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风、血、瘀”妙治小儿荨麻疹经验

2019-01-04秦亚丹张霞邢楠楠代彦林丁樱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风邪血虚浮萍

秦亚丹, 张霞, 邢楠楠, 代彦林, 丁樱

荨麻疹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少数可延长更久,部分可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是儿科常见的皮肤病[1-2],文献报道小儿荨麻疹发病率在3.4%~5.4%[3]。荨麻疹瘙痒剧烈,易反复发作[4],影响患儿睡眠和学习,西医一线治疗药物主要选择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物,严重者需加用激素,但这些药物有服之有效,停则反复,或早期有效,长期无效及作用途径相对单一等弱点[5-6],中医在治疗荨麻疹可辨证施治,因人而异,通过多层次、多靶点调整气血阴阳,增强人体机体免疫力,减少复发次数,在治疗和预防上均有相对优势,因此寻求中医治疗受到更多青睐。

1 病因病机

1.1 历代医家对荨麻疹认识 祖国医学称为“瘾疹”,《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载:“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是最早对其病名及病机描述,张介宾注为“少阴者君火之气也,火盛则克金,皮者肺之合,故为皮痹隐疹”,因此在治疗上要辅以清心之法;东汉时期《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载“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而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瘤身体瘾疹候》中曰:“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瘤瘾疹”,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兼夹寒、热、湿等邪而致病,据此后世医家治疗荨麻疹多采用袪风为主,如消风散;明代《证治要诀》中记载“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及獐鱼动风等物。才食则丹随发。”此为饮食不当致食积、痰湿,久可化热而致病,故需调理饮食;《外科枢要》云:“赤白游风属脾肺气虚,腠理不密,风热相搏”;到了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有记载“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日痒甚者”;此认为荨麻疹与素体正气不足有关,在治疗上采用益气固表法,如玉屏风散或补中益气汤;《疡医大全·斑疹门主论》曰:“胃与大肠之风热亢己极,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怫郁皮毛腠理之间,轻则为疹。”可见湿热亦致荨麻疹,故后世有清热利湿之法治疗荨麻疹。

1.2 丁樱教授对荨麻疹认识 丁樱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博士生导师、国家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医50余年,在儿科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小儿荨麻疹,疗效确切。丁樱教授认为荨麻疹时发时止、时轻时重、缠绵难愈,主要与外感风邪、血虚津亏、血瘀脉络有关。

1.2.1 风邪侵犯肌肤时发时止 汉代《金匮要略》指出“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千金要方》云:“风邪客于肌肤,虚痒成风疹瘙疮”“风为百病之长”“无风不作痒”。丁樱教授认为风性开泄,寒、热、湿等邪易随风乘机侵入人体肌肤致病,又因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瘾疹时发时止。治疗上首要祛风散邪,但要辨别寒热,或祛风散寒,或疏风清热等。因风为百病之长,风祛则寒、热、湿等邪侵入人体机会大大减少,故而可减少复发概率,常用祛风药物如川芎、浮萍、防风,尤其是川芎、浮萍,二者常同时使用,浮萍善祛皮肤瘙痒之风,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二者联用可增强祛风止痒功效。疹色淡红或苍白,遇冷加重者为寒偏盛,可加用桂枝温经通脉,荆芥辛温散寒;疹色发红,瘙痒剧烈,遇热加重,遇冷缓解者为热偏重,可加用金银花疏散风热;抓挠流水,舌苔厚腻,肢体困重,脉滑者为偏湿盛,可加地肤子、茯苓、薏苡仁、苍术、苦参等以燥湿止痒。

1.2.2 血虚水不涵木入夜加重 清代《医宗金鉴》:“内风致病是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导致肌肤失养,化燥伤风。”《外科大成》言:“血虚作痒者又当凉血润燥”。丁樱教授认为素体血虚、或久病之人伤及阴血,血虚而肝无以藏,引动内风,风胜则痒,又因夜晚阳气入阴,但阴血不足,阴不制阳,故夜晚加重。治疗上要注重养血润燥,《医宗必读》有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阴血充盈,得以濡养肌肤,肌肤润而不燥,且阴血充盈,内风无以鼓动,瘾疹自不反复,又因阴血充足,能很好地制约夜入阴血之阳气,故夜晚瘙痒症状得以减轻,可见祛风必要治血。常用生地、白芍、当归养血和血以润燥止痒,又有行血灭风之效,同时配合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以滋阴潜阳[7]。

1.2.3 血瘀阻滞脉络缠绵难愈 《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血证论》曰:“此血不去,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治血证,总以祛瘀为要。”丁樱教授认为小儿阳气旺盛,感邪之后易化热致瘀,瘀阻脉道致气血运行不畅,又因瘀血不去,新血难生,而使病情缠绵难愈[8-9]。治疗上需不忘活血化瘀,活血化瘀则脉道通畅,故可“行气血,营阴阳”,“内灌脏腑,外濡膝理”,且药物有效成分可顺利作用于病变部位。常用忍冬藤、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以活血通络,盖因藤类药物擅入经络搜邪,既可祛除深伏络脉之邪气,又可引药入经,达到通经活络之功。《本草经疏》:“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藤蔓之属,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为通络之佳品。其中忍冬藤能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是“治风除胀解痢逐尸”之良药[10]。

2 病案举隅

患儿女,6岁。2018年6月3日初诊。患儿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半年”为代主诉就诊。该患儿平素遇冷空气后周身出现云片状风团、色偏淡,瘙痒,得温则退,病情反复发作,经口服抗过敏药物后可消退,但反复发作。平素手足不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纳可,盗汗,二便调。西医诊断: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证属风寒证。处方:防风、生白芍、浮萍、忍冬藤、五味子各10 g,桂枝、川芎、甘草各6 g,煅龙牡各15 g,服药7付。

2018年6月10日二诊。服上药后仍时有荨麻疹新出,但量较前明显减少,瘙痒,余无特殊不适,纳眠可,二便调。中药继守上方7付。

2018年6月18日三诊。荨麻疹明显好转,反复频率明显减少,瘙痒减轻,盗汗好转。上方7付,改两日一付,服完停药。后随访无复发。

3 小结

荨麻疹主要表现为突发突止的风团和难以忍受的瘙痒[11],是儿科常见皮肤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涉及感染、变态反应和自身反应性等,肥大细胞在发病起中心作用[12],西医治疗以抗组胺药物为主。而中医药因辨证论治、调整整体气血阴阳、减少复发次数等方面有更明显的治疗优势。丁樱教授认为荨麻疹病机与“风邪犯肤、血虚生风、血瘀脉络”有关,据此多从“血”“风”“瘀”方面论治,故多以“祛风散邪、养血润燥、活血化瘀”等为治疗原则。主要治疗药物如下:生地、当归、白芍、川芎、浮萍、忍冬藤、海风藤、煅龙牡、五味子、防风,甘草。方中生地、当归滋养营血,因生地又能凉血,血热者尤为适宜;白芍合甘草酸甘化阴以养肝血;川芎活血行气,为血中之气药,取“祛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防风、浮萍疏散风邪,《本草经疏》有“水萍,其体轻浮,其性清燥,能祛湿热之药也。”故浮萍对湿热者适宜;临证中若风邪兼寒,常用桂枝温通经脉;若风邪兼热,常加金银花疏散风热;若风邪兼湿,常加用地肤子燥湿止痒;瘙痒明显者常将川芎、浮萍同时运用,认为二者有抗过敏之意;煅龙牡、五味子收敛,防风、川芎辛散,有散有收,以防辛散之物更耗津液,加重病情;忍冬藤、海风藤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上述案例中该患儿多在冷空气刺激后病情加重,此与寒邪有关,在原有养血、祛风、化瘀基础上加用桂枝温通经脉,注意辨证论治,故而痊愈。丁樱教授在日常生活调护方面嘱患儿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不食辛辣刺激、包装零食;《素问·上古天真论》有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因此要保持心情平和;经抓挠后易引起感染,故要避免抓挠;注意休息等。

猜你喜欢

风邪血虚浮萍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池上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血虚≠贫血
沧海浮萍
血虚≠贫血
《红浮萍》中的女性诉求与空间哲学
离开你,我是一片浮萍
正交设计法优化当归苦参的提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