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预防措施①
2019-01-05韩雪
韩 雪
(岷县清水镇畜牧兽医站 甘肃定西748400)
近些年,中国畜牧养殖产业发展迅速,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数量急剧攀升,丰富了人们的餐桌,同时也为中国畜牧养殖产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但从另一层面上看,畜牧养殖规模和数量的扩大与提升,必然引发诸如动物疾病频繁发生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探讨如何更加健康、持续地发展畜牧养殖产业,有效防控动物疾病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畜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动物疾病种类及病因分析
1.1 动物疾病种类
1.1.1 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由特定微生物病原体袭击动物机体而产生的一类具有高传染性的疾病。对于此类疾病,病原是其主要的发病因素。如常见的细菌、真菌等都可以成为病原而引发动物疾病。动物在感染病原患病之后,通常会表现出一定的症状或机体生理反应。同时,传染病的病原还可通过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等渠道发生扩散,因此预防难度较大。
1.1.2 寄生虫病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寄生虫病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疾病。寄生虫种类一般包括原虫、蠕虫以及节肢动物。这3 类寄生虫均可寄生于动物体内外,依靠吸收动物机体营养物质作为养分。其中,原虫与蠕虫多为体内寄生,节肢动物多为体外寄生。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接触的方式传播,其一般都具有相对固定的宿主。
1.1.3 普通疾病
普通疾病种类众多,包括外科疾病、内科疾病、产科疾病等,发病率极高。其中,外科疾病包含动物眼病、外伤等,内科疾病包括肝脏、肾脏疾病等,产科疾病包括妊娠期、分娩期以及生产后等各类疾病。
2 病因分析
引发动物疾病的原因多种多样,既包括内因,也包括外因。具体归纳如下:
2.1 环境因素
动物养殖环境因素是引发动物疾病的一个主要外因。在日常养殖当中,一旦动物生长环境出现不利诱因,则很可能影响动物机体正常反应,进而引发动物机体产生诸多不适,致其无法正常代谢,影响其机体平衡,最终形成某种疾病。据统计,所有的动物疾病当中,因养殖环境因素导致的动物疾病的发生率占据极高比例。
2.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导致动物患病主要表现为:一是人为养殖管理方式不规范,在日常养殖活动当中,未配备专业的饲养人员、消毒人员与管理人员,导致养殖场环境脏、乱、差,进而引发动物疾病;二是人为用药不当,特别是在动物疾病治疗过程中,部分饲养人员不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与操作技能,在治疗过程中依据过往经验盲目用药,导致动物疾病得不到及时的医治,贻误治疗时机,更有甚者还会导致动物中毒死亡;三是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养殖场选址不当,相关配套不齐全,养殖条件不达标准,导致细菌滋生,引起动物患病。
3 动物疾病预防措施
由于动物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因此在疾病防治方面,应当“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疾病发生之前,率先采取科学、恰当的预防措施来防范各类动物疾病的发生。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3.1 科学选址
上述提到,养殖环境不良是引发动物疾病的主要外因,对此,需做好养殖环境选择和维护。科学选址是保障养殖环境良好的首要工作。在选址过程中,养殖户要综合地理条件、气候、通风、光照、水源等多方面因素,选定的位置要符合所要饲养的动物的生活习性,要利于动物健康生长。一般而言,对于牛、羊、猪等常见动物的饲养,养殖场应当建在地势较高、干燥、通风、光照充足、水源干净的地方,同时要远离居民居住区,降低因动物粪污而造成的污染。
3.2 加强日常管理
加强对动物日常饲养管理是做好动物疾病预防工作的关键一步。养殖人员在饲养过程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对动物日常饲养管理。饲养过程中,要依据动物生活特性和生长特点,制定合理的饲养标准,为其正常生长和疾病预防提供保障。此外,在天气炎热的夏季,养殖场还要做好通风散热降温等工作,同时还要定期清洁养殖场及养殖圈舍,做好清洁、消毒工作,确保动物生活环境卫生、舒适、干净。
3.3 加强动物疾病检查监测
养殖场要结合当地疫情动态,对可能出现的动物疾病类型,做好疾病检查和免疫接种工作,提高动物机体免疫能力,从根本上降低疾病发生概率。同时,对于养殖场人员、车辆进出行为,也要严格规范,做好人员、车辆消毒,避免因人员、车辆进出而引发动物疾病。
总而言之,对于动物疾病防控,要从源头抓起,通过分析疾病类型和主要病因,落实好相关的防控对策,以此确保动物养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