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复位治疗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01-04王平
王平
(广安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 广安 638000)
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疾病病因主要与患儿髋臼对位不良、股骨头对位不良以及单、双侧髋关节不稳定有关[1],该病又称髋发育不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等。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患肢短缩畸形、跛行步态、会阴变化、皮纹变化、关节活动障碍等,早期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患儿易有残疾风险,对患儿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临床治疗该病主要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两种方式,由于手术治疗方式术后易导致患儿出现复位再脱位、股骨头坏死、伤口感染等不良事件[2],故现阶段采用保守治疗方法更为广泛,该种方法创伤程度轻,操作简便,加之患儿髋臼塑形能力较强,效果显著。本文为系统分析、研究闭合复位治疗方法在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作如下内容表述。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总计150例,按照患者年龄大小分为三组,均采用闭合复位治疗方法。年龄段在5~14个月之间的一组(50例)作为A组,年龄段在15~23个月之间的一组(50例)作为B组,年龄段在24~35个月之间的一组(50例)作为C组。性别:A组女21例,男29例;B组女23例,男27例;C组女21例,男29例;疾病分型:A组36例双髋脱位、14例单髋脱位;B组34例双髋脱位、16例单髋脱位;C组33例双髋脱位、17例单髋脱位;疾病程度:A组19例Ⅰ度脱位、15例Ⅱ度脱位、9例Ⅲ度脱位、7例Ⅳ度脱位;B组18例Ⅰ度脱位、15例Ⅱ度脱位,9例Ⅲ度脱位、8例Ⅳ度脱位;C组20例Ⅰ度脱位、15例Ⅱ度脱位、8例Ⅲ度脱位、7例Ⅳ度脱位;比较三组一般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1)150例家长均已知情同意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经CT、X线确诊,均符合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病况。排除标准:(1)神经源性髋关节脱位者。(2)患儿髋关节脱位症状严重程度已达手术指征。
1.2 方法
予以患儿仰卧位及常规全麻,并依照需要于患儿两侧内收肌处一厘米左右位置(起点处靠拢)作一切口,长度约为五毫米,肌腱部位探入期间应逐渐作切断处理,保证患儿神经组织、周边血管的安全性,残余肌腱完全分离后应进行有效压迫止血处理,无菌帖辅以局部覆盖。外展扩大患儿髋关节,柔和屈曲与外展其髋关节,其外展角度在50°左右,屈曲角度在110°左右。于C形臂X线辅助下对患儿关节复位程度进行确认,后应将患儿双腿向上提拉并轻柔地将其髋关节屈曲成110°,膝关节外展、屈曲成70°,再采用“人字位”石膏固定方法对患儿两侧、腹部髋关节进行缠绕并作相应固定操作[3]。
1.3 观察指标
观察评测三组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Mckay评分优良率、Severin评分优良率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指标数据。Mckay评分优良率参照Mckay改良标准进行测评;Severin评分优良率参照Severin标准作有效放射学测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参照Salter标准进行有效诊断。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Mckay评分
A组(50例):0例差,2例可(占比4.00%),12例良(占比24.00%),36例优(占比72.00%);B组(50例):0例差,4例可(占比8.00%),15例良(占比30.00%),31例优(占比62.00%);C组(50例):3例差(占比6.00%),6例可(占比12.00%),20例良(占比40.00%),21例优(占比42.00%)。A组优良率为96.00%,B组优良率为92.00%,C组优良率为82.00%,A组优良率(96.00%)与B组优良率(92.00%)差异不明显(P>0.05);A组Mckay评分优良率(96.00%)、B组Mckay评分优良率(92.00%)均高于C组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三组Severin评分
A组(50例):0例差,0例可,10例良(占比20.00%),40例优(80.00%);B组(50例):0例差,2例可(占比4.00%),16例良(占比32.00%),32例优(占比64.00%);C组(50例):4例差(占比8.00%),6例可(占比12.00%),22例良(占比44.00%),18例优(占比36.00%)。A组优良率为100.00%,B组优良率为96.00%,C组优良率为80.00%,A组优良率(100.00%)与B组优良率(96.00%)差异不明显(P>0.05);A组Severin评分优良率(100.00%)、B组Severin评分优良率(96.00%)均高于C组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3 比较三组股骨头坏死情况
A组2例股骨头坏死,占比4.00%;B组4例股骨头坏死,占比8.00%;C组4例股骨头坏死,占比8.00%。A组、B组、C组三组间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先天性髋关节疾病多是由患儿出生后自身髋关节不稳定、髋关节发育不良病症持续恶化所致,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关于患儿周围软组织、关节囊、前倾角、股骨颈干角、髋臼指数、头臼发育不对称等各种问题,最终形成髋关节脱位疾病[4]。
本次将不大于三岁的150例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分为A、B、C三组,各组均为50例,在闭合复位治疗后比较三组患儿的各项临床指标。其中Mckay评分采用差、可、良、优四个级别对患儿活动度、跛行、髋关节疼痛程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科学地评测;Severin评分(X线)则是通过在了解患者髋关节骨性发育状况的条件下以同样的差、可、良、优四个级别对其CE角、复位情况、对头臼形态等方面作相应衡量、考评。本次A组Mckay评分优良率(96.00%)、B组Mckay评分优良率(92.00%)、A组Severin评分优良率(100.00%)、B组Severin评分优良率(96.00%)均高于C组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说明随着患儿年龄升高,其闭合复位成功率会相应下调,这可能与患儿成长发育后自身髋臼、股骨头可塑性降低,骨性成分增加有关。此外,患儿年龄越大,其髂腰肌挛缩程度(髋关节周围软组织)亦会更加严重。如在杨军学者《闭合复位治疗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观察》[5]一文中,将60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按照年龄大小分为A组(20例,8个月~16个月)、B组(20例,17个月~24个月)、C组(20例,25个月~36个月),均采用闭合复位治疗方法,A组与B组的评分优良率(髋关节功能Mckay)与C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结果对比亦能证明闭合复位方法在年龄越小的患者中应用,效果越佳。以往大量临床资料显示2~8岁年龄段儿童髋臼塑形能力均较佳,1.5岁以下患儿处最佳塑形时机,本次A组优良率(96.00%)与B组优良率(92.00%)差异不明显(P>0.05),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会对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有严重影响的重要并发症疾病,本次A组、B组、C组三组间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0.05)。其原因可能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症不仅与患儿内收肌张力、软组织挛缩程度有关,同时还与复位前髋臼、股骨头的固定体位、治疗方法、相对位置等因素影响有一定关联。施术者实施“人字位”石膏固定术式期间,需注意以下方面:①手术过程中应采用X线透视方法进行辅助,患儿髋关节复位标准为Shenton线连续、腹股沟区饱满;②人字位石膏在缠绕石膏时不可过紧,亦不能出现褶皱,要求髋部固定稳定且牢固;③人字位石膏固定方法推荐患儿应用的最佳年龄应不大于2周岁;④治疗期间应采用皮下切断方法对患儿内收肌肌腱作相应切断操作,如不够彻底,再应用小切口开放切断方法;⑤复位前,应使用髋外展试验方法对患儿外展内收肌与外展角度作有效评估。
综上所述,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应用闭合复位方法治疗,可有效保证患儿的治疗安全性,提高患儿的髋关节功能,且患儿年龄越小,效果越佳,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