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夷陵柑橘供给现状,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2019-01-04梁遂权
梁遂权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乐天溪镇分中心 宜昌443000)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位于长江西陵峡畔,地处亚热带北部,其柑橘产区年均气温16.9℃,≥10℃的平均有效积温5100℃,年均日照1669h,年均降雨量1100mm,1月极端低温在-7~-9℃,是全国长江上中游优势柑橘产业带,先后荣获“全国早熟蜜柑之乡”、“中国柑橘之乡”称号。现通过剖析夷陵柑橘供给侧现状,针对其产业发展中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和管理后劲不足等问题,破解其发展难题,建议稳住面积、做实产量、提高品质,延伸产业链,来激活夷陵柑橘业。
1 夷陵区柑橘产业供给侧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柑橘生产规模较大,规模将受乡镇发展影响
夷陵区通过上世纪“山地开发”和本世纪“整村推进”项目,柑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夷陵区柑橘总面积2.14×104hm2,产量75×104t,分别位居全国第六位和第五位,位居湖北省第一位,综合收入21.7亿元。全区有11个乡镇(街道、试验区)114个村近6万农户以柑橘为主业,其中种植柑橘6667hm2以上的乡镇3个、667 hm2以上的乡镇3个。涌现出鸦鹊岭、龙泉、晓溪塔3个柑橘专业镇和66个柑橘专业村,目前形成了“一村一品、一路一峡”的夷陵柑橘模式,即以温州蜜柑为主的晓(晓溪塔)鸦(鸦鹊岭)路百里柑橘走廊和以橙类、杂柑为特色的三峡河谷生产区。全区通过柑橘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定1.13×104hm2,出口果园注册登记面积0.15×104hm2。2009年夷陵区被省政府评为“湖北省水果大县”,2016年荣获全国出口柑橘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
由于夷陵区是宜昌市城区发展之地,柑橘面积和种植效益逐渐降低,而周边的枝江、当阳柑橘面积早已超过夷陵,其产量也将接近,秭归县虽然面积和产量低于夷陵区,但是他们脐橙类品种多样化,销售效益较好。
1.2 夷陵柑橘标准果园模式好,自身区域复制有待提速
近年来,夷陵区提出“倾力打造全国知名橘都茶乡”的战略目标,全力发展壮大以柑橘为主的水果产业,充分利用国家现代农业长江流域优质柑橘带项目,整合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柑橘丘岗地改造、水土保持、优质板块基地、农村能源建设、整村推进、精品果园建设等15个方面的国家、省、市、区项目,集聚各方面资金2.23亿元,投入到柑橘产业提档升级和提质增效,突出改路、改水、改密、改肥,按照“公路硬化到园、水电供应到园、沟渠贯通到园、机械普及到园、综合防治到园”的“五到园”柑橘园1×104hm2,其中农业部标准示范园2000hm2,探索了“三级网络抓培训、四项规程定标准、五大配套进果园”的“夷陵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在华中农业大学技术团队的指导下,示范推广以“隔年结果、立柱固枝、配方施肥、覆膜增糖、绿色防控”为主的高品质栽培模式,平均每667m2产量达4000kg,每667m2产值6000元,效益是普通栽培模式的2倍,但其推广面积仍有待提高。
1.3 产品处理加工能力稳定,企业收购难助柑农增收
过去秉承“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增收”的理念,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北京汇源果汁、浙江荣盛、山东嘉源等全国知名柑橘加工企业先后落户夷陵区,组建了农产品加工园区,园区已建成柑橘打蜡厂76家,产后处理生产线80条,处理能力达到800t·h-1,商品化处理占年产量的90%;与之配套的柑橘包装企业发展到10家,建设低温保鲜气调库13个,库容达1.2×104m3。区域内年柑橘罐头加工生产能力超过5×104t以上,可消耗鲜果近8×104t,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培育出柑橘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在标准化生产、产品销售等领域发挥了领军作用,每年柑橘销售量占全区总产量的40%,出口量的100%,但由于这些加工企业收购价格始终低于市场鲜果价格,企业产品效益不能很好助长柑农增收。
1.4 社会化农民合作组织增多,龙头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全区柑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发展到81个,其中专业合作社66个,专业协会15个,专业服务公司3个。湖北星翔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宜昌晓曦红柑橘专业合作社先后荣获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全省第一家柑橘专业联合社—湖北晓曦红柑橘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诞生在夷陵区,其辐射范围包括宜昌、松滋、丹江口等柑橘主产区,辐射面积3.4×104hm2。还有山下红、洋红柑橘合作社,全区现注册有以柑橘种植、加工、销售、采摘观光为主的家庭农场72家,宜昌市从2018年开始进行了“宜昌市十大最美橘园”和“宜昌十强柑橘专业合作社”评选结果,宜昌市“夷陵红”生态橘园以及晓曦红柑橘专业合作社、星翔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单位受到表彰,其龙头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1.5 夷陵品牌培育日益强化,突破瓶颈压力较大
全区现有“晓曦红”、“夷陵红”、“晓溪塔”、“金银岗”牌柑橘先后通过绿色食品产品认证,“晓曦红”牌宜昌蜜橘获中国驰名商标、湖北省名牌产品和“湖北省三大名果”荣誉称号。近年来,通过举办中国宜昌(夷陵)柑橘节、柑橘推介会等活动,采取“直销、客商联销、出口、农超对接、农商对接、电子商务、加工转化”等多元化的销售方式,销售网点遍布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开辟了塔城、满洲里、霍尔果斯、瑞丽等5个边贸口岸,柑橘出口到俄罗斯、加拿大、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16年全区柑橘出口13.5×104t,出口创汇4472万美元[2]。虽然品牌的“山峰效应”带动了全区柑橘销售价格的稳步提升,但与周边秭归脐橙相比,突破瓶颈压力较大。
1.6 三产业农旅融合起步,后续完善亟待加强
在开展标准橘园建设过程中,紧紧抓住城郊地理优势,以建设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和橘都茶乡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广大农民开展农旅结合,大力弘扬橘颂文化。目前晓溪塔街道习家岗柑橘场宜昌蜜橘观光园、仓屋榜村标准橘园、鸦鹊岭镇金银岗柑橘场、龙泉镇晓曦红科技展示园已成为市民休闲体验、旅游观光、采摘品鲜的首选之地。占地面积近1×104m2的中国三峡柑橘博物馆已于2015年10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该馆集中展示了三峡地区柑橘的历史、文化、科技、产业,实现了产业与文化、生产与销售的紧密对接,为宜昌市民提供了一个观光、旅游、科普、娱乐的新场所,其三产融合后续完善亟待加强。
1.7 柑橘销售行情比较稳定,均价提升空间较大
2016年夷陵区温州蜜柑销售19.86亿,均价1.6~2.4元·kg-1,其中特早熟温州蜜柑1.8~2.6元·kg-1,鲜果出口均价4500~7500元·t-1,以晓曦溪红和洋红出口柑橘品牌价格包装销售行情较好,其它柑农产的均价不过2.6元·kg-1,销售平稳。而同期秭归脐橙大宗价3.2元·kg-1,长红(纽荷尔脐橙)大宗价4.2元·kg-1,园红(纽荷尔脐橙)大宗价3.8元·kg-1,其中秭归宏强脐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日销售量200t,长红(纽荷尔脐橙)统购价5.0~5.2元·kg-1,当阳市椪柑大宗价1.6元·kg-1,长阳椪柑大宗价4元·kg-1,夷陵的温州蜜柑均价提升空间较大,要打造成全国蜜柑的高档产品,争取全国市场定价权在手。
2 夷陵区柑橘产业发展的主要难题
2.1 品种和结构问题,推倒重来任务艰巨
夷陵区地处亚热带北部,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但受冬季低温气候限制,全区温州蜜柑、椪柑等品种占90%,其它品质特别优良、市场畅销的品种不多,果树良种与优质技术在生产中到位率不高,早中熟品种仍占80%以上,只能对树势较好的推行高接换种,大多数树龄偏大,只能推倒重来,但是良种繁育优质苗木供应不配套,育了苗怕卖不出去,想买苗又没有,布局结构仍待优化。
2.2 土地和设施问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夷陵区柑橘从198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早期建园质量不高,橘园立地条件差,大部分生产基地排灌沟渠、蓄水池等基础设施不配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要求差距大,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管理和高品质栽培,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2.3 种植人员问题,橘园管理水平呈下降趋势
目前全区约6万户从事柑橘种植,90%以上的农户种植面积在0.3hm2左右,远远低于农业部制定的特产经济作物种植大户标准,而且目前从事橘园管理的多为50岁以上的老人或妇女,劳动效率不高,加上柑橘生产比较效益降低,诸多常规生产管理技术应用不到位,弃管、失管橘园日益增多,导致柑橘产量和品质得不到保障,生产效益不能提高。
2.4 品牌效益不高和市场体系不健全
夷陵区柑橘销售企业呈现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企业各自为阵,单打独斗,无法形成合力,导致市场定价权、话语权不明显,示范引领作用有限。大宜昌有宜昌蜜柑,每个县市都有自己品牌,每个合作社还有自己的小品牌,结果一个都叫不响,缺乏象美国的新奇士、云南的褚橙,江西赣南果业等有影响力的品牌。信息网络不够健全,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经营还不完善,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果农组织化程度总体偏低。
2.5 技术推广方法落后,人员素质有等提高
区乡两级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不能只担当文字数据统计员和信息传递员,而是要成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操作手,要在生产上指导农户既能言传,又能身教。
2.6 投入不配套
政府单方投入多,建设方配套落实少,重复投资多,小户得不到相应投资和补贴,有碍整体发展。
3 破解思路及发展目标
3.1 破解思路
围绕“稳规模、重改造、调结构、强基础、优技术、精管理、降成本、树品牌”,各司其责,着力推进柑橘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组织化服务、品牌化营销,推进柑橘产业与区域特色文化、城市休闲产业、城镇化进程深度融合,带动柑农持续增收。
3.2 发展目标
到2022年,全区柑橘面积稳定在2×104hm2,按照“五到园”标准,改造老橘园,大力推广省力化高品质栽培技术,降低成本,保护生态;实施“建标准园、创万元田”工程,每年扶持新建设标准橘园0.1×104hm2,要使标准果园平均667m2产达到4000kg,优质果率90%,产值达到10000元。标准橘园面积达到1.33×104hm2,总产量达到90×104t,产后商品化处理率90%以上,柑橘产业综合收入实现30亿元以上,力争将夷陵区建设成全国知名橘都和湖北柑橘产业第一县(区)。
4 激活途径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同时,柑橘产业作为夷陵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加快柑橘产业供给侧改革已经刻不容缓,破解难题,激活夷陵这片柑橘林,成为夷陵区柑橘产业再次振兴的当务之急。
4.1 政府部门重视,健全六大体系
成立一个区柑橘产业领导小组,由一个首席专家、带领一批技术团队(技、企、农),健全六大体系,合力做好柑橘产业转型升级的组织、宣传和实施工作。一是完善科技推广体系,除了乡镇外,还应该落实到柑橘专业村(社)由财政支出,这样区乡村三级推广措施才能很好地到户到园。二是构建产业标准体系,开展基地农产品环保、绿色食品、GAP管理及质量追溯等体系认证工作,提高产业国际市场竟争力。三是构建柑橘产业种苗繁育体系,扩大场所及生产能力,为推倒重来新建园提供优质苗木。四是构建柑橘等主要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将主要病害虫纳入联防联治,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五是构建市场营销体系,整合培育品牌,占据市场地区,掌握定价权,让果农提前看到希望、减少压力、增强信心、科学管理。六是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资供应、包装等社会服务,整活规口社会培训机构,原则上柑橘生产技术标准必须分类统一技术标准,严禁没有职业培训资质的人员随便讲课。
4.2 加大产业投入,充分发挥资金滚雪球的带动效益
一是连续性制定扶持柑橘产业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整合各级财政支农资金,捆绑使用,实现“一箭多雕”效应,避免重复投资,扩大补贴面,还可采取贷款贴息方式,让更多中小实体得到发展。在资金上不仅是投入,而且要注重“回收再利用”,投向其它需要资金的实体组织。二是加强推广省力化栽培技术,农业机械方面除了省级补贴外,区级可以提高果园耕作机、打药机、修剪机和运输机等机械补贴,解决当前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趋势,及工价持续上涨等现实问题。三是鼓励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应以(100~200)×667m2的小农场为主,轮流投资基础设施,切不可贪大,不能带来示范效果。四是开辟专项补贴,争取农业部实施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贴”等项目,特别是夷陵区早熟蜜柑成熟时气温高,争取较多的冷库建设项目更显重要,发挥减损、增收,让企业掌控市场定价权。
4.3 行业科技创新,逐步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在实施柑橘产业振兴中,农业科技人员应发挥关键作用,一是以国家柑橘技术体系为依托,制定全区统一技术标准,要让每个农技人员讲有标准,加大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力度。二是把实施农业部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落到实处,每个技术人员加强科技示范主体户亲手示范,掌握一手材料,才能有效指导科技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创新工作模式,盘活现有人才,分批引进园艺毕业生,解决专业技术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日常工作中对推广人员还可以1名高级加1~2名中级加1~2名初级成立柑橘小分队,激发每个科技人员参与创新推广。四是完善考核评聘机制,让夷陵区每位科技人员都有晋升的机会,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在晋升中级职称前,必须要有乡镇工作经历2~3年,晋升高级职称必须要有乡镇工作经历5年,让专业技术人员沉到基层,讲技术、多奉献,多为柑农生产中办实事。
4.4 调优结构,适度规模发展是必选
围绕“中国早熟蜜柑之乡”金字招牌,坚持以早熟温州蜜柑为主、辅以少量特色品种,调优熟期结构,使全区特早熟、早熟、中熟、晚熟比例由目前的1:4:4:1调整到3:3:3:1,实现柑橘均衡上市。一是狠抓种苗管理,完善良繁体系建设,可以借鉴外地良繁体系,为区内发展改换提供无病毒优质苗木和接穗。加强种苗繁育销售与项目的对接工作。二是遵循适地适栽,建成全国最优的“晓-鸦”线百里柑橘走廊早熟温州蜜柑生产基地,重点建设鸦鹊岭镇早熟柑橘出口基地,晓溪塔特早、早熟精品柑橘基地,龙泉镇休闲观光柑橘基地,坝库区特色柑橘宣传窗口基地。
4.5 加强标准化果园和精品果园建设才是保障
结合农业部宽皮柑橘优势产业带、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厅“标准果园创建”等综合项目,加快标准化果园建设及其数量的扩大,提升柑橘生产基地基础设施条件和生产技术水平,重点建设橘园微润灌溉水肥一体化、山地运输轨道等设施。在三峡坝区乡镇可以设施栽培,浓缩宜昌柑橘精品周年供应种植模式,借助三峡大坝的旅游者进行宣传,来推介夷陵柑橘“四季红”的广告品牌。
4.6 提升管理水平,改进高品质化农艺技术
按照高标准、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的原则,通过规范化运作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培训种植大户等新型市场主体,推广应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将良种苗木、高接换种、整形修剪、疏花疏果、配方施肥、果园覆盖,综合防治等提高果品质量的技术措施组装配套,建立整套的病虫测报防治体系,实行主要病虫害联防联治。
4.7 引导发展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经济主体
引导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开展重组、整合、规范化运作,橘园合法有序流转,逐步实现柑橘生产全过程专业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矛盾,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巩固“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集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到2022年,全区规模专业合作组织稳定在30家,家庭农场发展到100家,引导现有76家柑橘产后处理及营销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重组和提档升级。支持晓曦红、星翔、洋红、天缘等企业组建集团公司,抱团取暖,壮大企业实力,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施精品名牌推进战略,做大做强“晓曦红”牌宜昌蜜橘和中国宜昌(夷陵)柑橘节品牌,打造“宜昌蜜橘”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夷陵柑橘市场知名度,利用品牌带动产业增效。
4.8 延长产业链,完善三产融合社会化服务
利用宜昌市柑橘种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一是抓住“二圈一带”战略实施及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机遇,以产业为平台,以企业为载体,以文化为切入点,挖掘柑橘文化,推进农旅融合,建设一批集现代设施农业、娱乐休闲、农耕文化与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拓展产业功能,扩宽销售途径,提升产业效益。二是改变传统销售方式,利用农商(农超、农标)对接、“互联网+”网上平台,促进柑橘销售。支持龙头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设立销售中心、进超市、出口、电商等多种途径,提高夷陵区柑橘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三是在现有罐头食品外,引进深加工、附加值高的果酒、果醋、果酱、精油、茶类产品开发及利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