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健康养殖渔药的科学使用
2019-01-05詹新生王乐平
詹新生,王乐平
(1.宿鸭湖水库管理局,河南驻马店 463300;2.驻马店市农业农村局,河南驻马店,463000)
渔药是预防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病虫害,促进水产养殖动物健康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改善养殖水体环境,提高增养殖产量所使用的兽药等的总称。在水产养殖生产中,不规范用药和滥用药物不但增加了养殖成本,也给水产品质量和养殖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影响渔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一、渔药的使用特点
渔药的使用对象主要是水生动植物及水环境,渔药药效受水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水产动物摄食特性和水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施药方法的不同,不同的施药方法,对治疗效果影响很大。不同的养殖品种,施药的方法不同;同一养殖品种,不同的生长期,施药方法、用药剂量也不同。
二、渔药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目前的渔业生产中,渔药使用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鱼病诊断不准确。当鱼病发生时,往往是多种疾病并发,如果漏诊主要疾病,不仅治疗无效,造成浪费,而且贻误治疗时机。
2.致病因素不清。导致鱼病的三个主要因素:环境(如:水质)、病原、鱼类体质。许多养殖生产者不清楚究竟是哪一个致病因素引起的鱼病,而盲目用药。一部分鱼病仅需要改善水质即可得到控制,有些疾病是鱼类自身体质下降引起的,首先需要通过增强体质才能治愈。现实中出现过很多用药后不仅鱼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发生由于鱼类体质较弱、抗药力差,用药后导致大批量死鱼情况。
3.忽略人为因素。如:鱼类放养密度过大、人工操作导致损伤等人为因素造成的鱼病,无需使用药物,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即可。另外,养殖生产者往往忽略养殖水环境外部人为因素的影响,如周边农田施药杀虫造成的污染等。
4.不了解耐药性。不同的病原体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同。耐药性是指细菌等微生物与药物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直到消失,使药物的治疗效果下降或者无效。细菌产生耐药性是多数抗菌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的必然现象。
5.不遵守休药期。不同的药物在水产养殖动物体内新陈代谢过程所需的时间不同,每种渔药都有其相应的休药期。遵守休药期规定,在休药期内不销售水产品,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6.新兽药管理条例中虽然明确了处方制度,但配套政策不健全,执行中还有许多问题。
三、药物残留的危害
水产养殖过程中药物残留的危害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即对环境的影响、对养殖动物的危害和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对食用者的危害。
1.耐药性反应:养殖动物在用药过程中产生耐药性,导致养殖生产使用的渔药药量越来越大,药效越来越差,不但增加养殖成本,也增加养殖病害的治疗难度[1],同时加大了对环境的污染。
2.变态反应:水产养殖生产中原来经常使用的磺胺类等抗生素,极易引起变态反应。如磺胺类药物能引起人类的皮炎、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等疾病。
3.中毒反应:医疗研究和临床试验证明,人们食用被药物污染和有某种药物残留的水产品后易引起中毒反应。如氯霉素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颗粒性细胞缺乏症。
4.“三致”作用:某些药物或天然物质的残留易对人类和动物产生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如孔雀石绿属于强致癌物质,呋喃类药物如呋喃西林、痢特灵也具有较强的致癌性[2]。
5.其他反应:激素类在人体内蓄积到一定量后,会使人体生理功能紊乱,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某些药物降解后会产生有害物质,如果使用过量或使用方法不当,在养殖动物体内产生残留后影响其生长发育。
四、渔药分类
渔药按使用目的分为7类。
1.环境改良剂:包括底质改良剂、水质改良剂、生态环境条件改良剂;
2.消毒剂:以杀灭水体微生物(原生动物)为目的的渔药,如:氯制剂,双链季铵盐,有机碘等,是水产养殖中最常用的一类渔药;
3.抗微生物等:内服、浸浴和注射,包括抗病毒、细菌、真菌等药物;
4.抗寄生虫类:杀死或驱除体内外寄生虫的药物如抗原生虫类、蠕虫、甲壳动物等;
5.生物制品:通过生物技术等制成生物制剂或相应产品的药剂,如草鱼抗病毒疫苗;
6.微生态制剂:从天然环境中提取分离出来的微生物,经培育扩增后形成的含有大量有益菌的制剂;
7.中草药:包括加工或未加工的中草药;
五、科学规范使用渔药
规范用药,要从药物、病原、水环境、养殖鱼类本身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综合考虑。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使用渔药,包括正确选药、适宜用药、科学给药和药效评价。因此,要正确选择给药方法和技术,规范使用药物防治病害,确保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和提高养殖效益。
渔药使用应以不危害人类健康和不破坏水域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
(一)治疗鱼病使用渔药前要了解以下情况
1.询问养殖户,查看养殖记录本,调查水产动物饲养管理情况。了解池塘养殖品种、投放数量、饲料来源、投喂量、吃食状况,发病情况等。
2.查看养殖周围环境因素。询问污染源、底质、水质、水温等情况。
3.检查发病病体。在养殖池内选择病情较重、症状比较明显,但还没有死亡或刚死亡不久的个体进行病体检查,每种水产动物应多检查几条。
4.其他病因。在调查环境因子、日常管理、以及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时,做出综合分析。对病因作出正确的诊断后再选择药物。
(二)科学购买渔药
1.购买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及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渔药。
2.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渔药,要查看三证: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生产批号。
(三)准确计算用药量
药物的剂量是厂家多次试验研究的结果,只有按药物剂量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某种药物的使用浓度,主要以养殖动物安全为前提,再根据药物的种类而定。药物的毒性与水体理化、生物因子、水温等有密切关系,受水温影响较大,一般水温越高,药物的毒性越大。因此,在高水温条件下通常要降低药物浓度。[3]
(四)注意渔药的配伍禁忌
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注意渔药使用的配伍禁忌,对于正确用药、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降低用药成本十分必要。[1]
1.生石灰:不能与漂白粉、钙、镁、重金属盐类、有机化合物等混用。
2.高锰酸钾:与有机物如甘油、酒精等会还原脱色失效;与氨及其制剂呈絮状沉淀失效。
3.碘制剂:与氨水、铵盐类生成爆炸性碘化物;与碱类生成碘酸盐;与一些呋喃类药物产生拮抗作用;与碱性药物、抗胆碱药混用会使药物的吸收减少。
4.硫酸铜:与氨溶液生成蓝色沉淀;与碱性液体生成深蓝色沉淀;放置或加热呈黑色。
5.水环境因素:如硫醚沙星,若水体pH值大于8.5时不得使用。
六、建议与对策
1.把水产动物疾病的控制与环境改善、水产品质量的提高紧密联系起来,发展生态养殖,科学预防疫病,防重于治。
2.投喂优质饵料:投喂的饲料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饲料,配方科学、营养均衡、新鲜,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和劣质饲料。
3.内服药饵前停食一天,可提高药饵的摄食率,增加药效。
4.注意食场消毒和工具消毒,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作业,避免鱼体机械损伤。
5.提高药物疗效的方法:
①使用黏合剂。治病药物在水中易散失,可用面粉作黏合剂,与饲料混合。
②添加诱食剂。加炒后具有浓香味的大豆粉等作诱食剂,有明显的诱食效果,作为药物载体与饲料拌均投喂,提高药物的利用效果;
③中西药结合。将中药搀入某些西药,既能提高疗效,又能降低成本,如将穿心莲、大黄、黄芩、黄柏、辣蓼、地锦草等研成粉末,和抗生素混合使用,比单独使用中草药增效几倍到几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