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为胃之关”理论指导脾胃病诊治
2019-01-04周希禛黄大未
周希禛 张 玮 黄大未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虚实夹杂、病情复杂、迁延难愈等特点。笔者受《内经》“肾为胃之关”理论的影响,认为诊治脾胃病应注重培补先天之气,壮后天脾胃,应用该理论指导临床,收到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1 理论渊源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水谷精微才能输送全身,以滋养五脏。如果饮食、七情、劳倦等因素损害了胃气,使脾胃损伤,则影响经脉、脏腑、九窍等,变生百病。五脏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其中脾肾关系尤为密切。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肾为先天之本,富含元阴元阳,滋养后天脾胃。《医贯》谓:“脾能化食,全赖少阳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腐熟。”《医门棒喝》云:“脾胃之能生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指出肾的命门火对脾胃的重要性,有温煦的作用。《冯氏锦囊秘录》阐述了因土不得水,故枯槁不能生物的观点;(2)脾胃肾相互制约。脾胃运化水液需要肾的气化功能,才能使全身水液正常输布代谢。肾司关门开合,需脾气的制约,才能制水;(3)脾胃肾疾患密切相关。脾胃生病,迁延日久,化源不足,使肾失充养,正如《景岳全书》所说的“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精亏虚亦可及脾。《血证论》“不得命门火以生土,则土寒而不化。”老年人肾精亏虚,故常累及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调,出现便秘、呕吐、腹胀等表现。
2 “肾为胃之关”在脾胃病临床应用
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本。脾胃的正常运作均依赖于肾中元精的推动及滋养,当脾肾功能失调,正气亏虚,邪气得以乘虚而入或久居体内。胃气不足,肾功能失调,则可导致正不胜邪或正虚邪恋加重。因此,治疗胃病需重视补肾法。笔者总结了相关文献记载,常见以下五种补肾法。
2.1 温肾健脾 明代薛己重视肾对脾胃的温煦作用,认为脾胃虚弱所致虚寒之证,不仅需要升发脾胃之阳,还应温肾健脾,可选用桂附八味丸化裁临证加减。患者常见纳呆食少,大便稀溏,畏寒喜暖,四肢欠温等,可选用附子、桂枝、仙灵脾、补骨脂等温肾通阳化湿之品,配合理气健脾、消食和胃的中药。李时明等[1]根据“肾为胃之关”理论,指出火能暖土,对于胃痛中的脾胃虚寒类型,不论有无肾阳虚证,在温中健脾药中加入温补肾阳的药物,效果更佳。张蜀[2]认为结肠黑变病为脾胃气虚,肾阳亏虚,以补中益气汤为底方加减治疗,佐以温阳通便药物,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疗效。
2.2 泻火固元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提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虚气下流于肾,下焦肾间、下焦心火、包络相火,及命门相火形成阴火,上冲袭土,可出现倦怠困倦,发热等。李东垣提出调和脾胃的关键在于升阳气、降阴火,方用升阳汤补土泻火。也擅用黄柏、知母泻肾中之虚火。
2.3 滋肾助胃 清代叶天士认为,在治疗脾胃病时应重视滋胃阴,降胃气,进一步提出甘温润通的治法。清代高鼓峰在《四明心法》中曰:“肾旺,则胃阴充足,胃阴充足则思食。”因此症见胃烷灼痛,嘈杂,或饥不欲食,胃烷隐痛,大便秘结等属胃阴亏虚者,不能单用滋养胃阴的甘凉之物,需加用滋肾助胃药物,如生地黄、枸杞子、玄参、女贞子等,同时辅以川楝子、陈皮等行气通络,或六味地黄丸类。廉艳红等[3]指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者属胃阴不足,而胃阴充足需依赖肾阴发挥濡润的作用,此外胃阴不足久之亦可损耗肾阴,因此治疗时需滋肾助胃。
2.4 补肾调肝 慢性胃病肝胃不和,症见胃脘胀痛,嗳气吞酸,急躁易怒等。而肝肾同源,肾阴足则水润木荣,肾阳充则条达生发。补肾法中温补肾阳可增强疏肝的作用,滋养肾阴能起到柔肝养肝的作用,故补肾调肝可治疗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脏腑功能失调的肝胃不和患者。
3 典型验案
病案1王某,女性,61岁,退休。2016年12月14日初诊。胃院痞胀1年余。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平素纳差,不思饮食,口干眼干,口唇疱疹,肝区隐痛,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失眠多梦,舌红苔少,脉弦细数。曾在外院就诊,医师先后予益胃汤、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等口服,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患者证属虚实夹杂,因肾胃阴虚,引起虚火内炽。生胃津、健脾通络同时注重滋肾阴。拟方:生地黄、山药、玄参、枸杞子、白芍各15g,地骨皮10g,当归、鸡内金、知母各 15g,黄柏、大黄、枳实各 10g(后下),服 7 剂后,患者胃院痞胀明显好转,便秘缓解,胃纳略增。复诊,去大黄,加炒山楂10g,炒谷芽、炒麦芽各30g,焦六曲10g,再7剂后,胃纳大增,口干眼干明显好转,口唇疱疹消退,津液增多,舌红好转,舌质转濡润。故上方去山楂、谷麦芽、焦六曲,加熟地黄15g,陈皮10g。续服7剂后,诸症好转,予知柏地黄丸长期口服。
病案2陈某,男性,57岁,农民。2015年10月21日初诊。腹胀、目黄、尿黄10余年。西医诊断:酒精性肝硬化,腹水,脾大,失代偿期。长期饮酒,平素纳差乏力,不思饮食,腹胀胁痛,目黄尿黄,耳鸣眼干,偶有恶心,舌深红苔黄,脉沉,左弦细,右重按无力。外院曾多次使用利尿剂及人血白蛋白输注,效果不显。患者证属脾肾亏虚,气血郁滞,治以滋补脾肾,通络驱毒,选用沙参麦冬汤和桂附地黄丸加减:生地、山萸、炒山药各 15g,肉桂 3g,丹皮、泽泻各 12g,南、北沙参、铁皮石斛、麦冬各15g,鸡血藤20g,苏梗、绿萼梅各10g,凌霄花15g,口服10剂后,食欲好转,纳食增加,腹胀好转。此后复诊3次,守方稍稍加减,续服42剂后,腹水及黄疸消退。
按:“肾为胃之关”,脾胃肾密切相关,肾阳可温煦脾胃之阳,促进脾胃之气运化,肾阴可滋补胃阴,调节全身阴津之平衡。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不能忽视补肾治本,需补先天以滋后天,养其本以充其源。临床中应用温肾健脾、泻火固元、滋肾助胃、补肾行水、补肾调肝等方法,从肾治胃,则有助脾胃运化恢复正常。特别在遇到老年患者时,补肾扶正往往可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