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2019-01-04毛芙蓉刘燕妮范惠冬郑士金

吉林蔬菜 2019年4期
关键词:溃疡病侵染细菌性

毛芙蓉 刘燕妮 范惠冬 郑士金

(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 吉林·长春 130033)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Bacterial canker of tomato)是由密执安棒形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Michiganensis,简称Cmm)引起的一种维管束病害,自1909年首次在美国密执安州的温室番茄上发现以来,现已广泛分布于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均发生严重,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成为番茄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的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高达80%以上[1]。

1 病害症状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Bacterial canker of tomato)是一种系统性侵染的维管束病害,在番茄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开花结果期为其发病敏感期[2,3]。在田间常成片或成行发生,病株表现出系统性症状和局部症状[4]。如果初侵染源为种子或土壤带菌,番茄植株的维管束组织会先受到侵染,表现出系统性症状,通常初期表现为下部叶片单侧萎蔫、叶缘上卷、脉间发黄,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逐渐扩展至整株萎蔫直至死亡[2-4]。而当病原菌通过伤口、水孔、毛孔等方式侵入后,则先表现为叶缘变黄、萎蔫下垂或卷缩、坏死等局部症状[1]。在病害发展过程中,病菌在茎部上下扩展形成狭长而稍凹陷的条形病斑,后期在凹陷处易开裂[1,5]。主茎上还常会产生瘤状物或形成气生根。病菌在髓部自下而上扩展,当髓部受到严重侵染时,病茎横切面维管束组织呈现深黄色或褐色,潮湿时在可见白色菌脓从茎部开裂处或叶柄溢出[1-6]。后期茎杆逐渐中空、变干,内部呈现褐色,此时植株已全株萎蔫,直至枯萎、死亡。病菌如从内部侵染果实则造成果实皱缩、畸形,果实导管出现褐色条斑,种子部分变黑或带小黑点[7,8];如从外部侵染果实则会在果实表面产生“鸟眼状”病斑,病斑中央为褐色,表面粗糙,四周有白色晕圈[8,9]。严重时许多病斑会连成一片,十分粗糙[10]。

2 病害的传播流行规律

Cmm主要通过种子和种苗带菌远距离传播,带病种子、种苗以及土壤和粪肥中的病残体为该病害主要的初侵染源[11]。在自然条件下Cmm可随病残体在土壤和粪肥中越冬并存活2~3年,当苗床土壤带菌时,病株率达50%以上[16]。Cmm主要存在于种子的种毛和种皮中,造成种子带菌,带菌率一般为1%~5%,严重的可达到50%[11]。当种子的带菌率达1%以上时,可迅速引起病害流行,Cmm在种子中可存活8个月以上[11,12]。在田间和温室Cmm主要通过水滴飞溅,从植物的自然孔口、伤口、叶毛、根或幼嫩的果实表面侵入对植株进行再侵染。在植株中潜伏3~4周后,田间少数植株表现出症状[9]。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原菌大量繁殖,继而通过昆虫、雨水、灌溉、打杈、绑蔓、打顶等农事操作进一步传播扩散,形成多次再侵染。

当气候温暖潮湿时有利于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特别是在番茄开花结果期,时逢气温不太高(一般不超过28℃),在暴风雨天气或大水漫灌后,病害最易流行、暴发。而当盛夏气温较高时,该病害反而扩展较慢,甚至停滞。雨水、流水、飞溅的水滴和暴风、昆虫、农事操作等造成的伤口等条件会加速病害在田间的扩展。

3 防治措施

生产上对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防治要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宗旨,减少初侵染源是防治该病害的关键。

3.1 抗(耐)病品种的选用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尚无理想的抗病品种,据Poysa和Francis的研究表明番茄品种对溃疡病表现为多基因抗性[13,14],这给抗性育种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国内相关研究人员通过抗病性筛选,研究结果表明H2401、H5503、H5804、石番 19、石番 28、石番 29、石番 33、石红401和T737等加工番茄为耐病品种[15,16]。除此之外,中蔬4号、佳粉2号、齐研矮粉、樱桃番茄和圣女果等小番茄也表现出较好的耐病性[17,18]。因地制宜地选用抗(耐)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

3.2 种子健康检测与检疫

种子带菌是番茄细菌性溃疡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加强种子健康检测与检疫,严防带菌种苗进入无病番茄种植区域,从源头控制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扩展蔓延,必须做到建立无病留种田,从无病留种田上采收种子,选用无病种苗。

3.3 种子处理

番茄播种前,温汤浸种,即种子用纱布包好后浸入55℃的热水种浸泡20分钟,然后降温至28℃后浸泡;或采用0.5%次氯酸钠处理20分钟,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温水浸种;或选用0.6%醋酸处理2小时,冲洗干净后温水浸种;或用20%噻唑锌悬浮剂100~200倍液浸泡30分钟,冲洗干净后浸种。

3.4 农业防治

3.4.1 无菌苗床的选用和土壤消毒:选用新苗床进行育苗,如为旧苗床则应对苗床进行消毒。可在播种前15天以上采用40%甲醛,30毫升/平方米喷洒,盖膜4~5天后揭膜晾晒;对于设施番茄栽培可在夏季进行高温闷棚,即给土壤浇足水后覆膜,关闭棚室4~6周,可有效降低田间含菌量;在定植前30天选用氰氨化钙80千克/667平方米或棉隆30千克/667平方米对土壤进行消毒。

3.4.2 合理轮作:与非茄果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生产实践经验表明与荠菜、葱蒜类轮作可大大降低土壤中Cmm的含菌量。

3.4.3 改善栽培条件:设施番茄栽培可采用无滴地膜覆盖和膜下滴灌,可大大降低地表和空气湿度,防止滴露的形成,减少病原菌的繁衍和侵染;在低温季节采用自控电热增温设施调节昼夜温度的变化,利于植株的健康生长,提高自身的抗病性。

3.4.4 田间管理:及时拔除发病植株,并在远离种植区域对病残体进行集中掩埋或焚烧,对病穴及周围土壤进行消毒。避免在湿度大、阴天、雨后叶片上有结露的情况下进行整枝、打杈、采摘等农事操作。工人在接触病株后应及时用肥皂认真洗手,再进行其他操作。与此同时还要对劳动工具进行消毒,可采用10%的次氯酸钠。收获结束后应对田园进行彻底清洁,对土壤进行深翻,将地表残留的病残体和病原菌深翻至土壤中,可加速病原菌的死亡。

3.4.5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施药,能较好地控制病害的扩展和蔓延。常用化学药剂有20%噻菌铜悬浮剂、14%络氨铜水剂、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8%辛菌胺醋酸盐、60%硫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等。常用的生物药剂有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2%春雷霉素水剂、70%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一般采用叶面喷洒或灌根处理。为避免产生抗药性,应采用多种药剂交替使用,用法及用量应严格遵照说明书要求。

猜你喜欢

溃疡病侵染细菌性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冬季溃疡病高发 防治须加强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葡萄转色期干梗掉粒 多是溃疡病
猕猴桃溃疡病致病根源及防控对策
芸薹根肿菌侵染过程及影响因子研究
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寄主的显微观察
细菌性肝脓肿64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