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梨木虱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

2019-01-05王丽英刘洋李国强冯晓林郭江

中国果菜 2019年1期
关键词:粘液若虫梨树

王丽英,刘洋,李国强,冯晓林,郭江

(河北省迁安市林业局,河北迁安064400)

梨木虱(Psylla chinensis Yang et Li)属半翅目、木虱科,为世界性害虫,也是梨树的专一害虫,在全国梨产区均有发生。梨木虱个体小,体色与其生活环境的颜色基本一致,不容易被发现,被称为梨树的“隐形杀手”。梨木虱是我国梨树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若虫刺吸芽、叶、嫩枝梢汁液进行直接为害;幼、若虫分泌黏液,招致杂菌,对叶片造成间接为害,出现褐斑而造成早期落叶,同时污染果实,严重影响梨的产量和品质。梨木虱初期危害症状不明显,到了危害后期,由于种群数量的急剧增加,防治愈加困难,对梨树的危害很大[1,2]。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前,梨木虱的危害相对较轻,是梨树的次要害虫。之后,梨木虱的发生及危害逐年加重,目前已经成为梨树的主要害虫。

1 体态特征

梨木虱分为成虫、卵、若虫三种虫态。

越冬代成虫灰褐色,与冬季梨树枝条的颜色非常相近,隐蔽性很强。雄成虫比雌成虫小一些,腹部较瘦,腹面有黑白相间的环状纹。从侧面看,雄成虫尾部有一上翘的突起,雌成虫腹部较大,腹面有红黑相间的环状纹,尾部无上翘的突起。越冬代成虫之外的其它各代成虫长3 mm 左右,肉眼几乎看不清楚,在放大镜下,体色与梨树叶片非常相近,头顶和足的颜色较淡,细细的触角上有多个分节,静止时翅膀像屋脊的形状,折叠在身体的两侧。

卵体型小,长椭圆形,一端尖细,另一端圆钝,越冬代成虫早春产的卵初产时为黄白色,后变成黄色,以后各代成虫产的卵为乳白色。

若虫扁椭圆形,分为5 龄,3 龄之前翅芽不明显,3 龄之后翅芽在身体两侧明显突出。若虫体色随出生的季节变化而变化,第一代初孵若虫也就是越冬代成虫产的卵孵化出的若虫,虫体淡黄色,复眼红色,第一代以后的各代初孵若虫为乳白色。

2 生活习性

梨木虱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入冬之后当气温下降到-2 ℃时,仍可看到其在枝条上取食危害。越冬代成虫在0 ℃时,就开始出蛰活动。正是由于梨木虱耐寒性强、越冬晚、出蛰早,故危害时期比较长。越冬代成虫和其余各代成虫所产的卵不仅颜色不同,而且在梨树上的产卵位置也不同。越冬代成虫将卵产在1~2 年生枝条的叶痕处,以利初孵若虫在梨树花芽开放之后就近取食。叶柄沟内是第一代成虫产卵最多的地方,第一代以后的各代成虫都将卵产在叶片边缘锯齿间。

越冬代成虫的体色与梨树枝条的颜色相近,其他各代成虫的体色与叶片、叶柄的颜色相近,这样能很好地伪装自己。各代成虫还喜欢潜伏在阴暗潮湿处危害,叶背面、卷叶内、叶果相连处都有梨木虱的身影,不易被发现,致使防治困难。

若虫有群居的习性,在大量发生时,往往几头或者十几头聚集在一起进行危害。若虫有分泌粘液的习性,孵化一天后就能从尾部分泌出一种无色透明的粘稠液体,而且随着若虫的逐渐长大,分泌的粘液不断增多,最后将若虫包裹在粘液中,只有在蜕皮时才爬出粘液,蜕皮后继续产生分泌物,再将自己包在其中。

3 发生规律

梨木虱在全国均有发生,在河北省迁安市一年发生3~5 代,以越冬代成虫在梨树翘皮裂缝、剪锯口、梨园地面落叶下、杂草及土缝中越冬。越冬代成虫对温度反应敏感,春季萌芽前平均温度达到0 ℃时,就会从其越冬场所爬出并开始活动,此时晚上温度较低,出蛰的越冬代成虫在傍晚前还回到其越冬场所,度过寒冷的夜晚。越冬代成虫出蛰后即交尾产卵,出蛰期可长达一个月。梨树发芽前半个月是梨木虱越冬代成虫出蛰盛期,到梨花盛开时,卵的孵化也进入盛期,落花达到95%时,卵孵化基本结束[3]。

梨木虱第一代若虫世代比较集中,以后各代世代重叠现象比较严重,也就是说第一代若虫以后会在梨园中同时看到不同世代、不同虫态的梨木虱。

4 危害特征

成虫和若虫均长有长长的刺吸式口器,刺入嫩芽、新梢、花蕾、叶片、果实中,吸食这些器官的汁液。梨树受到梨木虱的危害后,叶片卷曲,花蕾萎缩不能开放,果实表面出现大量霉污状黑斑且停止生长,果肉变硬。

与成虫相比,若虫的破坏力更强,不仅能够刺吸汁液,而且其分泌的粘液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叶片上滴落,落到下面的叶片和果实上,可将附近的叶片粘在一起,或将叶片粘在果实上,分泌物污染了叶片和果实,削弱了叶片的光合作用[4],降低了果实品质。若虫分泌的粘液极易诱发霉菌的产生,导致落叶、落果,造成减产,降低经济效益。

5 防治方法

梨木虱虽然防治困难,但是只要掌握其发生规律,抓住关键时期,就能够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5.1 农业防治

5.1.1 清园

落叶后及时清理梨园,将病虫枝、枯枝、落叶、落果、杂草等废弃物集中带出梨园深埋或烧掉,可以消灭部分越冬代成虫,降低其越冬虫口基数,大大减轻来年梨木虱的防治压力。

5.1.2 深翻

土壤封冻前进行深翻,不仅可以松土保墒、改良土壤结构、促进根系生长,而且还能将在土缝中越冬的梨木虱成虫翻到地表,破坏梨木虱的越冬场所,达到防治目的[4]。深翻时期以土壤接近封冻时为好,此时灭虫效果最好。

5.1.3 浇封冻水

结合土壤深翻浇封冻水,能淹死在土壤中越冬的部分梨木虱越冬代成虫。

5.1.4 刮皮

老翘皮下、裂缝中是梨木虱越冬代成虫的主要越冬场所,所以休眠期刮树皮也能消灭一部分梨木虱。土壤封冻后到来年梨树萌芽前均可刮皮,但是春季刮皮能保证良好的树势,效果好于冬季刮皮。刮皮的原则是露红不露白,不露红说明刮的轻,刮皮效果差;露白说明刮的重,会削弱树势。刮皮要仔细、周到、彻底。刮皮部位要光滑、均匀,不留毛茬,将刮下的树皮全部集中深埋,可以消灭大量的梨木虱越冬代成虫,还可以消灭梨小食心虫、黄粉蚜等具有相同越冬场所的害虫,大大降低越冬害虫的虫口基数。

5.1.5 全园喷施石硫合剂

在以上防治措施的基础上,春季发芽前全园普喷3~5°Be 石硫合剂,此次用药对梨木虱防治效果良好,同时还可以兼治其它病虫害。

5.1.6 摘除危害梢

由于梨木虱第二代若虫发生高峰期,多分布在新梢顶端未展开的5~6 个叶片上,应集中3~4 d 的时间检查梨树树冠外围等部位未停止生长的新梢,发现有梨木虱危害的枝条,应及时摘除被害叶片,带出梨园深埋。

5.2 物理防治

5.2.1 悬挂粘虫板

利用梨木虱的趋黄性,在梨园中悬挂黄色粘虫板,杀虫效果好,且无污染。每667 m2梨园均匀悬挂20 cm×30 cm 的黄色双面粘虫板20~30 片。将粘虫板悬挂在树冠外围、距离地面1.5~2 m 高的2~3 年生的枝条上即可。

5.2.2 天敌防治

梨木虱的天敌有梨木虱跳小蜂、木虱跳小蜂两种寄生蜂,小花蝽、瓢虫和草蛉对梨木虱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每年4 月下旬至6 月是两种跳小蜂的产卵寄生时间,故为了保护利用两种天敌,这个阶段要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

5.3 化学防治

必须抓住关键防治时期,注意要交替使用药剂。

5.3.1 越冬代成虫出蛰期

梨树萌芽前半个月越冬代成虫进入出蛰盛期,此时花芽处于萌动阶段,树上尚无叶片,越冬代成虫与卵暴露在枝芽的表面,而且虫体较弱,抗药性差,这时进行化学防治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越冬代成虫一般在晴天温暖时出来活动,故应在天气晴朗的上午用药。可以选择2.5%的溴氰菊酯3000 倍液喷雾防治,对树干、枝条和芽体均应喷药周到、仔细。

5.3.2 第一代若虫孵化期

梨树落花末期,即第一代卵孵化末期,若虫虫体整齐一致、尚未分泌粘液,此时用药有利于集中消灭,达到彻底防治的目的。可以选择1.8%的阿维菌素乳油4000 倍液或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防治。

5.3.3 夏季若虫期

夏季温度高、湿度大,梨木虱若虫的分泌物上极易产生霉菌,污染叶片和果实,诱发其它病害的发生,故应协同防治梨黑星病、褐斑病、炭疽病等病害。梨木虱第二代若虫发生之后,分泌的粘液开始增多,将若虫包在其中,化学防治效果差,可以在化学防治之前树冠喷施5000 倍的洗衣粉溶液,溶解和冲洗这些粘液,3~4 h 后再喷施防治梨木虱的药剂,以提高防治效果。

5.3.4 越冬代成虫越冬前期

梨果采收后气候逐渐转凉,越冬代成虫比较集中,化学防治效果良好,可以消灭越冬代成虫,降低梨木虱成虫的越冬基数,减轻下一年的防治压力。

猜你喜欢

粘液若虫梨树
基于轻量级SSD模型的夜间金蝉若虫检测
11种杀虫剂对透明疏广蜡蝉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小气的梨树(下)
小气的梨树(上)
美洲大蠊幼龄若虫肠道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乳腺粘液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
小气的梨树
神奇的粘液菌
薇甘菊颈盲蝽基础生物学特性
鼻涕虫爬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