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联合体外反搏配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01-05玉晓
玉晓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患者因心肌炎、血流负荷过重、炎症等原因造成心肌损伤,影响心脏结构与功能的正常活动,导致患者出现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障碍。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受到疾病影响,会出现日常呼吸、运动的困难。传统采用药物控制治疗效果不佳,而有报道称[1],心脏康复与体外反搏的配合治疗可有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本次试验探究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此治疗的治疗效果,具体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2月—12月收治的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的98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49例。实验组男、女比为30:19,平均年龄、病龄分别为(58.6±10.2)岁、(4.3±2.2)年;对照组男、女比为26:23,平均年龄、病龄分别为(54.3±9.6)岁、(3.9±1.7)年。对比患者病程、心功能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试验。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β受体阻滞剂: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国药准字J20150045)每天1次,每次23.75~95.00mg;ACEI:卡托普利(国药准字 H41021572)每天3次,每次50~100mg;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呋塞米、醛固酮,地高辛等药物进行常规药物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接受上述的药物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心脏康复与体外反搏的配合治疗。具体如下:(1)心脏康复治疗:对入院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日常活动的指导;对出院的患者进行随访,监督患者恢复性锻炼和日常运动的训练,确保患者在可接受条件下,进行每周3~4次的30~60min的训练活动。(2)体外反搏治疗:采用体外反搏机对患者进行每天1次(1h)的反搏治疗,治疗持续8周。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患者临床效果和试验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距离进行比较。临床效果按照显效:心功能、症状正常;有效:心功能、症状基本正常;无效:心功能、症状异常。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LVEF评分高代表患者的心功能恢复好,治疗效果明显;而6min步行距离代表患者运动能力,距离远表明治疗效果明显。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临床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数据对比,分别采用t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通过对数据处理,对照组患者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6(32.7%)、22(44.9%)、11(22.4%),总有效率为77.6%;而实验组的患者分别为19(38.8%)、25(51.0%)、5(10.2%),总有效率为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LVEF和6min步行距离比较
在试验前后,对照组、实验组的LVEF评分为(35.8±2.7)(35.3±2.3)和(42.3±3.6)(46.2±4.1),6min步行距离方面的比较数值为(362.3±42.3)(359.6±41.5)和(406.9±65.8)(452.6±70.1),两组患者试验前后具有改善,但实验组效果更好,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类常见于心血管疾病晚期的心脏疾病,患者因心肌受到损伤,导致出现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障碍,影响正常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临床通常会出现呼吸、运动困难,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影响生命安全[2]。因而该病的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治疗多为简单的药物治心脏康复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ACEI、地高辛等;近几年,心脏康复与体外反搏的配合治疗开始被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康复运动通过患者的机体活动,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流和血液量;同时配合体外反搏机增加心室的泵血和充盈功能,从而恢复心室的功能、降低心脏的负荷,防止患者症状的加重[3]。
综上,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心脏康复与体外反搏配合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