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019-01-05滕明英
滕明英
(凯里市第一人民医院 贵州 凯里 556000)
产后出血属于产科多发性并发症,产妇娩出胎儿后24h内出血量不少于500ml的现象即为产后出血,若出血量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加大产妇死亡风险,因此,必须及早为产妇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此次研究旨在探讨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分析引发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62例产后出血产妇,年龄20~39周岁,平均(28.2±5.4)岁,49例初产妇,13例经产妇,孕周37~41周,平均(38.7±2.5)周,排除标准如下:全身合并症;先天性心脏病;全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入选产妇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有知情权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应用面积法、容积法以及称重法进行产后出血量测量,其中,面积法即根据产褥垫或者血纱布血湿面积对出血量进行粗略估计;容积法即通过产后接血容器进行血液收集后将之放入量杯内并测量出血量;称重法即胎儿娩出前后接血敷料重量之差与1.05的比值[1]。
1.3 评价项目
分析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关系以及产后出血原因。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1.0分析数据资料分析,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通过χ2检验,±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2.结果
2.1 分析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关系
所选62例产妇中,23例产妇阴道分娩,占37.10%,6例产妇阴道助产,占9.68%,33例产妇剖宫产,占53.23%,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以及阴道助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产后出血原因分析
46例产妇宫缩乏力,占74.19%,8例产妇软产道裂伤,占12.90%,6例产妇由于胎盘因素出现产后出血,占9.68%,1例产妇凝血功能障碍,占1.61%,1例产妇子宫破裂,占1.61%。
3.对策
产后出血临床发生率以及致死率均较高,因此,为了保证产妇生命安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产后出血率。此次研究中,46例产妇宫缩乏力,占74.19%,8例产妇软产道裂伤,占12.90%,6例产妇由于胎盘因素出现产后出血,占9.68%,1例产妇凝血功能障碍,占1.61%,1例产妇子宫破裂,占1.61%。可知,引发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宫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受巨大儿、多胎、宫缩乏力等因素的影响,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其子宫出现过度膨胀等现象,对其产后子宫肌肉正常收缩功能会产生影响并引发产后出血;胎盘部分剥离、无法剥离或者剥离后出现宫缩乏力现象,由于胎盘滞留而对子宫进行揉挤或者出现脐带牵拉等现象,容易引发产后出血;助产手术操作时间较长、操作不熟练、会阴受损以及产程进展过快等均会加大产妇软产道裂伤风险;患有血液疾病、重症肝炎等全身出血性倾向疾病的产妇产后出血风险较高[2]。
为了保证产妇生命安全,改善其预后必须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一旦产妇出血产后出血需要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确保产妇血容量能够迅速得到补充,根据产妇具体病情对输液以及输血速度进行适当调整,避免由于输注速度过快而引发急性肺水肿。取产妇去枕平卧位,有助于其呼吸保持通畅,为产妇提供氧疗,氧气吸入量为4~6L/min,能够提升其动脉血氧饱和度。密切监测其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观察其口唇以及面色等是否出现异常,留置导尿管并对尿液颜色以及尿量加强观察,定时测量尿量以掌握产妇肾功能变化情况[3];焦虑以及紧张等不良情绪导致产妇体内儿茶酚胺分泌量明显增加,容易加大继发性宫缩乏力发生率并导致产程延长,进而加大产后出血发生率,因此,必须正确评价产妇心理状态并为其提供暗示以及情感支持等心理干预,使其情绪得到稳定,提高其治疗配合度以及主动性;待产妇病情稳定后鼓励产妇家属为其提供富含铁、维生素、蛋白质以及热量的易消化食物,保证摄入充足营养,改善其贫血表现并增强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4]。对产妇加强卫生指导,每日进行外阴清洁工作并对恶露气味、量以及颜色进行观察,遵医嘱应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率[5];对产妇加强产前保健以及健康指导,及时识别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若产妇有严重合并症应该及早采取妊娠终止措施;正确处理产程,第一产程密切监测产妇宫缩以及胎心等情况并定时进行肛门指检,明确是否存在胎先露以及宫口开大等现象。第二产程需要对胎心变化情况加强观察,正确使用腹压,防止胎儿娩出过快[6]。采取会阴保护措施,避免发生软产道裂伤现象,待娩出胎肩后立即行缩宫素20U肌肉注射,有助于取得子宫收缩效果,可使产后出血率得到抑制;胎儿娩出后如未出现胎盘剥离征象需配合脐带牵拉以娩出胎盘,不可对子宫进行挤、揉、搓等操作,娩出胎盘后应该检查胎盘是否完整,防止出现副胎盘残留现象;产后帮助产妇与婴儿进行母婴肌肤接触并吸吮母亲乳头,有利于脑垂体产生缩宫素以及催乳素并可使产后出血量得到明显减少;若产妇产后出血烦躁不安、打哈欠、头昏等缺氧以及缺血表现时,出现失血性休克的可能性较大,需要立即采取应对措施[7]。
综上所述,产后出血具有病情危重、进展迅速等特点,引发原因主要包括宫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根据产后出血的引发原因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产后出血率,能够使产妇死亡风险得到明显降低,同时有助于促进新生儿身心健康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