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鹿肠毒血症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2019-01-05卞大伟肖爱波

新农业 2019年17期
关键词:魏氏梭毒血症毒素

卞大伟,肖爱波

(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3)

鹿肠毒血症(D e e r Enterotoxemia)是一类由魏氏梭菌引起的鹿急性毒血症,其病原在胃肠道内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积聚。发病快,致死率高,呈地方流行性,对鹿规模化养殖产生巨大危害,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文就鹿肠毒血症的病原分类、临床特征、诊断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1 病原

该病病原为魏氏梭菌,G+染色,兼性厌氧杆菌。无鞭毛,不能运动,有荚膜。可广泛分布于土壤、粪便和污水中。不利条件下可产生具有抵抗力的梭形芽孢。该芽孢在95℃加热2.5小时方可灭活。

该菌厌氧条件下,在牛乳培养基中培养8~10小时可使牛乳发酵酸凝,同时产生的大量气体,穿过蛋白凝块而呈多孔海绵状,严重时牛乳被冲成数段甚至喷出管外,产生特征性的“暴烈发酵”现象。

魏氏梭菌根据外毒素中和试验可确定为 A、B、C、D、E 5型。其临床产生的毒素共有12种,具有传染病临床诊断意义的有α、β、ε、ι4种,与鹿肠毒血症直接相关的是其中2种,即ε、ι毒素。ε毒素仅由B、D型魏氏梭菌产生,具有致死性,是鹿肠毒血症的主要致病因子。作为一种通透酶可增加动物内皮和上皮细胞的通透性,使胃肠毒素渗入而导致细胞死亡。ι毒素是一种只由E型魏氏梭菌产生的二元毒素,具有皮肤坏死性和致死性,也是引起鹿肠毒血症的主要毒素之一。其蛋白分子结构由Ia轻链和Ib重链2条链组成,单链不能发挥作用。其致病机制为:Ib首先与细胞表面受体形成一个七聚体,而后Ia与Ib的对接形成复合物诱导细胞内吞,Ia快速解聚肌动蛋白丝,从而改变细胞包括囊泡运输、吞噬作用、信号传导等诸多过程,通过积累促使细胞凋亡,最终导致肠毒血症的发生。

此外,α毒素(又名磷脂酶C)可由5种魏氏梭菌分泌产生,能水解白细胞、红细胞等膜磷脂,促进膜解体,具有出血、坏死和显著致死性等细胞毒性;β毒素是由B型和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一种剧烈致病因子,作为一种膜破坏毒素,可引起胃肠炎、食物中毒、坏死性肠炎和肠黏膜出血性坏死,但致病机制尚不明确。

2 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

鹿肠毒血症暴发具有明显季节性和条件性,每年6~10月多发。病原体魏氏梭菌适宜生长于潮湿闷热、阴雨连绵的环境中,其芽孢体在适宜条件下可重新在土壤、粪便、污水中转变为魏氏梭菌。正常条件下,当鹿采食少量该菌时,细菌繁殖缓慢,毒素积累量少而被机体正常代谢。但当鹿群在圈舍地面泥泞积水、饲料饮水不卫生,或长期饲喂干粗饲料而突然变换为青绿多汁饲料,过度饲喂精料、掺有霉变饲料时,瘤胃内消化纤维素的菌群被破坏,食物过度发酵产酸,pH常低于4.0。肠道内毒素积聚不能及时排出,进而导致本病爆发。据统计,膘肥体壮、食量大的鹿比瘦弱体小、食量小的鹿更易得本病。

病鹿初期多表现为精神萎靡,离群寡居,眼结膜潮红,呼吸心跳增速,鼻镜稍干,食欲废绝,反刍停止,口鼻常伴有粉白色泡沫样液体等症状。后期表现为肌肉震颤,磨牙流涎,有疝痛症状,站立不稳,个别鹿只回头望腹,踉跄倒地,最终抽搐死亡,病程在数小时到2~3天不等。

死鹿尸僵完全,腹部膨大,可视黏膜充血。剖检皮下组织浆液浸润,心包膜可见大小不同出血点,真胃变化明显,胃底和幽门部黏膜脱落,呈紫红色,有大面积出血斑,严重可致坏死状态。肠黏膜和盲肠可见条状出血斑,小肠外观呈“灌血肠样”,剖开后有大量红紫色黏液流出。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有出血点,边缘钝圆。肾脏稍大,变软。肝稍肿大,偶见灰白色坏死灶和出血点。

3 临床诊治实例

赵进成等在吉林采集梅花鹿病料,膘情良好,口鼻有泡沫样液体,食欲废绝,后肢麻痹震颤,磨牙呻吟,氟喹诺酮类治疗无效后死亡。剖检在胃底幽门区黏膜出血糜烂,淋巴结肿大发紫。镜检为G+粗大杆菌,单个排列或呈链状,有荚膜并能形成芽孢。回肠内容物滤液注射家兔,30分钟内家兔昏迷死亡。结合实验室诊断判定为鹿魏氏梭菌肠毒血症。

李自青等研制了魏氏梭菌A型、C型二价灭活疫苗,并对其免疫效力、免疫持续期和疫苗保存期进行测定。经检,免疫保护率可达100%。安全性良好,对家兔有较强免疫保护。保护期C型6个月,A型3个月。

宋桂强等在某动物园发现鹿只突然发病,有稀水状血便、食欲废绝、出现神经症状,经治疗无效后死亡。剖检后进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魏氏梭菌。与此同时,对园区内所有鹿科、羊等动物紧急接种羊三联疫苗,及时控制了疫情蔓延。

邓守全等通过触片镜检、分离培养、药敏试验对内蒙古某养殖场送检的疑似肠毒血症急性死亡病料组织(小肠、肝脏、肺脏等)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确诊为魏氏梭菌。药敏谱上,该菌对喹诺酮类、青霉素类、舒普深、菌必治等高度敏感,对氨基糖苷类、链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氟苯尼考等中度敏感,对阿米卡星、新霉素等有耐药性。

王洪水等在东营某养鹿场发现疑似魏氏梭菌感染病鹿,发病54只,死亡3只。采用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川穹、当归、地榆、甘草等研成细末,开水浸泡后胃管投服。每鹿1剂,连服5剂。结果治疗51只病鹿,仅有1例死亡,其余康复,治愈率98%。

Riaz Hussain等在巴基斯坦一饲养160只金卡拉鹿的农场里发现有45只发病,临床表现为食欲废绝,角弓反张,离群寡居、高热、尿液呈巧克力色、浅绿色水样粪便。剖检后腹腔有草莓色液体,心包胸膜积水、肺水肿、软肾。急性病例心肌、空肠黏膜多点出血,尿液中葡萄糖升高。结合实验室诊断判定为鹿肠毒血症,病原鉴定为D型魏氏梭菌。

4 综合防控

本病发病急、病程短,症状一经表现即难以治疗。临床上可采用葡萄糖补液,注射广谱抗生素,混饲磺胺脒等。对发病鹿群需保持圈舍干燥,可内服10%石灰乳进行预防,饲具用3%氢氧化钠进行消毒。不要饲喂霉变饲料或突然改饲。此外,要注意定期注射肠毒血症、快疫、炭疽三联疫苗加以预防。

目前,我国商用魏氏梭菌肠毒血症疫苗是用甲醛灭活类毒素后免疫动物,如中和抗体滴度≥5IU,则具保护性。但此法成本较高,工艺复杂,需多次接种,免疫效果不够理想,且常伴有炎症反应。由于ε毒素在鹿肠毒血症中普遍存在。制备ε外毒素基因突变体和毒素亚基为该病疫苗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目前ε毒素致病机理尚不明确,关于疫苗和抗体的研发制备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魏氏梭毒血症毒素
What Makes You Tired
猪魏氏梭菌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及防控
猪魏氏梭菌病的防治
一类具有毒素的非均匀chemostat模型正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毒蘑菇中毒素的研究进展
严苛标准方能清洗校园“毒素”
一例种母猪魏氏梭菌病的诊治措施
羊肠毒血症的防与治
古田县兔魏氏梭菌病的调查与分析
一起山羊肠毒血症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