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危害与食品安全检测
2019-01-05詹玉丽赵益丽浙江华才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陈 云 詹玉丽 赵益丽 浙江华才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在国际上,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便是食源性疾病,根据相关统计,此病的发生率仅次呼吸道疾病。为了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与变化方向,方便选用正确的预防措施,人们在食源性疾病中,实施了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检测。文章主要浅析了食源性危害与食品安全检测,获得了相应的应用研究。
食源性疾病危害概述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及食源性病毒感染等,凡是通过口进食,都会或多或少的带有致病菌,此种疾病都是经由生物性、化学性以及动植物食品引起的。夏、秋季节,天气非常炎热、潮湿,这时微生物繁殖的非常快,食物极易腐烂,是细菌性痢疾、肠道传染病的多发季节,需做好预防工作。其中,要重点做好餐饮方面的卫生工作,预防发生各种食源性疾病。
食品安全监测存在的问题
监测覆盖面积小
基于工作条件、经费以及人力的约束,完全依照相关的食品安全监测计划实施的监测项目只有国外较为发达国家,我国的监测样品不足1/3,基于我国地方经济水平不同,食品工业化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有个人生产的小作坊,也有现代化高科技生产模式,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制对后者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然而,对前者的作用较小。食品从最初产品到最后成品都会有较长的产业链,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中,食品安全监测存在脱节问题。
设备陈旧而且技术滞后
我国和西方国家相比,在食品安全监测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省级监测机构实验仪器配备不达标,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能达到食品安全监测需求,各个监测机构能力差距较大。一些省级监测机构平均设备配置达标率不足60%,尤其西部地区,达标率更低。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近阶段,各级监测机构人员配备与技术达不到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需求。基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一些省级监测机构只能开展30%的检验项目。地方市级监测机构也只能进行基本的监测工作,不经常有鉴定食物中毒/病因学能力。
分段管理模式存在一些隐患
在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监管农业部门采用分段管理的模式对食品的生产环节、消费环节实施监督,其中,卫生部门负责最根本的技术与协调工作。食品安全与其余步骤都是紧紧相连续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可能发生在各个步骤,经常在食品安全事故中发生后,没有办法准确判断出导致问题的详细步骤。更不知谁承担主要责任。所以,在卫生部的一致规划下,实施综合性的食物链风险监测,是科学、可行的。
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运用的方法
监管失职,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
定期监测污染物、食源性疾病检测,主动评价风险,并及时公开有害物质黑名单,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并慢慢将食品污染与食源性疾病检测网络延伸到农村地区。配置相应的设备,改善实验用房,积极开发各种监测数据的技术软件。将监测与信息收集延伸到食品生产、流通以及消费中,调查污染源,主动监测高风险食品原料、配料以及食品添加剂。
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制定相应的人才发展计划,全方位交流国内外知识、培训以及教育,以提升风险监测与医疗服务机构中负责检测食物中毒与食源性疾病潜在危害的人员的业务水平,培养人员的责任意识。此外,需增强人才培训,利用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经验,更快的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业务能力。
增加财政经费投入
虽然,政府部门加强了监测经费的投入力度,然而,从当前我国食品安全背景来看,还需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力度。近阶段,监测区域、样品数量、监测项目及频率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约束,不能形成较大的监测网络,所以,容易发生监管脱节以及食品安全问题。当前共享平台处在完善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部门间缺乏信息沟通机制。所以,国家需做到资源共享,寻找出和当前食品安全相对应的食物链安全风险监测体系,以达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无缝隙连接。
增加食品安全宣传力度
食品安全与公民利益息息相关。政府属于公共事务的管理人员,应主动承担监管、教育、宣传食品安全的责任,使其可以成为有效的体系,为全社会营造优良的消费环境,为其奠定理想的食品安全管理基础。通过宣传教育工作,提升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以及认知水平。
在研究方法上,食源性疾病监测主要应用了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等全新的技术与方法。在监测领域上,也从食源性疾病慢慢延伸到疾病监测区域,并分析了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同时,监测了食品安全方面的工作,食源性疾病监测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预防食源性疾病,从而丰富食品卫生相关的学科理论,为其提供相应的科学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