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应用于拔牙术后牙槽骨缺损修复的临床研究
2019-01-04刘小明张保荣
刘小明 张保荣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 518107
在临床上,拔牙术后牙槽骨出现缺损问题是非常常见的问题,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技术为骨缺损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治疗领域,而前倾及水平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会造成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的缺损,而进口的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有良好的性能,但是其价格相对昂贵,所以找到一种价格实惠又具有良好性能的治疗骨缺损的措施非常重要[1]。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在治疗拔牙后牙槽缺损患者的过程中,采用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手术措施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52例拔牙后牙槽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无无全身性疾病,口腔卫生良好,对照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 20~ 57岁,平均(32.1±1.2)岁,研究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18~50岁,平均(30.2±1.3)岁。所有拔牙后牙槽骨缺损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的标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拔牙创组织修复愈合 确认患者无糖尿病以及骨质疏松等症状以后,根据所有患者的不同损伤程度进行基础治疗,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其中包括探诊附着水平、牙槽骨高度以及牙龈退缩的程度,在手术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修复平整牙槽骨面,手术后注意对患者进行观察,观察患者有无出现红肿或者坏死的不良情况,提醒患者定期复诊[2]。
1.2.2 研究组患者采用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修复手术方法 采用翻瓣术等手术方法清除炎性病变的肉芽组织,采用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技术对患者进行手术缺损修复,所有的患者伤后进行缝合固定治疗,持续五天需要用漱口液含漱,拔牙术后依据每位患者骨缺损的不同情况,植入Bio-oss骨修复材料,根据术后修复部位进行口腔全景片检查,对比影像学的变化来评价疗效,观察牙槽骨的高度、成骨密度变化情况以及有材料填充部位形态的变化[3]。术后对患者常规使用抗生素,并且定期进行X线检查,检测患者牙周临床指标的变化,注意观察牙槽骨缺损修复的改善情况,以及加强监测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4]。
1.3 观察指标
1.3.1 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咀嚼功能改善情况 对比牙槽骨形成高度以及牙龈厚度的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周指数的改善状况。
1.3.2 咀嚼功能评价标准[4]主要从咀嚼效率和咬合力两方面对患者的咀嚼功能进行评价;咀嚼效率采用称重法测定;咬合力采用MCF-8701型咬合力测定仪进行测定,选择下颌第1磨牙作为测量点,测定连续10次咬合的平均咬合力。
1.3.3 患者牙周指数的对比 评价标准是患者牙龈是否健康,是否有出血、炎症等情况的发生以及颜色、形态是否发生改变,采用计分制[4],0分说明患者牙齿已经恢复健康,无炎症、红肿、出血等情况的发生;1分说明患者经治疗及护理后出现轻微炎症,可伴有轻度出血也可不出血;2分说明患者经治疗及护理后出现中等程度的炎症,伴有出血情况的发生,但一般在触诊时才会发生;3分说明患者牙龈出现严重炎症,甚至出现溃烂,不许触碰就会有出血情况的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咀嚼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研究组患者的咀嚼功能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咀嚼功能改善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槽高度及牙龈厚度等的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牙槽高度以及牙龈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牙周指数的改善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槽高度及牙龈厚度等的变化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槽高度及牙龈厚度等的变化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时间 牙槽高度 成骨密度 牙龈厚度 邻牙松动度对照组 治疗前 3.2±0.5 2.3±1.2 5.5±1.2 0.8±0.2治疗后a 1.9±0.4 1.9±0.9 3.8±0.8 0.5±0.2 t 12.368 11.346 13.524 12.853 P<0.05 <0.05 <0.05 <0.05研究组 治疗前 3.2±0.6 2.2±1.1 5.4±1.1 0.8±0.3治疗后ab 0.7±0.2 0.8±0.5 2.2±0.7 0.3±0.1 t 11.486 11.258 12.362 13.273 P<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是选择性的引导再生潜能的细胞朝着牙根表面进行增殖的现象,从而产生新的牙骨质和新的牙周韧带,是用外科的方法在牙周结缔组织瓣和牙根间放置一种能够作为物理屏障阻止牙龈结缔组织内生长,分隔不同的组织的膜,它能够使特定组织的再生功能得到的有利环境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从而恢复缺损区的功能和结构[5]。现阶段,在临床上比较有效的修复牙槽骨缺损的方法是联合使用颗粒状骨移植物和屏障生物膜的GBR术,医学上将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技术应用于拔牙后的GBR术,将其覆盖在牙槽骨缺损的部位作为一种生物膜屏障,可以有效的阻隔结缔组织逐渐长入牙槽骨缺损的部位,从而促成新骨的形成,有效修复牙槽骨缺损的部位[6]。长管状骨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的研究要注意膜材料的选择以及技术应用方面的选择,在临床上对于技术层面还有很大的距离,多数医疗人员没有将一些治疗手段和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技术结合起来,从而使技术的实用性没有达到最大程度的提高[7]。拔牙后为骨质的生长提供足够的空间是修复牙槽窝内骨质的关键,屏障生物膜和骨代材料这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胶原膜可以为骨组织的再生提供较为稳定的环境,可以为骨粉的植入提供初步的物理固定,但是就算是再小的移动都会骨再生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骨粉会对上方的生物膜起到支持的作用,为骨再生维持足够的膜以下的空间,从而防止生物膜的塌陷和移位情况的发生,并且会帮助血凝块得以稳定,所以在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应用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的时候,医疗人员应该注意把握适应症,不应该对急性炎症期还有正处于骨感染期的患者采取该技术进行手术治疗[8]。生物膜能够产生一个相对独立并且相对稳定的骨诱导空间,并且产生出不同的浓度梯度,能够产生出一定的特殊的再生空间,这骨髓的骨生成细胞向空间内不断地进行迁移,促进内源性BMP等生长因子不断的浓集,并对成骨细胞分泌活动进行调控,引导组织反应促使成骨细胞反应,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反应,并且促进细胞附着和细胞激活,调节成骨细胞分泌活动[9]。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技术是应用组织工程学原理为牙槽骨创伤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途径的技术,现阶段,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技术研究还尚未见大量的临床应用报道[10]。
在本次研究当中,对26例患者采用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技术修复牙槽骨缺损,手术后患者的牙周指标相对于手术前有了明显的改善,其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拔牙创组织修复愈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期的X线检查显示牙槽骨缺损情况也有了良好的成效[11]。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技术相比于单纯翻瓣术相,引导组织再生术与联合应用植骨术治疗垂直型牙周骨内缺损的情况可以获得更为良好的临床效果,GTR联合植骨术相对于较为单纯的止血明胶海绵修复术有一定的优越性,对牙槽骨缺损的患者运用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技术进行治疗以后,在治疗后的第十二周以及第二十四周均采用平行投照根尖片对牙槽骨缺损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数据显示牙槽缺损处的阴影部分值出现了明显的降低,牙根尖表面和牙槽最低点的长度值均发生明显的增加现象[12]。牙拔除手术后牙槽骨的缺损情况会对以后对牙周进行种植修复带来很大的困难,经过研究发现,拔牙后拔牙窝逐渐的自然愈合会导致新生牙槽骨的质量下降,不能呈现出最佳的状态,表现出骨密度降低或者是骨质疏松,但是研究发现拔牙后就算是早期的牙槽骨能够快速的吸收,牙槽骨高度的下降情况会造成骨缺损状况,甚至是会引起龈乳头的退缩,从而影响种植修复的美学效果[13]。在医学上,牙外伤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其中急性损伤主要包括牙周膜损伤、牙折、牙体硬组织损伤牙脱位等[14]。慢性损伤主要包括磨牙症、牙磨损、牙隐裂等,其中慢性损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大多数的牙外伤患者可以采用暂时性夹板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是许多临床资料显示,有一些患者可能在固定期内出现牙槽骨角形吸收的情况[15]。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修复牙槽骨损伤的治疗方法还是比较多的,采用骨移植物联合屏障膜进行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技术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较多的优点在临床上得以广泛的应用,在运用该技术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16]。
综上所述,在进行拔牙后牙槽骨缺损修复手术中采用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技术的进行缺损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能够有效的修复牙槽骨缺损的情况,并且患者的牙周临床指标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减少了不同病变程度对研究结果造成的影响,安全性相对较高,可以在临床上进行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