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儿科学术思想浅析
2019-01-04汤晶晶
汤晶晶
孙思邈,世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因幼患风冷痼疾而立志成医,其一生博采群经,熟读精研,撰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巨著[1]。其中《备急千金要方》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名之为“千金”[2]。孙思邈十分重视妇孺,该书首列妇孺科,打破了以往男尊女卑、忽视小儿的封建思想的束缚。除了卷五专篇论述儿科学的内容,卷十五小儿痢第十、卷三十小儿病第九,都是对儿科学的论述,从小儿孕育到生理病理,从临床诸疾到辨证论治,从内服外治到针灸药摩,论述范围极为广泛,详尽独到,本文将其儿科学学术思想简述如下。
1 重视小儿,创分科论治
孙思邈首先提出了撰儿科专篇的必要性。早在《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颅囟经》等医学著作中就有关于儿科内容的记载,但是论述简单,记载散乱,在隋唐以前尚无一部专述小儿医学的书籍[3],正是“小儿气势微弱”,“医士欲留心救疗”,但“立功差难”,故“今之学者多不存意”,则“乳下婴儿有病难治者,皆为无所承据也。”故撰成《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上下两卷,序列、初生出腹、惊痫、客杵、伤寒合为上卷,咳嗽、癖结胀满、痈疽瘰和小儿杂病集于下卷,从此,中医儿科学有了独立的专篇内容。孙氏强烈希望:“凡百居家,皆宜达兹养小之术,则无横夭之祸也。”孙氏重视小儿的思想,在当时是超前的、先进的,对儿科学的建立与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 优生优育,精心养护
孙思邈在卷二《千金要方·妇人方上》“养胎”篇中详细、完整的论述了妇人妊娠后胎教、胎养之道。论述了孕妇观、见、读、居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以及宜养心、调性、节欲,强调需在儒雅清静的环境中保养胎儿,记载了从妊娠一月至临产各阶段的养胎方药和妊娠不同月份的饮食宜忌,且孕期不能轻率服药及针刺,以保证胎儿健康发育。这些认识对优生优育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新生儿初离母体,尚不能适应新的、复杂的环境,再加上其形体娇弱,脏腑形而未成,成而未全,需要精心护理,孙思邈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系统论述小儿养护与保健的医家,在《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上卷中记载了很多合理的护养方法,为至今所沿用及参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新生儿拭口法 “小儿出生,先以锦裹指,拭儿口中及舌上青泥恶血。此为之玉衡。若不急拭,啼声一发,即入腹成百病矣。”孙思邈主张生后用擦拭口腔的方法来避免吞入羊水、血水而产生胎毒,即为现代医学的气道清理,对预防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窒息等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2.2 新生儿断脐法 在新生儿的断脐处理上,孙思邈提倡“令人隔衣物咬断,兼以暖气呵七遍,然后缠结”,而不是用刀割断,主张断脐的长度应为六七寸,长则伤肌,短则伤脏。并且指出应浴后断脐,而不要先断脐而后浴,这些措施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下对小儿脐风的预防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后世小儿科医生护理新生儿提供了理论基础。
2.3 新生儿裹脐法 孙思邈对新生儿裹脐时的细节作了详细的叙述:“捶治白练令柔软,方四寸,新绵厚半寸,与帛等合之。”强调要用精心制作的柔软棉布裹脐;裹脐时要掌握松紧,太紧易致小儿呕吐,一般二十天后解,若不足二十日但小儿哭吵如衣中有刺,亦当解之更裹;指出裹脐时要“闭户下帐,燃火令帐中温暖”,不能触冒风寒。这些细微之处无不体现了孙思邈作为一名医者的细心严谨的难能品德。
2.4 浴儿法 孙思邈指出浴小儿水要冷热调和,冬夏均不可久浴,他所记载的浴儿法有多方用途:以猪胆一枚,取汁投汤中以浴新生儿,起清洁并预防疮疥的作用;用桃根汤浴出生三日的小儿,可预防疮疥;用艾虎汤浴,可起治小儿惊,辟恶气的作用。
2.5 喂养法 孙氏在小儿喂养方面首先对乳母提出了要求,认为乳母的体质情况、情志、疾病以及嗜好等方面对小儿均有影响:“母新房以乳儿,令儿羸瘦,交胫不能行。母有热以乳儿,令变黄不能食。母怒以乳儿,令喜惊发气疝,又令上气癫狂。母新吐下以乳儿,令虚羸。母醉以乳儿,令身热腹满。”他还强调乳儿要有节制,喂哺过多不消化,易复生疾病,指出“凡乳儿不欲太饱,饱则呕吐,每候儿吐者,乳太饱也,以空乳乳之即消,日四。乳儿若脐未愈,乳儿太饱,令风中脐也。”他还叙述了喂养的正确姿势及注意事项:“凡乳母乳儿,当先极挼,散其热气,勿令汁奔出,令儿噎。”哺乳前应先揉搓乳房使乳汁散开,不致一下奔涌而出梗噎婴儿。哺乳前还要先挤出宿乳,卧位哺乳要用手臂枕着婴儿,使乳房和婴儿头平,防止婴儿被乳汁所呛,乳母在入睡前应把乳头从婴儿口中取出,避免入睡后堵塞其口鼻影响呼吸,亦防止小儿饮乳过饱。细节要点全面详尽,与今所提倡高度一致。
2.6 调 摄 孙思邈主张小儿应多见风日、户外玩耍,以增强抵抗力,减少患病,与现代医学研究日晒可促成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的理论不谋而合;新生儿应穿旧衣物,避免刺激娇嫩的肌肤,且不可穿过厚,防肌肤软脆不抗风寒。
3 遍治幼疾,擅治惊痫
孙思邈论治小儿病分惊痫、客忤、伤寒、咳嗽、癖结胀满、痈疽瘰、杂病等,其将惊痫一证列为诸疾之首,是因小儿惊痫是古代危重证之一,对其从分类、诊断到治疗均有独到见解,并在文中作了完整、详细地剖析。
3.1 分 类 孙思邈先将痫和痉别而论之:“病发身软、时醒者,谓之痫也。身强直,反张如弓,不时醒者,谓之痉也”;又将痫根据病因分为风痫、惊痫和食痫三种;按表里、病情轻重分为阴、阳两类:“病先身热掣疭、惊啼叫唤,而后发痫,脉浮者为阳痫,病在六腑,外在肌肤,犹宜治也”;“病先身冷、不惊掣、不啼呼,而发病时脉沉者,为阴痫也,病在五脏,内在骨髓,极难治也。”观点有据,启迪后学。
3.2 诊 断 孙思邈首将《内经》中的诊络脉法应用于小儿病惊痫的诊察中,通过观察小儿鱼际、掌中、指处及耳后的脉络来辨别症候及预后转归,在《少小婴孺方·惊痫第三》中记载:“手白肉鱼际脉黑者,是痫候。鱼际脉赤者热,脉青大者寒,脉青细为平也”,“耳后完骨上有青络盛,卧不静,是痫候,青脉刺之令血出也”,“脉在掌中尚可早疗,若至指则病增也”,并将小儿脉分为:浮、沉、大、小、滑、涩、虚、实、迟、快 10种,开小儿察指纹法、辨脉法之先河。
通过望鼻之“鼻口干燥,大小便不利”,“鼻口青时小惊”来诊断痫候;“眼不明上视喜阳”,“目闭青时小惊”,“身热目时直视”,“喜欠,目上视”,“身热,目视不精”,“目瞳子卒大黑于常”,这六条望目之神、色、态来诊断痫候。此外,还有察小儿睡眠、乳食情况,如“卧惕惕而惊,手足振摇”,“卧梦笑,手足动摇”,“咽乳不利”,小儿睡眠之中状如受惊,阵阵抽动,或觉中时笑伴手足摇动,或咽奶不畅利,均为痫候。
3.3 治 疗 孙氏治痫第一方——龙胆汤。方由龙胆、钩藤皮、柴胡、黄芩、桔梗、芍药、茯苓、甘草、蜣螂、大黄组成。治“婴儿出腹,血脉盛实,寒热温壮,四肢惊掣,发热大吐者”。总方清热泻火、平肝熄风,对小儿肝常有余而多热,肝风易动而致抽搐实有疗效。
其治疗小儿惊痫之证,不拘一法,除了汤药外,最为详著的即为灸法,分别介绍了病在五脏、六畜和暴痫的灸法,上述每痫之症状,选穴取穴及壮数,论述全面细致,突显出孙氏医术的精湛与慎微。如“肝痫之为病面青,目反视,手足摇,灸足少阳、厥阴各三壮”,“犬痫之为病,手足挛,灸两手心一壮,灸足太阳一壮,灸肋户一壮”,“小儿暴痫,灸两乳头,女儿灸乳下二分。”
另外,还运用摩膏、汤浴及散粉等,如“儿立夏后有病,治之慎勿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热汤浴之,除热散粉之,除热赤膏摩之,又以膏涂脐中。”
4 重用下法,擅用大黄
孙思邈治疗小儿疾患,独重下法。正如其说:“小儿始生,生气尚盛,但有微恶,则须下之,必无所损,及其愈病,则致深益,若不时下,则成大疾,疾成则难治矣?”这与孙思邈对小儿生理特点的充分认识是密不可分的,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病邪后易化热化火,蕴结体内,当通腑以下之去除。同时孙氏也是一位著名的药学家,在隋唐之时,孙思邈就已掌握这位泻下要药“将军”的性味功效,深晓其卓著的临床效果,故在治儿科疾病时十分重视大黄的运用。
在惊痫一证中,有龙胆汤、大黄汤、白羊藓汤、治少校中风状如欲绝方、镇心丸及丹参赤膏6首方均运用了大黄。此外,在癖结胀满、咳嗽、痈疽瘰、痢疾等疾病中都广泛用及大黄,通过合理配伍,充分发挥了大黄的作用:芒硝紫丸方中配伍大黄,通过其攻逐邪实,荡涤肠腑来治小儿宿食、癖气、痰饮,往来寒热不饮食,消瘦;竹沥汤中配伍大黄,通过其破痰实、通腑气等功效来达到清热化痰的作用;五香连翘汤中配伍大黄,取其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效治小儿风热毒肿;在小儿痢中,小儿暴冷,下如水又中乳,状如霍乱,方用大黄温中汤,在使用干姜、桂心等温热药的同时配伍大黄,乃去性存用之妙用,下消积滞的乳食又不寒伤脾胃。
孙氏运用下法,精确掌握下之力度,主张不宜猛下、不宜过量,如“四味丸虽下但不损人,若四味紫丸不得下,以赤丸下,若赤丸不下,就倍之,若已下而有余热不尽,用龙胆汤稍服”,充分显示了孙氏治法严谨细微。
综上所述,《备急千金要方》是集唐以前医药学之大成,孙氏在儿科学上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重视妇孺,提倡小儿医学成为独立的科别,强调小儿健康始于胎养胎教,养护观点先进可取,熟谙小儿生理特点,重取下法,擅用大黄而慎其量,对现代中医儿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对书中某些观点,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医学认识的提高而摒弃,如“新生三日后,应开肠胃,助谷神,可研米作浓饮”,“凡新生小儿,一月内常饮猪乳,大佳”,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母乳完全可满足6个月内婴儿的营养供给需求,提倡全母乳喂养;又如初生婴儿“皆勿用新帛为善”,因为在当时,梭子织成的棉布,纤维较粗糙,易损伤新生儿娇嫩肌肤,旧衣多经反复清洗,纤维已柔软,适合初生婴儿,而现在,棉布纤维柔软,可直接用做新生儿衣物;再者有些不乏封建迷信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如“额上有旋毛,早贵,妨父母”,“儿小时识悟通敏过人者,多夭”,“马痫之为病,张口摇头,……烧马蹄末,服之良”等,无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