茄腐烂茎线虫病主要危害茎部,也侵染植株茎干的所有部位,茎线虫通过根系沿着植株的维管束向上发展,破坏茎干内部组织,导致内部变褐,典型症状是“糟糠”,能造成植株叶色变淡,果实僵小,植株长势受到抑制,底部叶片发黄,在发病后期会导致植株萎蔫、死棵。
番茄腐烂茎线虫病在发病后期同样能从茎干表皮表现症状,在表皮出现不规则的褐色斑块,与细菌性髓部坏死病或者溃疡病(细菌病害)雷同,但是内部呈现“糟糠”状态,这是与细菌病害的主要区别[10]。
2.1.2 防治方法
腐烂茎线虫病,在气温15~20 ℃,相对湿度90%~100%时危害较为严重。生产上要注意杜绝在种苗上的传播,做好检疫工作。叶面喷施吡虫啉、啶虫咪、阿维菌素等,可以应急处理,复配有机硅助剂,增加药剂的渗透性,可用噻唑磷拌土穴施,进行有效防治。
2.2 温室白粉虱
2.2.1 发病症状
温室白粉虱又名小白蛾,成虫和若虫群居叶背吸食汁液,叶片褪绿变黄,还分泌大量蜜露污染叶片、果实,发生霉污病,造成减产和降低商品品质,还可以传播病毒[11]。
2.2.2 防治方法
温室生产番茄,要把育苗房间和生产温室分开,育苗前彻底清理杂草和残株,并熏烟杀死残余成虫,在通风口增设尼龙纱网,控制外来虫源,培育无虫苗。在白粉虱发生初期,将涂上机油的黄板置于保护地内,高出植株,诱杀成虫[12]。番茄植株成虫达0.1~1.0 头/株时,释放丽蚜小蜂3~5 头/株,每10 d 左右放1 次,共放蜂3~4 次,寄生率可达75%以上,控制效果良好。傍晚用22%敌敌畏烟剂7.5 kg/hm2密闭熏烟,可杀灭成虫,或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1 000~2 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或25%灭螨猛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喷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