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毕节市茶树规范化栽培技术探讨

2019-01-05孙月高强

中国茶叶 2019年7期
关键词:茶苗尺蠖病虫

孙月,高强

1.毕节市周驿茶场,551700;2.毕节市植保植检站,551700

毕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蒙山腹地,东经105°36′~106°43′,北纬 26°21′~27°46′之间,平均海拔1 400 m,属亚热带温凉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0.5~15.0℃,年日照时数1 102~1 780 h,无霜期205~297 d,年均降水量848.6~1 394.4 mm,土壤主要以黄壤、黄棕壤和紫色沙页岩为主,微酸性,有机质含量高,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茶树生长[1]。

全市现有茶园面积3.89万hm2,其中采摘面积1.87万hm2,无公害茶园面积2.92万hm2,有机茶园面积0.27万hm2;总产量1.1万t,产值29.57亿元。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2018—2020年将新增茶园6.7万hm2。因此,茶树规范化栽培技术尤为重要,本文从茶苗培育、茶园建设、整形修剪、施肥技术及病虫害防控等几个方面探讨茶树规范化栽培技术,以期为全市茶树标准化栽培提供技术参考[2]。

一、茶苗培育

按照《贵州茶树良种短穗扦插繁育技术规程》(DB 52/T 623—2010)标准进行茶苗繁育,无性系茶树良种短穗扦插繁育,保持了茶树遗传性状的稳定性、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保证了茶园物候期的一致性[3-4]。

1.苗圃选择与制作

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质肥沃、土层深厚、通透性好的砂壤土或黄壤地块作苗圃。全面翻耕,深度为30 cm,碎土、耙平,苗圃四周开排灌沟,宽50 cm,深30 cm。畦长10~12 m,畦宽120 cm,畦高10 cm,沟宽30 cm,铺心土5~7 cm,耙平、锄细,浇足水。

2.扦插技术

扦插时间:9—10月为宜。

剪穗:从无性系良种茶园采穗条,从穗条上剪取木质化或半木质化3~4 cm穗,留有1叶,剪口平滑,勿伤腋芽。

扦插: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短穗上端,轻轻插入苗床,以露出叶柄和腋芽为准。每平方米扦插600株左右,株距1.2~1.8 cm,以前后排的叶片不重叠为宜。

覆膜:采用长2 m、宽2.5 cm的竹块搭拱形架,覆盖塑料薄膜保温保湿,薄膜四周用土压紧。

肥水管理:保持苗床表土湿润,以畦面不泛白,畦沟不积水为宜;底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主。

病虫防控:6—9月气温高,做好病虫防控工作。

出圃标准:当茶苗质量指标达到国家标准《茶树种苗》(GB 11767—2003)一级茶苗标准时,进行出圃移栽,最佳移栽时期为11月至次年3月,避开霜冻期[5]。

二、茶园建设

1.茶园选址

茶园宜建在远离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交通方便、生态环境好、劳力充足、排灌方便、植被丰富、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的集中连片平地或缓坡地段(坡度<25°)。

2.茶园开垦

新建茶园需初垦、复垦、开排水沟,去掉园内大石、填平沟坎等,从下往上全面深翻土壤,深度50 cm;种茶前进行复垦,深度30 cm,清除园内树根、杂草、石块等。根据茶园走向和坡面,每隔30~40 m开1个排水沟,深度和宽度都为50 cm左右。

3.种植规格

等高双行沟式种植:从上到下按大行距1.5 m划线,在中间开70 cm宽种植沟,深度40 cm左右,沟底部施入底肥,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15 000 kg或茶叶专用有机肥3 000 kg以上,钙镁磷肥1 500 kg,在茶苗定植前15 d以上施用。施肥后覆土,耙平,离地平面20 cm为宜,按小行距40~50 cm,株距30~40 cm种植,扦插苗每丛2株,双行双株,苗与苗之间应保持3~4 cm距离,茶籽则每窝5~8粒。定植时需将土填至茶苗根际处,压实,浇足“定根水”[6]。

三、整形修剪

优质高产茶园树冠必须有大的采摘面,覆盖度80%以上,叶面积指数为4,枝繁叶茂,叶片稠密,采摘面平整,因此必须经过整形修剪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7]。

1.定型修剪

茶苗定植后长到30 cm以上,主枝上有1~2个分枝时,春季(5月初)在离地面15~20 cm处剪去主枝的顶端,促进一级骨干枝的形成;初剪后,第二年春季在离地面30~35 cm处齐剪,促进二级骨干枝的形成;第三年春季在离地面40~45 cm处齐剪。这3次定型修剪,为幼龄茶树树型打下良好基础,促进采摘面的形成,为稳产、高产提供了保障。

2.轻剪和重剪

投产茶园每年都要对茶树进行轻修剪,即把细弱枝、徒长枝剪去,维持采摘面整齐。一般在秋茶后进行,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为宜,剪去树冠面上部3~5 cm,使树冠面平整。重修剪一般每2年进行1次,在春茶采摘结束后,剪去树冠上10~15 cm绿叶层,剪去长得过密、过细的茶枝,促进茶树树冠的全面更新,尽快恢复生产能力。

四、施肥管理

按照化肥减量增效要求,冬季茶园基肥应根据茶园土壤肥力水平、茶树树龄、茶叶产量和茶树生长势等因素综合分析,做到经济合理,以重施腐熟有机肥料为主,合理配施氮、磷、钾肥。施肥时间取决于地上部停止生长的时间,宜早不宜迟,一般在9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结合翻耕施用,施肥深度20~30 cm;成年采摘茶园,一般每公顷施商品有机肥3 000~6 000 kg或腐熟农家肥22 500 kg、过磷酸钙 375 kg、硫酸钾225 kg,在行间开沟施入,施肥后盖土。结合秋末施基肥进行深翻,可减少茶树害虫的蛹和幼虫基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发育[8-10]。依据茶树生长和采茶状况进行追肥,一般在春茶开采前1个月、春茶采摘后及秋茶采摘前15~20 d,以速效氮肥为主,追施氮肥30~40 kg,春、夏、秋三季追肥量分别占全年总追肥量的50%、35%与15%为宜。春季催芽肥是开采前的第一次追肥,是促进茶树早发、多发、快长和壮发的关键。毕节地区在3月上旬之前必须完成催芽肥,以尿素为主,每公顷用量300 kg,结合浅耕除草进行,树冠下开10~15 cm的小沟,施入后覆土压严[11]。幼龄茶园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9 000 kg或饼肥1 500 kg,过磷酸钙225 kg、硫酸钾150 kg,同时行间种植紫云英、苕子、豌豆等豆科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能减少杂草生长,避免除草剂的使用,减少茶园除草次数及务工费,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五、病虫防控

目前,毕节市茶区主要病虫害种类有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毛虫、茶黑刺粉虱、茶蚜、茶黄螨、茶饼病、茶白星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褐色叶斑病、茶煤病等[12-14]。

1.农业防治

通过对“作物-病虫害-环境”关系的认识和掌握,利用各种农业管理和栽培技术,有目的地调控茶园某些生态环境因子,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抑制病虫生长繁殖,直接或间接消灭病虫,提高茶树抗病虫的能力,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农业防治的主要措施有选用抗病虫品种、土壤翻耕、“茶-林”“茶-菜”“茶-草”套种模式、疏枝清园、科学修剪、适时采摘、优化施肥措施等[15]。茶园套种紫云英和白花三叶草等豆科绿肥植物,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增加天敌种群及数量,减少茶小绿叶蝉、蓟马、粉虱数量[16];茶园周围或空闲地选种万寿菊、除虫菊、菊花、薰衣草、艾蒿、青蒿等,达到驱虫、杀虫、降低茶园害虫数量的目的[17];通过分批采摘、合理修剪、清园、中耕除草、深耕培土等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或形成不利于病虫生存的条件。

2.生物防控

根据茶园病虫害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利用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或寄生关系,通过人工饲放天敌昆虫、调控茶园生态环境、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创造有益于天敌昆虫的生存条件,保护或利用天敌,消灭或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采用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实施“以螨治螨”“以虫治虫”等生物防治技术[18]。目前可用于防控茶园病虫害的天敌主要有蜘蛛、瓢虫、草蛉、捕食螨和寄生蜂等。蜘蛛种群数量占茶园捕食性天敌数量的80%~90%,对茶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胡瓜钝绥螨可防治茶跗线螨、茶橙瘿螨;寄生蜂可用于防治茶尺蠖、茶毛虫、茶小卷叶蛾;草蛉可以防治茶蚜、粉虱;异色瓢虫可用于防治蚧类、茶叶害螨[19]。

3.物理防治

利用某些机械和各种物理因素(光、热、颜色、温度等)来防治病虫害。

(1)捕杀或摘除

对于体形较大、行动迟缓、易于被发现、容易被捕捉或有聚集性(如茶尺蠖、茶蓑蛾等),且发生规模不大而集中的害虫,可采用人工捕杀的办法。

(2)趋性诱杀

灯光诱杀,采用频振式杀虫灯主要诱控茶毛虫、茶尺蠖、茶毒蛾等鳞翅目害虫成虫,同时对同翅目、鞘翅目的茶小绿叶蝉、蚜虫、白粉虱、蓟马、金龟子等害虫也有一定的诱杀作用。每2 hm2安装1盏诱虫灯,在害虫羽化高峰期,夜间开灯进行诱杀,以减轻田间产卵量[20]。色板诱杀,可以采用嫩黄色和芽绿色诱虫板诱控茶小绿叶蝉、蓟马,素馨黄诱虫板诱控黑刺粉虱,土黄色诱虫板诱控茶尺蠖,油菜花黄色诱虫板诱控茶蚜,每公顷225~300块诱虫板,均匀悬挂于茶树行间或株间,高出植株顶部10 cm左右[21-23]。信息素诱控,昆虫信息素能够影响昆虫行为,具有专一性强、害虫不产生抗药性等特点,可以单独使用,与色板、杀虫灯等结合,来提高防治效果,目前茶毛虫、茶尺蠖、小绿叶蝉等性信息素已成功被应用在茶园中[24]。

4.药剂防治

按照《关于做好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化学农药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和《贵州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要求,为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人体健康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优先选择植物源和微生物源农药,全面施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施用高毒或高残留农药。

(1)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以其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符合现代人们对绿色生活的要求而越来越受重视,常用于茶树病虫害防治的植物源农药主要有鱼藤酮、苦参碱、烟碱、印楝素、除虫菊素、植物精油等,可防治鳞翅目幼虫、蚧类、叶蝉类害虫[25]。0.5%苦参碱水剂对茶尺蠖、茶小绿叶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6];5%鱼藤酮乳油800倍液对茶尺蠖有较好防治效果[27];0.3%苦参碱水剂800倍、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0.2%苦皮藤乳油对小绿叶蝉有较好防治效果[28];山苍籽油和茶皂素按一定比例混配对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29]。

(2)微生物源农药

微生物源农药是指具有杀虫、杀菌活性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常用于茶树病虫害防治的微生物农药主要有苏云金芽孢杆菌、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白僵菌、绿僵菌、木霉菌、拟青霉菌、核多角体病毒、多抗霉素、春雷霉素等。多抗霉素、武夷菌素对茶饼病、茶芽枯病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赤·吲乙·芸苔混配对茶白星病有较好的防效,苏云金杆菌(Bt)对茶园鳞翅目类害虫的幼虫有较好的防控效果[30],球孢白僵菌对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毒蛾、茶卷叶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gNPV)对茶毛虫、茶尺蠖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且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我国已进行了大量应用研究[31-32]。

六、总结

“十三五”期间,毕节地区将新增茶园面积6.7万hm2,总面积将达10万hm2。目前在茶苗培育、茶园规划、茶树整形修剪、施肥管理、病虫防治等方面的栽培技术比较粗放,精细化程度不够,规范化栽培体系不完善。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深入人心,对茶叶产量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建立健全茶树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符合茶产业发展需求,也迫在眉睫。因此,笔者从茶苗培养、茶园建设、整形修剪、施肥技术及病虫害防控等几个方面探讨茶树规范化栽培技术,旨在为毕节地区茶树规范化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猜你喜欢

茶苗尺蠖病虫
玉米中后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果园病虫无公害防治助农提质增效
山西省果树中后期病虫预报
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技术
两个EoNPV毒株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毒力差异
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
茶园害虫“双胞胎”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识别
贵州省福泉市:抢抓时节育茶苗
新建无性系茶园“三改”快速成园技术
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