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松江制服“炮老虎”
2019-01-04钱双庆
○ 文/钱双庆
参与大乙烯建成投产的董松江说,一生能够有这样一次经历,就觉得很满足也很荣耀!
●发言中的董松江。
今年65岁、退休在家的董松江,还非常关心厂里的生产。前些时,当听到同事说,高压聚乙烯装置综合能耗又有了大幅下降,他欣喜异常。兰州石化这套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装置,年生产能力20万吨、可生产19个牌号产品,是2006年12月21日投料开车一次成功的。作为装置的筹建者董松江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时光荏苒,新中国第一套高压聚乙烯装置,在兰化(兰州石化公司的前身之一)建成投产的那一年,董松江作为生产者一员投身其中。这已经是36年前的事了。
频繁“放炮”
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石油化工工业处于空白。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从西欧引进年产3.6万吨乙烯砂子炉及与之配套的高压聚乙烯等4套装置建在兰化。在黄河岸边,老兰化人饮风啜沙、肩挑手扛,在一个叫西固的荒滩上,建起了钢铁之躯的兰化、共和国的“长子”。1970年,装置全面建成投产的那年,17岁的董松江进了厂,在高压聚乙烯车间当了一名工人。一年后,到了车间的心脏—聚合岗位。
初到岗位,董松江眼花缭乱:10来平方米的控制室里,压力、温度、液位、流量、催化剂量等几十块仪表布满墙壁。这儿是掌控全车间生产的中枢神经;室外是一台台大小不一的设备、一排排纵横交错的管线、一个个错落有致的阀门。这是典型的高温高压岗位—反应温度250℃,反应器压力每平方厘米1500kg。
“在这样的岗位,你得随时面对新问题,也要随时解决,只有一股干活的蛮劲而没有文化是不行的。”领导对董松江说。
从此,上班,他就跟着师傅一遍遍地跑现场、记流程;工作间歇,他反复抄写化学符号,熟记复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一遍遍地揣摩岗位操作。一遇到问题,他就向技术员和师傅们请教,并把学习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操作技巧记录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竟记满了10多本笔记。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硬是啃完了30万字的《高压聚乙烯》等专业书籍。学徒期满时,董松江不仅系统地学习了化工理论知识,而且熟练掌握了岗位操作技能,并能够独立顶岗。
装置投产初期生产举步维艰。在国内它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头产儿”,一无先例、二无经验,当装置出现一些问题,常会令操作者迷惑不解。操作过程稍有偏差,流量、温度和压力等参数就会偏离控制值,几秒钟后反应器压力就会失控,造成气相物料超压排放,俗称“放炮”。单就超压排放损失的物料一项,价值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1971年,装置开车投产的第二年,“放炮”次数就达20多次。
给自己加码
究竟什么原因造成“放炮”呢?能不能降服甚至消灭“炮老虎”,打破外国专家“放炮难免”的断言呢?高压聚乙烯车间干部员工绞尽了脑汁,董松江也在暗中较劲。
从多次“放炮”的经验教训中,员工们慢慢地悟出了一个规律:在设备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减少放炮次数,关键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精确控制工艺指标。董松江默默地把这个规律记在心里。
生产中,反应器操作压力高达1500公斤。在这样的超高压力下,却只允许有正负20公斤压力波动。当班期间,检测反应器压力的仪表,稍有波动,都会令董松江的神经紧绷,十几平方米的控制室成了他永不言弃的阵地。
化工装置连续生产的特点,因此,上下班生产交接是个重要环节,交接不清会给安全生产埋下隐患,导致“放炮”。为此,无论严冬酷暑、风霜雪雨,只要当班,董松江都要提前15分钟到岗,接班前先仔细了解设备运行以及生产状况,常年不辍。
师傅告诉他,原始记录是总结经验、摸清操作规律的依据,记录过程千万草率不得。董松江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他每填写一个数据,都要核对仪表多次,以防出错。每班456个数据,四五年间,他记录了近76万个数据,没有一次漏记错记。
岗位巡检,他给自己加码,不仅增加频次而且扩大检查范围,甚至连每个设备附件都不放过,即使是令人畏惧的超高压反应釜前、高压管道架上也绝不马虎。一次,上夜班,董松江查到反应坝前。突然,他发现仪表指针急剧摆动,压力上升到1560公斤!他当机立断,采取了紧急停车措施,从而避免了放炮。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不断摸索和钻研,董松江终于找出了制服“炮老虎”的方法:“四勤一准”(勤观察、勤巡回检查、勤调节、勤分析思考,准确记录数据)成为扼制事故的准则;针对室外操作,他还总结出点面结合、严控关键部位的办法。他在聚合岗位干了12年,创造了没出一次大小事故的纪录,极大程度减少了“放炮”现象,避免经济损失在300万元以上。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人民日报》以《在易出事故的岗位上不出事故—董松江安全操作八年》为题,介绍了他的事迹,董松江还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2003年底,兰州石化46万吨大乙烯筹建,董松江被调到了项目部。在工程建设期间,审阅资料、指导员工配合工程建设,几天几夜不回家是经常的事,他说,自己是劳模,最不愿意听到别人说什么,只有更加苛求自己。2006年11月20日,大乙烯建成投产,创国内乙烯建设、开车、安全等3项新纪录。董松江说,一生能够有这样一次经历,觉得很满足也很荣耀!
劳模“成色”
化工生产过程是一种大稳定小波动的状态,最怕的是开开停停。高压聚乙烯装置每次开车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故障,甚至酿成事故。
1975年末,董松江当了聚合工段丁班班长。每次开车前,董松江都要指挥全班人员各司职守,三番五次进行开车前的检查。有一次,一个常开阀在检修时被关闭了,董松江复查时及时发现打开,避免了一次事故。开车的关键时刻—投料升温后,董松江总要守在压力表前,不让“炮声”出现。
列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董松江所带的班组成了车间最有战斗力的班组。在董松江创造的“四勤一准”经验的基础上,班组成功摸索出的把好交接班关、开停车关、夜班关的做法,极大地促进了班组生产、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聚合丁班一次开车成功率保持在95%以上,先后避免9次重大事故,连续25个月没放过一炮。“炮老虎”在他们面前乖乖地俯首帖耳。另外,按规定,每次开车允许出3斗、计750kg的等外品,可是,班组员工创造了17次开车不出等外品的好成绩。
丁班的成功做法受到了车间、厂里的肯定,并在全车间推广,班组连续几年被评为厂和公司的先进班组,董松江也成为了公司乃至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的榜样。1979年,他被授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从西欧引进年产3.6万吨乙烯砂子炉等4套装置在兰化建设。 供图/钱双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