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导视设计的多元化趋势
——以儿童医院为例

2019-01-04

关键词:儿童医院多元化受众

林 涵

(澳门科技大学 人文艺术学院,澳门 999078;浙江树人大学 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空间导视设计是基于对空间环境的认知,帮助人们方便定位并获取其行为目的信息的一种设计方式[注]王雪婍、丁山:《导视系统设计在当代的应用》,《美术教育研究》2018年第22期,第48-49页。。近年来,由于医院空间的扩张与场景的复杂化,医院空间导视系统的时效性日益彰显,成为生死时速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设计与研究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不同于一般公共场所,就诊行为本身的流程性加强了服务对象对于医院空间导视的依赖性,而儿童医院又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情感体验的复杂性,对空间导视设计的需求更为特殊。语言表达尚未成熟的患者、文化水平不一的家属以及轻重缓急有别的病情,交织成儿童医院空间中日常的悲欢离合。儿童医院空间导视所传达的视觉语言,需要向受众传达保持有序、冷静的信息。因此,儿童医院空间导视设计者不仅要从生物医学的角度出发,还要从心理、情感等多方面关照以儿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对象群,多元化的导视语言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医院空间导视语言研究已成为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面向儿童医院的研究稍显薄弱,主要以视觉形象、环境空间等为主题,以儿童医院空间导视语言为本位的研究仍待深入。

(一)“情感化”方向的研究成果较丰富

方思璇等(2018)提出,从情感化角度进行儿童医院空间导视设计,可以缓解儿童就医时的恐惧感[注]方思璇、郝珊、朱华:《基于情感体验的儿童医院视觉导视系统设计研究》,《包装工程》2018年第16期,第113-114页。。战宁(2014)[注]战宁:《童话般的视觉体验──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导视系统设计探析》,《装饰》2014年第4期,第139-140页。、宋梅梅(2017)[注]宋梅梅:《情感视阈下的儿童医疗空间视觉导识系统设计——以巴塞罗那瓦尔德·希伯伦儿童医院导识设计为例》,《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第40-44页。、钱子雯(2017)[注]钱子雯:《情感化环境图形设计在儿童医院中的应用与研究》,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等都认识到情感化设计对儿童医院空间导视的重要性,但缺乏研究深度,也缺乏具体执行的探讨。

(二)语言理论研究仍待深入

李俊杰(2016)提出的视知觉理论中有关于人的视觉心理研究,有利于对受众需求的深度探索;视知觉理论关于人对于图形形态和颜色的研究,有利于提炼更好的视觉表现形式;视知觉理论本质上为心理学研究,其对设计方法学和设计实践的帮助只能是辅助性的而非形式法则[注]李俊杰:《基于视知觉理论的儿童医院整体形象设计实践》,浙江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这是这一方向唯一的成果。跳出空间导视语言的范围,江婉玉(2014)[注]江婉玉:《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医院内部空间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万紫薇(2013)[注]万紫薇:《基于符号学理论的肿瘤医院视觉识别设计研究》,南昌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李婷(2016)[注]李婷:《儿童心理学在儿童口腔医疗中心设计的应用研究》,西安交通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等从理论层面对儿童医院空间设计进行创新与突破。此外,吴瑞(2006)从建筑学出发探讨空间导视语言问题,阐述人、城市空间和事件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主题事件期间的空间导视为研究基础,进一步针对主题事件导视系统的特征提出设计方法与流程[注]吴瑞:《针对城市主题事件的城市空间导视系统设计研究——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导视系统为例》,同济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现有儿童医院空间导视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忽视外部空间导视的建构,多从内部空间角度进行导视语言表现。导视设计应该是一个从视觉到空间,甚至包括建筑的系统工程,即从儿童医院外部景观以及进入路径开始就应该将导视语言作为医疗空间与受众之间的联系纽带。二是对导视语言空间化的理解不到位,仍较多地从平面和视觉设计角度进行处理。三是从情感性和文化性角度而言,对儿童的特点挖掘不足,导致空间导视缺乏对于儿童的吸引力。四是忽视空间导视表现形式的系统性,导视项目施工管理和后期维护出现各种问题。五是相应的理论梳理欠缺,导致目前的研究理论深度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体通过多感官刺激的手段建立新的认知体验,它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叙事方式,不仅调动了受众的参与性,更通过实时交互的形式增强了用户的多元化视听体验。这一新兴技术手段已在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空间中投入应用,通过多种媒介手段来实现多感官的体验和交流。据此,儿童医院空间导视语言亦可从多元化视听体验方面深入挖掘,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非常大的可行性。

二、传统导视与新趋势

20世纪以后,儿童医院逐渐从综合性医院中分离出来,成为具有独立属性的医院,专门针对儿童患者进行诊疗与救助。当前,我国各大省会城市儿童医院的设计多延续传统基调,以洁净、庄严的白色为主要设计元素,通过比较简单的图形文字等导视符号,发挥方位传达与信息指示等功能。基于患者的特殊性,儿童医院亟须在原有空间导视的基础上合理规划,营造出适宜儿童的就诊环境。

(一)儿童医院的传统空间导视

1.标准化设计。儿童医院的传统空间导视皆以标准化设计的方式呈现。这种设计被雷德侯(2012)总结为一种模件化的设计原理[注]《关于“模件化设计”的具体概念阐释》,出自雷德侯著,张总等译:《万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13页。,一般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设计体系,通过基本模块进行设计。它以模件作为基本单元,以组合方式作为基本控制形式,形成一种标准化的状态,是一种通用的、包容的以及系统化的设计。

2.空间导视的静态呈现。儿童医院的传统空间导视主要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包括平面与立体导视牌,涵盖指路标识与地图,多设置于地面、墙面或悬挂于天花板。这种导视形态适合在固定的空间展示信息,具有持久与稳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当进行空间改造或调整时,导视信息无法及时作出相应的改变。

3.偏重于普遍性需求。当前,儿童医院空间导视大多停留在根据用户群体的普遍性需求来提供信息和服务,尚未达到强调儿童心理及生理特征的个性化设计阶段,即导视系统对用户心理状态、实时状态、行为习惯及服务体验等心理与行为场景建设等“软要素”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

(二)儿童医院空间导视的新趋势

空间导视作为空间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媒介,将自身与空间、受众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儿童医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服务性质以及在这个空间中被服务人群的类型。另一方面,导视信息的传达依附于空间的环境特征,而受众的心理需求、认知行为决定了当前信息语言的呈现形式。因此,儿童医院的空间导视需充分考虑“自身”“空间”与“受众”三个设计因素,呈现与传统设计不同的新趋势。

1.动态的视觉导视体验。研究表明,视觉系统作为人体最大的信息收集系统,接收约86%的人类信息语言,因此视觉传达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注]Gandy M,Ross D,Starner T E,Universal Design: Lessons for Wearable Computing,IEEE Pervasive Computing, 2003,No.3,pp.19-23.。心理学和生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色彩不仅影响视觉器官,也影响其他感觉器官以及心血管、内分泌、中枢神经系统[注]余敏:《浅析色彩在环境景观中的应用》,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感知导视体验虽然为空间导视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创意的空间,但空间视觉导视依旧是用户最乐意接受的一种导视形式。目前,空间导视已由静态的表现形式向动态、多媒体甚至是交互互动的形式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导视形式,并已逐渐运用推广。

随着数字技术的结合应用,一些多媒体以及交互的导视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受众的视野中。LED屏幕与迎宾机器人是较常见的两种多媒体导视形式,它们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展示不同的导视语言,并与当前受众对智能产品的认知相结合,提供挂号、取药、检查、化验和缴费等环节的服务。在这种实时信息的传达下,候诊的时间及患者姓名得以及时呈现,可为患者及家属消除部分焦虑情绪。这种信息传达既是医院对受众的关爱,也体现了医院的无障碍设计理念。

2.“新场景”与“新媒介”的应用。美国社会学家尔文·戈夫曼被称为早期的场景主义者,他认为,每个人都在社会这个舞台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根据不同的处境、情境来拟定自己的行为[注]转引自约书亚·梅罗维茨著, 肖志军译: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40页。。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2000)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的理念,认为各种媒介就是各种感官的延伸[注]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页。。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的媒介越来越多,新媒介在引起人们感官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甚至引导行为转变。随着媒体的发展,私人情境与公共情境的界限渐趋模糊,各种场景渐渐融合。美国传播学者乔舒亚·梅罗维茨(1985)曾提出“新媒介—新场景—新行为”的理念模型,认为新媒介的开发和使用,可以构建出一个更大范围的新场景,延伸及影响更多场景中的新行为[注]约书亚·梅罗维茨著,肖志军译: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儿童医院作为一个实际的“场景”,在这个场景当中,人如果可以作为媒介,导视语言则是信息与服务的传达载体,它能够检验“人”这个移动的“媒介”能否将事件进行引导,并完成行为目标。儿童医院空间导视系统的转型,就充分体现了“场景应用”理论的发展方向。

可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媒体、关系媒体与服务媒体,皆围绕“场景”这一核心要素展开。从研究现状来看,未来的场景应用将会有更多的呈现方式,如可穿戴设备、手机终端APP和移动设备传感器等高科技手段,皆可适配用户的需求。在这些设计中,用户的地理位置、行为活动及行为意图可通过某种视觉传感器获得,从而根据使用者的行为制定个性化服务。这类新设计可尝试应用于儿童医院空间导视中,以提升医院的就诊效率,为患者提供相对舒适的就诊环境。

三、导视语言多元化的构想

儿童医院空间导视的多元化转型直接影响医院的就诊效率和就诊环境,充分发挥儿童医院空间导视的功能,既可发挥方位的指示作用,又可起到美化环境、舒缓情绪的作用,这对儿童医院空间导视研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目前,国内新建的儿童医院设计的发展趋势,已经使设计者注意到空间导视中现代化和个性化的重要性,从而有意识地将多元化导视语言融入整个医院的建筑设计中,因此,可将儿童医院空间的多元化导视语言归纳为理念多元化、技术多元化与体验多元化。

(一)理念多元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儿童医院空间导视的多元化理念有了新的变革。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要素,即人、空间、事件和情感共同构成数字化时代儿童医院空间导视的理念多元化表现。

1.以人为本的用户服务。从以人为本的使用者服务理念出发,针对儿童医院用户人群较为复杂的公共空间,其空间导视所面对的人群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以往的设计通常从设计师视角出发,受众只是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前,一种通过参与式设计而形成的“协同设计”更能发挥设计的最大能效,它重视前期对用户的调研,协调儿童医院空间的不同受众,包括设计师、医护人员、患者和陪伴家属等。这种设计方式会召集相关人员并使他们参与其中,致力于空间导视路径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2.以空间为主体的情感纽带。目前视觉设计越来越倾向于与空间环境的结合,并诞生了环境视觉设计。传统的视觉传达开始突破二维的局限,结合空间的维度,立体化地呈现信息传达的多维度、多层次关系。在环境视觉设计中,信息传达的连续性相对于传统的二维视觉更加丰富和连贯。而环境视觉设计正是融入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在表现形式上成为环境的导视设计。儿童的视觉和心理感知丰富多彩,三维化的空间导视形象所形成的多元化视听效果,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容易使他们与空间之间达成一种精神上的情感交流。

3.以事件为主导的就诊流程。就诊流程是儿童医院空间中的主要事件,空间导视主要基于就诊事件而存在,因此空间导视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服务于整个诊疗事件。美国著名管理学研究者迈克尔和詹姆斯提出“企业流程再造”的概念,针对竞争情况下顾客的需求变化进行流程的重新梳理,使其更加优化,从而减少流程重叠和资源浪费,最终增加效率[注]转引自胡山:《企业再造:管理的一次革命》,《中外管理》2008年第10期,第56-57页。。因此,空间导视流程化主要涉及以空间导视为载体介入就诊流程的优化。现有的就诊流程体验感较差,且增加了动线来回穿插和交通的负担,造成空间拥堵,降低就诊效率。空间导视应在充分研究现有就诊流程的基础上,将流程再造的理念纳入空间导视路线规划。

4.以情感为核心的体验回馈。根据唐纳德·诺曼的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即本能、行为、反思),情感具有明确的层次性[注]唐纳德·A·诺曼著,张磊译:《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修订版)》,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首先,本能层次的情感主要作用于人们的心理感受,是知觉的感官反应。针对这个层次的空间导视设计需注意其形式美感,满足基本的审美需要。其次,行为层次的情感对于导视设计的影响主要涉及空间导视的易读性和实用性,尤其要满足基本的信息传递和查找功能。针对这个层次的设计,需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背景,理解其行为习惯、文化背景和选择喜好等。最后,反思层次的情感建立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完成对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量。这个情感层次的设计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比如情感照顾、乐趣营造和人文关怀等,使在空间中的受众身心获得理想的愉悦和满足感。

在多元化导视语言的呈现上,儿童或家长的情感与前三个方面的设计因素息息相关并相互影响。因此,以受众为根本、诊疗事件为主导、医院空间为纽带、情感体验为基础,提升就诊体验感为最终目标所表现出的理念多元化,成为儿童医院空间多元化导视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技术多元化

儿童医院空间导视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技术多元化是儿童医院空间导视多元化构建的重要特征之一。数字技术为多元化的儿童医院空间导视语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打破了传统的导视语言方式,但不论何种技术手段的应用,都以导视为基本功能,而就诊的舒适度是儿童医院多元化导视语言的宗旨,这不仅给病患提供了全新的就诊方式,更有助于家长在陪伴过程中对孩子进行安抚,还可随时跟进孩子的病情。这是一项具有极强包容性的人性化设计,也是当前社会在人性化、包容性大前提下的发展目标,更是数字化时代创新的原动力。

1.人工智能技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越来越成熟,可将智能技术与移动终端设备、固定导航系统相结合;智能机器人的发明及运用,在儿童医院的空间导视中为受众提供线路引导服务,深受小患者的喜爱。受众可以在了解路径信息的同时,预览所经路线的周边环境,从而高效地规划路线,提升导视功能的精准度。智能化空间导视除了能提供道路指引信息外,还能打破传统空间导视壁垒,提供线上服务功能,提高在医院空间中临时行为的行动效率,体现智能空间导视的价值。

2.动态交互技术。我国公共空间导视互动装置已越来越普及,这类装置中视觉信息的设计以及操作体验感非常重要。通过互动装置,让不同受众能更加简单、便捷和全方位地了解所处空间包含的信息,且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功能,非常适合儿童医院的空间导视。

3.数字虚拟技术。虚拟挂号系统目前在各大医院已有所运用,这延伸了儿童医院空间导视的概念范畴。以往需将物理的导视系统进行规划,但现在基于成熟的虚拟挂号系统,受众可利用交互界面完成虚拟引导,从而减轻医院实际空间的拥堵,提高就诊效率。

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挑战了传统空间导视静态形式的认知,将儿童医院空间导视设计的维度推广至以时空为特征的多个维度,从而将空间导视的边界变得更为模糊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体验多元化

体验经济的兴起和多媒体互动技术的普及,不断丰富着儿童医院空间导视的多元化视觉体验,将传统的平面寻路方式升级为集合听觉、触觉以及声光科技等多重表现形式,以丰富的互动形式、多变的视觉造型以及三维空间的视觉呈现形态,为受众带来更新颖、有趣的体验,获得更大程度上的心灵抚慰及安全感,达到人与空间环境之间更为和谐的状态。

1.互动体验。将交互体验与儿童医院空间导视相结合,通过交互技术将诊疗程序呈现在医疗导视系统中,在互动中提高诊疗感受,并在信息导视中融入诊疗程序,结合教育性、娱乐性等附加功能,提高诊疗体验,创新空间导视的视觉传达形式。

2.增强现实体验。增强现实技术(AR)是多感官体验的最好方式。在目前的视觉发展领域,AR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应用在医学领域中,可给患者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有效提高他们的专注度。在儿童医院空间导视中,运用虚拟技术与实景结合的理念,可将地图与AR技术结合起来,如通过手机摄像头实时捕捉前方路径并提供及时的指示信息。在有限的实际空间中感受多层次的空间体验,可降低小患者的不安和抵触情绪。

3.去医院化体验。即改变医院这个空间传统概念及印象,将医院这个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恐惧、焦虑情感的公共空间,转变为一个有温度、有感情的空间环境。通过AR所带来的诊疗体验,给受众营造一个全新的感官体验空间,全面阐释儿童医疗空间体验多元化的概念,即儿童医院从物质空间上升到儿童心理空间建立的全新概念。

数字技术应用下的儿童医院多元化空间导视,显现其特有的时代特征,其中“交互体验”“增强现实体验”和“去医院化体验”等,将成为儿童医院空间导视体验多元化的显著特征。

数字技术为儿童医院空间导视的多元化语言注入强大的动力,在提升空间导视功能性的同时,对该公共空间中受众体验的提升有着显著作用。本文回顾和总结我国儿童医院空间导视的相关研究,重点阐释空间导视的多元化转型构想,旨在为儿童营造温馨轻松的医疗空间,并为儿童医院服务观念的转变、服务手段的更新以及软硬件的建设提供参考,从而为现代化与个性化的儿童医院空间导视设计实践指导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儿童医院多元化受众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儿童医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分析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多元化——写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原则」
妙手仁心 洞察细微——访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名誉主任贾立群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北京又添一家大型儿童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