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1、3、6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
2019-01-04杨美琪刘维新来爽兰雨桐李虹邓秋萍陈轶楠
杨美琪,刘维新,来爽,兰雨桐,李虹,邓秋萍,陈轶楠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沈阳 110001)
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在我国人群中比较常见,分布广泛,以小肠和结肠病变为主、病程迁延且复发率高[1],主要有克罗恩病 (crohn disease,CD) 和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 2种。CD主要表现为青少年期发病,病变常累及回盲部及末端回肠;而UC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中老年,可表现为全结肠受累。IB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腹泻,伴有黏液脓血便、发热、反复腹痛、腹部出现包块、甚至可出现肠梗阻[2]。IBD患者症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结肠上皮黏膜屏障受损,功能降低,从而引起免疫反应失调;其肠壁黏膜层内浸润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可引起肠道内剧烈的炎症反应[3]。同时研究[3]表明,IBD患者的结直肠癌发病率要远高于正常人。但是IB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确,很多参与炎症反应的调控因子与之相关,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 (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NLR) 对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及肠道炎症性疾病的预后起重要调控作用[4],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 (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NLRP) 1、NLRP3、NLRP6已被证实与IBD密切相关[4]。
目前关于NLR在IBD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存在2种不同的意见。有些学者指出,NLR在IBD中发挥正向保护作用,并设计小鼠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的结果确实证实了在小鼠IBD中NLR具有保护作用。然而最近一些学者认为:在不同的研究环境下,实验小鼠的喂养方式和喂养环境、小鼠的种群和基因背景、葡聚糖硫酸钠 (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 的给药浓度和时间都有所不同,所以得到的实验结果不能作为支持其结论的证据;LISSNER等[5]认为NLR炎症小体的激活具有位置特异性,NLR炎症小体在肠道黏膜层被激活时对机体发挥的是保护作用,然而当肠道黏膜屏障被破坏时,肠道微生物会深入到固有层并大量招募免疫细胞,这时NLR就会对机体造成损伤。目前,关于某些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nterlenkin,IL)-18、IL-1β与IBD的关系还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这些细胞因子是通过调节其他炎性细胞因子从而在IBD中发挥作用,例如致病性辅助T细胞被认为是受IL-1β和IL-18调节而对肠道产生致病性作用;还有一种解释,在机体各处由不同组织器官内的不同细胞分泌的IL-18和IL-1β对IBD的作用会有所不同,但具体作用及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除了IL-1β和IL-18外,IL-1、IL-6、IL-12、IL-17和干扰素-γ等调节因子的水平也受NLR的调节[6]。
1 NLRP1与IBD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
NLRP1是NLR家族的成员,已被证明与多种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有关,除了与IBD密切相关外,还与白癜风和Ⅰ型糖尿病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7]。NLRP1调节IBD的机制目前主要表现为对机体内细胞因子水平的调控,主要细胞因子有IL-1β和IL-18。NLRP1可降解前体IL-1β和前体IL-18,使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成熟状态[8]。在活跃的IBD患者体内,结肠上皮内的结肠单核细胞可分泌大量的IL-1β和IL-18,这些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先前的研究[9]已表明,在NLRP1大量缺乏的情况下,IL-1β和IL-18等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降低,而在急性加重期的IBD患者体内,NLRP1、IL-1β和IL-18的含量相比于正常人大幅度上升。
有研究[7]结果表明:缺乏NLRP1的小鼠体质量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且恢复速度慢,死亡率高。该研究证实NLRP1对小鼠的肠道黏膜起保护作用,可对抗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消除炎症反应,减弱小鼠的肠道损伤。该研究结果支持其提出的假设:NLRP1在IBD中发挥正向保护作用。但是,最新的文献[10]报道否认了这个假说,并提出原有的研究存在漏洞,不足以证明其假说;认为NLRP1存在与其他炎症小体不同之处,即NLRP1可以通过调控肠道内的梭状芽孢杆菌,抑制丁酸盐的产生,进而导致IBD的炎症反应加重[10]。丁酸盐已被证明能够在IBD中发挥正向保护作用,可以通过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来控制肠道炎症进展[11]。
2 NLRP3与IBD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
2.1 NLRP3在IBD中的作用机制
NLRP3是目前NLR家族中研究最多、最深入的炎症小体,在调节多种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9]。NLRP3存在于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中。在不同位置,其发挥的功能存在差异,除了固有免疫细胞 (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在结肠上皮细胞中也有表达[12]。有文献[13]报道NLRP3突变可以增加患者对CD的易感性。ALLEN等[8]提出NLRP3丢失会增加DSS诱导的小鼠肠道损伤和炎症作用。研究[14]报道,缺乏NLRP3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 (caspase-1) 的小鼠肠道功能紊乱,肠道上皮的完整性被破坏,加重肠道炎症反应。NLRP3能够激活前体caspase-1,使其转换为具有活性的形式caspase-1,具有活性的caspase-1反过来裂解其他前体炎症分子,产生具有活性的炎性细胞因子,包括IL-1β和IL-18[15-16],这些因子对IBD的发生发展及疾病活动度有重要的调控作用[17]。曾有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的研究[14,18]得出结论:NLRP3能够保护肠道黏膜免受炎症的影响,减少结直肠上皮的病理损伤改变。
2.2 NLRP3相关基因
一些基因或细胞因子通过影响NLRP3,进而对IBD产生一定的影响。酪氨酸蛋白磷酸酶非受体22(tyrosine-protein phosphatase non-receptor 22,PTPN22)与IBD密切相关,可以作为IBD的有力治疗靶点[15]。PTPN22的表达量与机体内NLRP3含量呈正相关,小鼠体内PTPN22的丢失或突变会导致NLRP3的去磷酸化减少,这个行为能够促进炎症的发生。PTPN22的表达增强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自噬作用,自噬作用的丧失则会抑制NLRP3的激活。半胱天冬酶招募域蛋白8能够激活caspase-1,进而调节NLRP3水平,影响IL-1β和IL-18的分泌。但也有研究[19]表明半胱天冬酶招募域蛋白8对IL-1β的释放没有作用,所以对于半胱天冬酶招募域蛋白8对NLRP3的具体作用目前还存在争议。IL-18通过诱导和激活免疫细胞和诱导促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的产生,参与上皮修复和愈合过程[8]。还有证据表明,IL-18可以抑制增生期结肠炎的慢性阶段[8]。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易位基因1信号转导通路对于炎症反应的调控也十分关键,通过构建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可以观察到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易位基因1抑制剂能够抑制NLRP3的激活,达到干预炎症反应的目的,这也将成为治疗IBD的又一有效手段[20]。木蝴蝶素作为一种NLRP3抑制剂,被证明对IBD有治疗作用,可以通过显著降低结肠黏膜中NLRP3的表达和激活来抑制IBD的发展[13],但是其抑制IBD发展的具体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2.3 NLRP3在IBD中发挥的作用
有研究[21]表明,缺乏NLRP3的肠道更难以抵抗IBD,主要体现为有害物质穿透上皮屏障的渗透性增强,肠道的菌群平衡失调,有害菌浸润到结肠黏膜层,产生有害的免疫反应。但目前大多数研究[17,22]认为,NLRP3、IL-1β和IL-18分泌增加会加剧IBD的肠道炎症病变进展,之所以会出现不一致的结论,可能是由于近年来人们对肠道菌群对肠道作用的研究更加深入,肠道的稳态是在众多肠道菌群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稳定,而NLRP3可能会导致某种微生物的种群遭到破坏,破坏肠道稳态,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23]。已有研究[24-25]报道吴茱萸碱和巴马汀这2种物质可以通过使NLRP3失活,达到减弱DSS诱导的结肠炎中炎症反应严重程度的目的。
3 NLRP6对IBD的影响
NLRP6是NLR家族成员中的重要成员,主要参与肠道中微生物的识别和肠道黏膜的损伤修复[26]。NLRP6具有独特的限制表达模式,可以在肠道的各个部位表达,如回肠、结肠、十二指肠等,在人外周血的单核细胞中也有表达,然而在其他器官如肝、脾等中几乎检测不到[27]。NLRP6的这种限制表达模式,促使人们对它能否促进结肠黏膜的伤口愈合、改善肠道黏膜细胞的自我更新情况进行了研究。缺少NLRP6的小鼠结直肠黏膜愈合率较野生型小鼠低,提示了NLRP6可能具有促进结直肠黏膜修复和愈合的能力[28]。基因表达谱分析也揭示,NLRP6与结直肠上皮细胞的自我更新之间存在联系。还有研究[5]显示,NLRP6在Ly6Chi炎症单核细胞中呈高表达状态,在NLRP6缺乏型小鼠体内植入Ly6Chi炎症单核细胞,可有效降低小鼠结肠炎的发病率。NLRP6控制炎症反应的方式可能与NLRP1和NLRP3有不同之处,有研究[5]报道,NLRP6对IL-18的产生和分泌有调控作用,但也有学者提出,NLRP6不会对IL-18产生调节作用,体内IL-18浓度的变化不依赖于NLRP6[29]。
NLRP6还可以预防小鼠DSS诱导的结肠炎的复发。NLRP6可在肠上皮细胞中高表达,发挥对肠道功能以及黏膜修复的调节作用[27,30]。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是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其水平常常与慢性IBD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并可以促进DSS诱导的结直肠损伤的修复。为验证这一结论,给野生型小鼠注射TNF-α,对其存活率没有影响,相比之下,NLRP6缺乏型小鼠在注射TNF-α后生存率有明显改善[30]。此外,IL-10也被证明与IBD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本文总结并探讨了NLRP1、NLRP3、NLRP6三者在IBD中发挥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结果发现,三者对于保护肠道黏膜对抗IBD的机制均有相同之处,即这3种炎症小体均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IL-1β和IL-18等的活性和水平对机体内的炎症反应进行调节;并且NLRP1、NLRP3、NLRP6这三者均与IBD密切相关,至于发挥的是正向保护作用还是负向作用需进一步研究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