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体系现状调查分析
2019-01-05梁娣刘春香关瑞宁李玉巧
梁娣 刘春香 关瑞宁 李玉巧
(开平市中心医院感染科 广东 开平 529300)
艾滋病是指因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所致的传染性疾病[1]。最近这些年来,很多文献资料报道,艾滋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对病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危害病人的生命安全。其中,积极防治艾滋病,是降低艾滋病的有效措施,减轻艾滋病带来的危害,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基于新医改的背景下,艾滋病防治出现了新局面,促使艾滋病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为时间期限,调查艾滋病患者的防治情况,调查机构有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行政部门、妇幼保健机构等。
1.2 方法
关于艾滋病的防治,内容较多,主要包括综合干预、健康宣教、监测检测、药品保障、保障措施以及感染者和患者的随访管理等。基于新医改的前提背景下,要求各个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建设涵盖城乡居民的艾滋病防治体系,如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以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药品的供应保障体系等,有助于医疗卫生制度的形成与完善。在此基础上,参考专家意见,综合分析历年的文献资料,编制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访谈提纲,通过定性调查方法,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访谈并录音。
2.结果
本次研究一共调查艾滋病患者168人,其中,34人外地户籍无本地医保,均是流动人口;122人有本地医保,特种病证有56人,门诊可按当地政策部分报销;低保12人,享受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全免费。调查发现,在治艾滋病患者200多人,政府每年投入经费约13万多元。
3.讨论
2009年,《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医改基本理念体现如下: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全民,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新医改遵循保基础、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形成四位一体(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在新医改的推动下,目前,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超过95%,基本药物已经全部纳入至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费保障机制得到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路日益健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3]。对于艾滋病而言,新医改为艾滋病防治体系的完善以及具体策略调整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新的切入口。新医改背景下,如何结合新医改主要内容,完善艾滋病防治体系,成为相关学者探讨的重要话题之一。在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1)明确各机构职责、工作内容及考核机制。首先,艾滋病定点医院主要负责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抗病毒治疗以及其他的基本医疗服务;其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职责在于分析艾滋病性病相关的疫情,如行为监测、常规监测、网络直报管理、病例监测等,且组织HIV筛查、梅毒抗体检测、病毒载量检测及CD4检测等活动;第三,妇幼保健机构,主要职责在于积极开展孕产妇艾滋病防治工作;第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该充分发挥其网底作用,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树立保护意识,减少歧视,注重辖区内艾滋病高危人群及重点人群的管理等。(2)完善医疗保障政策。主要针对艾滋病感染者以及患者,在保证医保权益及隐私保密的前提下,开启报销模式,根据相关政策(如《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消除各地对艾滋病病例设定的系列限制条件。新医改在艾滋病防治中的最明显的对门诊治疗的改善。艾滋病一旦确诊的,只要患者愿意,又买了本地医保的都可以办特别门诊,都可以享受优惠政策,最大限度为艾滋病人提供合理的医疗保障,确保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3)完善药品采购与管理体系。参考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资料,药品招标采购体系纳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在完善这一体系的过程中,要求疾病控制中心协同合作医疗机构,互相配合,协调统一,详细把握关于疫情的数据,并整体把握分析抗病毒药品且进行适当调整,防止出现药品短缺或积压问题。(4)优化预防干预体系。预防干预体系是艾滋病防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至关重要。对此,相关的医疗机构应该将防治艾滋病作为日常任务,加强培训,要求医务人员熟练掌握防治艾滋病的知识和技能,便于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另外,加大宣传,借助墙报、网络、视频、讲座、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形式,大力宣传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掌握艾滋病的防治方法,主动防范艾滋病,预防艾滋病。一旦确诊,积极对症治疗,改善预后。
综上,新医改为艾滋病防治体系的完善创造条件,提供新动力,提高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