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差距与推广创新措施
2019-01-04王智卓
王智卓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东六家子镇农科农机站 123211)
农业经济突飞猛进发展,使得农业机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抓好农业机械技术的研发,使其更贴近农业生产,将农业机械技术知识转化到农业生产生活中,成为农机技术推广的亮点。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个国家、行业的竞争力大大提升,尤其是在农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注意新型技术的应用。通过不断坚持农业机械技术成果的转化,并采取试验、培训、示范及指导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帮助广大农民及时掌握新的农机技术,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向前发展。农业发展中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创新,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 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农村、农民与农业问题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议题,支持与鼓励农业发展,尤其是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面,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与制度支持,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
1.1 农机装备总量增加,结构优化
我国农业机械的数量与种类逐步增多、功能逐步完善、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逐步提高,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创新发展,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农机装备的总量增加,结构优化,逐步满足了农业生产的各方面需求。
1.2 农机作业水平大幅提高
随着技术的发展,农机的普及率提高,机械化的实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玉米、水稻、小麦等逐步实现了机械化种植与生产,大大缩短了农业作业时间,提高了农业的总体效益。
1.3 农机社会化服务蓬勃发展
农业机械化的深入推进,各个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化与农机合作社等逐步建立。逐步出现了一批专业性较高的农机服务人员,农机社会化服务蓬勃发展,农机化经营收入大大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4 农机工业快速发展
农机工业逐步发展,逐步建立了农机产业集群,带动了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的差距与主要问题
2.1 存在的差距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起步较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2.1.1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我国农机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基本实现了全面的农业机械化,我国现在为止依然没有实现全面的机械化。
2.1.2 农机装备制造水平不高。我国农机准备制造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
2.1.3 产品可靠性弱。农业机械的制造水平有限,一些农业机械的生产与制造方面,产品可靠性不足,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2.1.4 农机作业效率低。我国农机化起步较晚,技术等约束使得农机作业的效率不高,农机机械的综合效率较低。
2.2 农业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农业等的束缚,使得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存在一系列的发展问题。
2.2.1 研究基础薄弱。农业机械化起步晚,在农业科研的研究上,基础数据积累不足、基础研究不深入,使得现代农业的发展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农业的理论研究没有充分考虑我国地域的多变性与复杂性等因素,导致我国农业的研究基础难以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2.2.2 技术模式不明确。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很多技术模式不明确。在耕作方面,旋耕方式应用较为普遍,在土壤类型、地形地势等方面没有加以区分,与其他耕作方式的组合与优化研究存在不足,使得其耕作效果不理想。在种植方面,没有对种植方式等加以严格的区别,没有进行因地制宜的种植。
2.2.3 农机农艺结合不紧密。农机与农艺的结合不紧密,使得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技术与工艺匮乏,无法与机械化形成辅助作用,影响了机械化的整体发展水平。
2.2.4 技术系统不完整。缺乏相关技术系统的支持,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系统与标准,使得在农业机械的应用中没有相关的技术指标的指导,影响机械化的实现。
3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问题与对策
3.1 技术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技术水平高低不均。农机技术各地接受能力不一致,对于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接受的较慢,农业机械技术应用不到位,农机技术在个别地区推广的较为困难,存在很多障碍,科技成果得不到较好发挥。
3.1.2 推广方式落后。由于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导致目前个别基层农机推广单位经费紧张、推广技术力量薄弱,先进机械引入量少,推广宣传不到位,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处于滞后状态,影响后续农机技术的推广,对农机化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3.1.3 推广对象观念陈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主要对象是农户,大多数文化素养低,思想观念上相对保守,创新思想基本没有。小农意识较强。要打破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农机推广人员要积极采取有效办法,通过现场操作,以实际现象来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来认识农机机械技术的作用,缩短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周期。
3.2 农机化的创新思路
3.2.1 结合地域特色开展农业机械化创新。从农机站视角来看,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域特征。南北的耕作方式等存在极大的差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考虑地域特征具有必要性。农机站要掌握农业机械与农民的需求,教育机构要实现指导作用,而企业要提供资金支持,三者的结合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创新发展,促进农业机械的研发与使用。
3.2.2 引导和鼓励农民自主创新。农民可以掌握最直接的农业生产需求,农业需求才是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农机站要积极引导与鼓励农民自主创新。在具体的实践中,农机站可以为农民提供相应的知识指导与信息支持,比如建立农民图书馆、建立农站信息交流平台等,使得农民在创新的道路中可以有信息支持。农机站要重视农业机械的创新宣传,引导农民进行机械创新,如果农民的创新思路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负责与相关的企业联系,进行相应样品的研发与生产,生产资金可以由政府、农民与企业共同承担。在农民自主创新道路上,农机站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农民可以有知识、技术等支持,提高农民创新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4 加快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主要对策
4.1 建立健全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要做好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工作,就要以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积极研发新型农业机械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推广思路,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搭建农业机械技术厂商与农民合作的平台,强化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将农业机械技术切实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为农业生产服务。适时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从而提升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效能。
4.2 采取多举措强化农机技术推广
4.2.1 强化农机技术人员培训。现代科技在发展,农机人员也要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而创新,强化农业机械技术基础知识和现代农业理念的学习,促进现代农业机械技术体系的完善。要提升推广人员专业素养,通过定期开展培训教育,在提升推广人员专业知识层次的同时来掌握当地农业情况,明确农民的需求,从而提高工作的有效性。政府部门也要极大提高宣传力度,提高机械技术的针对性,从而满足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要求。
4.2.2 因人施教,分类推广。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民文化水平情况,将农机技术划分为多个层次,按不同文化程度方式去推广,使农民能够较好地快速接受新技术。
4.2.3 以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要求为前提。农机机械技术的使用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强化和谐和环境的建设,保证农业基础生态平衡,创造全新的环境效益。
4.2.4 加大产品研发的投入。营造农机技术优化农业生产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产品研发活动,将农民需求的农业机械技术研究出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3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
增加经济补贴与政策倾斜力度,激发农民购买的积极性,帮助农民减轻经济压力的基础上促进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加大对农机的补贴力度,在更新新技术基础上来适应当地农业发展。
4.4 强化典型示范效应
将现代农机技术与运营技术体系相结合,在推广过程中,发挥典型效应,带动整个地区农机技术的推广,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效益。
4.5 强化农机平台建设注重推广效果
在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过程中,适当建立农机技术示范基地,为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搭建交流平台,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技术示范基地,将新技术和新知识及时应用到推广平台上,保证农机技术推广的实践性,使农机新技术应用效果充分体现。
4.6 善于总结推广经验
由于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工作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就要从广大农民群众的角度出发,结合农民特点来研究推广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持续革新自身的工作理念和思维。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力度需要获得提升,工作人员必须重视当地种植品种以及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有效提升当前农业机械推广力度。
需要结合多种工作思路,利用采购农业机械设备的方法,使用多种策略推广新技术。大力推广先进的农机技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农机推广人员要创新思维,集思广益,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强化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和实践,助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农业作为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逐步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农业机械需要逐步满足现代农民各方面的使用需求,提升农业机械的实用功能,扩大其功能与服务内容,进而实现农业机械的快速推广,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等提供重要支持,实现农村的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