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斑鼓额食蚜蝇和黑带食蚜蝇各虫期形态描述
2019-01-04张君明虞国跃
张君明,王 兵,虞国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7)
食蚜蝇属于双翅目(Diptera)、食蚜蝇科(Syrphidae),其幼虫和成虫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大多数成虫访花,对植物的授粉具有重要意义,而约1/3种类的幼虫捕食蚜虫等昆虫,是重要的天敌昆虫。研究发现,在有蚜虫的寄主植物上,最常见的是天敌食蚜蝇的幼期(即卵、幼虫和蛹)[1]。
由于食蚜蝇的重要性,国外早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研究食蚜蝇幼虫、蛹和卵的形态[2-3]。我国的食蚜蝇种类非常丰富,已记录580种,还有已知的90种未列入[4],而对食蚜蝇幼期研究相对较晚,早期研究种类较多的是针对新疆9种食蚜蝇的幼虫形态,以及部分卵和蛹的形态描述[5]。对卵的显微研究,则是储西平等[6]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南京常见的24种食蚜蝇卵壳的形态描述。
在农田中,斜斑鼓额食蚜蝇(Scaeva pyrastri)[7]和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a)[8-9]是捕食性食蚜蝇类群中的优势种类,在抑制蚜虫为害方面作用明显;但在其种类鉴定上,大多数是以描述成虫的形态特征为主,而对卵及幼虫的描述却很少。本文将对斜斑鼓额食蚜蝇和黑带食蚜蝇的4个虫态进行描述,并提供彩色照片,供鉴定参考(彩色鉴定图片详见封三)。
1 研究方法
从田间采回食蚜蝇卵及各龄幼虫, 置于9 cm培养皿中饲养,提供蚕豆饲养的豌豆修尾蚜(Megoura crassicaudaMordvilko,1919),直至其羽化为成虫,用以物种鉴定;或从野外采集食蚜蝇成虫,将其放置在饲养笼中(45 cm × 45 cm×45 cm),笼中放有1盆饲养豌豆修尾蚜的蚕豆苗,使其产卵,获得所需的卵及其他虫态。保留成虫标本,用以物种鉴定。在饲养中,有多头个体时,分别用酒精浸泡,至少保存1头各虫态标本。
用数码相机对卵及各虫态拍照,卵的细微结构采用数码相机对着尼康体视镜(SMZ1500)的目镜拍摄;并对其各虫态特征进行描述。
2 形态描述
对斜斑鼓额食蚜蝇和黑带食蚜蝇的形态进行描述,使生产者知道这是害虫的天敌,应该保护利用,而不要当作害虫杀灭。
2.1 斜斑鼓额食蚜蝇
2.1.1 成虫
体长12.3~14.8 mm,翅展21~24 mm。额黄色,触角褐色,各节腹部基部色淡。眼部具密毛,雄虫接眼,雌虫离眼。中胸盾片黑绿色,具有金属光泽。小盾片浅棕色,密生黑色长毛。腹部黑色,第2~4节背板各有1对黄斑,第1对平置,第2、3对稍斜置呈新月形,前缘凹入明显,第4、5节背板后缘黄色。足为黄色,前、中足腿节基部1/3及后足腿节基部4/5黑色,跗节黑色。
2.1.2 卵
长1.06~1.30 mm,宽0.43~0.45 mm。乳白色,长卵形,一端稍变细。背面花纹条状,细长,明显小于条纹的间距,两侧具有细小的分枝,常与相邻的条纹相连接。背面与腹面花纹分界明显,位于卵侧的中部,似有1~2行的过渡区,条纹略粗,具较少的细小分枝。腹面花纹条状,较粗,大于两条纹的间距,条纹边缘无细枝,有时仅见瘤状突起。
2.1.3 幼虫
初孵幼虫淡黄色。老熟幼虫长13.5~15.5 mm,虫体爬行时身体可略变长。整体淡草绿色,背中具有白色纵带,向腹末稍变宽,并染粉红色彩。体两侧肉刺明显,每一体节背面有2对瘤突,中部1对着生于稍前的位置,瘤突端部着生1根毛;体侧也具有类似的小丘。臀板中上部凹陷,每侧有3个突起,后呼吸器黄色,气门板近圆形, 两气门管很短, 端面紧靠在一起。 每气门管端部有气门裂3 个,下方2 个,外上方1 个。
2.1.4 蛹
围蛹, 头端膨大,初化蛹时为乳白色,接近羽化时为褐色,蛹长8.5~9.1 mm, 宽3.5~4.0 mm。体中部后背处有2条白色带,中间有1条细纹,腹部末端残留幼虫期后气门痕迹。
2.2 黑带食蚜蝇
2.2.1 成虫
体长10.1~12.2 mm,翅展19~21 mm。额淡黄色,中央及新月片上方灰黑色,颜毛淡黄色,新月片橘黄色。复眼红色。触角第3节卵圆形,底色黄褐色,各节具有黑色横带。前胸背板黑色,中央及两侧灰色纵条,中胸盾片黑色,有光泽,具有4条亮黑色纵条。小盾片黄色,中央毛黑色,四周毛黄色。腹部长圆形,底色黄褐色,第2腹节背板基部中央具页黑斑,第2、3节背板后缘具有黑带,第4节近后缘具有黑带,第3、4节亚基部具有1条较短的黑色横带;第5背板黑斑较小。
2.2.2 卵
长圆筒形,一端略小,长0.85 mm左右,宽0.33 mm左右。近乳白色,即将孵化时为灰白色。卵壳背面花纹条状,表面有很多微孔,侧突发达,在相邻花纹间有很多接触,腹面花纹呈不规则的框形,边缘锯齿状。
2.2.3 幼虫
初孵幼虫淡白色。老熟幼虫体长9.1~12.0 mm,宽2.5~3.0 mm。蛆形,末端截状略扁, 较透明,背部血管和气管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隐约可见。体背后胸和腹部第4~5节中央有2条白色纵带,后半部较宽,两纵线间呈淡褐色。体表多环纹并密布小突起。由体表常透见体内物质形成的黑褐色大斑,黑斑前端呈叉状,后端大而钝圆,化蛹前体内物质排出,黑斑消失。臀板中上部不凹陷,每侧2个突起。气门管端面紧靠在一起,每气门管端部有气门裂3个,内侧上方的1个较短,各气门裂之间有l 个小突起。
2.2.4 蛹
围蛹,头端膨大,末端急细,长6.2 mm,宽2.9 mm,上有3~4条粗细不匀的棕色横纹, 位于体中部的2条横纹在背线处明显后凸。体中后部背线处有2 个棕色圆点。腹部末端残留幼虫期后气门痕迹。
3 小结
我国的食蚜蝇种类非常丰富,其幼虫和成虫具有重要生态价值。食蚜蝇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作为重要的天敌昆虫,幼虫以多种蚜虫为食,成虫大多数访花,对植物的授粉具有重要意义。食蚜蝇的种类鉴定大多数都是以描述成虫的形态特征为主,而对卵及有幼虫的描述却很少。早春,很容易在一些植物的嫩叶上采集到食蚜蝇的卵。从野外采集到的斜斑鼓额食蚜蝇的几粒卵,发现由于寄主植物的不同,食蚜蝇卵的表面花纹有些许变异。这里描述的与Chandler[10]给出的图并不完全相同。
体色变异在食蚜蝇科昆虫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在系统学研究中已有大量记载[11],如黑带食蚜蝇的成虫,其斑纹变化非常大[12]。从野外采集以及在实验室饲养的黑带食蚜蝇幼虫,发现个体间由于体表透明,体内黑褐色大斑的颜色深浅有变化,这可能与幼虫的饲养温度有关[13],也可能与食物有关。研究发现斜斑鼓额食蚜蝇取食的猎物蚜虫(如早春无宝枫上的多态毛蚜,或侧柏上的柏长足大蚜)为褐色时,它自己的体色也为褐色。食蚜蝇体型和颜色的变异及其行为的拟态现象,丰富了食蚜蝇类群的多样性,但也给食蚜蝇的识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已有文献对食蚜蝇的幼虫和卵的描述较少。本文对食蚜蝇的非成虫期(卵、幼虫及蛹)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对于成虫的描述相对简单,有关这2种食蚜蝇成虫的特征可参考黄春梅等[4]、霍科科等[14]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