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为棉花科技发展做出新贡献
——在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成立40周年回顾大会上的讲话

2019-01-04棉花分会理事长李付广

中国棉花 2019年8期
关键词:棉花学术学会

棉花分会理事长 李付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在喜迎新中国70 周年华诞之际,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也走过了40 个春秋。今天,我们齐聚一堂,举行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成立40 周年回顾大会暨2019年年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棉花学会(编者注: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旧称)向前来参加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受棉花分会第九届理事会的委托,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回顾中国棉花学会成立4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一、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成立历程

40年前,即1979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全国科学大会的春风,由棉花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社会团体——中国棉花学会,经中国农学会批准在上海市正式成立,这是我国棉花科技史上的一个里程牌。40年来,在农业农村部和中国农学会的领导下,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中国棉花学会团结和带领全国棉花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竭诚服务棉花科研、教学和生产,加强学术交流,培养青年人才,出版专业刊物,为提高我国棉花科研水平、解决生产难题、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77年8月,全国棉花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会上形成了筹备组建议报告,组长由时任农林部科教局局长臧成耀担任。1978年8月15日,经中国农学会批准成立“中国棉花学会筹备组”。

1979年5月9-16日,在上海市举行成立大会,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是我国棉花科技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141 人,平均年龄达55 岁,不少棉花界的老前辈虽年事已高,但仍克服困难前来参加,可以说这次会议也是我国棉花界的一次元老盛会,更是我国棉花界的新起点。大会原则通过了《中国棉花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和领导成员:名誉理事长杨显东(时任农林部副部长),理事长奚元龄,副理事长臧成耀等10 人,学会秘书处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自学会成立以来,共举行了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产生了历届的理事会和办事机构。1993年9月,在国家规范群众团体组织时,“中国棉花学会”改为“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鉴于学会是全国性团体的性质和学会发展很快、学术影响面较大等因素,在一些活动中仍沿用“中国棉花学会”的名称。

棉花学会先后举办了12 次全国学术讨论会、5次中青年学术讨论会、7 次国际学术会议、2 次中青年学术沙龙和16 次学术年会。尤其是2002年以来,形成了“三个一”交流模式,即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出版一本论文集,提出一个新主题,年会已成为棉花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交流平台。

四十年峥嵘岁月,四十年春花秋实。在此我们向为我国棉花事业和学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已故理事长奚元龄、臧成耀、孙济中先生表示深切怀念,向为我国棉花科技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离退休科技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向全国棉花科技工作者致以美好的祝愿。

二、加强学术交流,引领学科发展

学会成立后,为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促进棉花科技工作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发挥行业组织力量,学会积极开展学术研讨,搭建交流平台,整合资源,总结经验,推进协作共赢。现简述回顾如下:

1979年5月在上海市召开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与会人员围绕国外植棉现代化趋向、棉花育种技术的进展、 棉花生产机械化等主题进行了交流,分析了当时国内棉花生产形势,提出了推进我国棉花生产现代化和加强棉花科学研究等建议,之后被上级有关部门采纳并实施。

1980年6月在苏州市召开第二次学术讨论会暨全国棉花种植区划和生产基地建设学术讨论会。与会人员就棉花生产区划和生产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讨论。会议通过了《关于我国棉花种植区划及生产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1981年11月在郑州市召开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会议围绕“提高棉花产量关键性技术措施”的主题进行研讨,为我国棉花增产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关键技术措施。

1982年10月在武汉市召开第四次学术讨论会。会议以棉区耕作制度为主题,总结了我国棉区耕作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提出发展麦棉两熟耕作制度,缓和粮棉争地矛盾。

1984年7月在济南市召开第二届代表大会暨第五次学术讨论会。会上提出棉花界面临的新课题,即由提高棉花产量转向改进纤维品质,由原棉国内市场销售转向开拓国外市场,由棉纤维的单一利用转向棉花产品的综合利用。这是决定我国棉花生产发展方向的重大决策转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986年6月在石家庄市召开第六次学术讨论会。会议针对当时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整植棉政策、 建立棉花良种科研生产联合体,改革当时棉花收购体制等建议。

1988年9月在乌鲁木齐市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会议向国务院提出调动棉花增产的积极性、 成立国务院棉业委员会等建议,还形成了“关于稳定发展棉花生产的几点建议”,以及就提高棉花收购价、建设产棉基地县、改革棉花种子经验体制及当时棉花管理体制等提出建议。

1990年6月在安庆市召开第八次学术讨论会。与会人员围绕“建设棉花种子科技体制”的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研讨,提出了建立棉花从育种到繁殖、收购、加工和销售一条龙体制。

1992年7月在太原市召开第四届代表大会和第九次学术讨论会。会议以棉花耕作栽培和植物保护为中心议题进行交流。

1994年9月在成都市召开第十次学术讨论会。会议围绕国务院提出到2000年增产1 000 万担(编者注:1 担=50 kg)皮棉的总目标,以及抗虫棉、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模拟等高新技术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讨论。

1997年9月在长沙市召开第五届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会议特邀棉花基础研究方面专家作大会报告,旨在推动我国棉花的基础研究。

2001年9月在大连市召开第六届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会上,修改了学会章程,新章程要求吸收会员多元化和延长棉花产业链,学会会员和学会工作的范围由棉花界拓宽到棉业界。会议决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全国棉花学术讨论会和中青年棉花学术讨论会一同并入年会。

2002年8月在库尔勒市召开2002年年会暨第二次中越棉花讨论会。会议除大会报告外,还进行了成果信息发布和产品展示。

2004年8月在宜昌市召开2004年年会。会议围绕棉花市场需要与棉业结构调整进行大会交流,并修改了学会章程,将学会换届由原来的4年改为5年。

2005年8月在安阳市召开 2005年年会。会议以“杂交棉与中国棉花生产稳定”为主题,邀请美国、印度专家就美国优质棉育种进展和印度杂交棉生产情况作大会报告。

2006年8月在保定市召开第七届代表大会暨2006年年会。会议就“棉花创新与棉花产业安全”进行了大会交流,并审定通过了《中国棉花科技未来发展十年(2006—2015)规划》。

棉花学会自2007年至今,历经2 次换届,举办了12 次学术年会,年会活动既是一场学术盛宴,也是业界同仁交流的大舞台。每年的8月,炎炎夏日,棉花科技工作者欢聚一堂,共迎棉花界的盛会。每年年会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交流知识、传递信息,而且增进棉花科技工作者沟通和交往。12年来,年会围绕会议主题,共邀请知名院士、专家30 余人次作大会特邀报告,其中,非涉棉专家16 人次,拓宽了棉花科技工作者的视野,对启迪思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共有160 余人次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学术交流气氛浓烈,起到了沟通信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积极作用。12年来,论文汇编共收录了论文(或摘要)1 424 篇,研究内容来自棉花科研的各个领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棉花政策和科技发展新动向,总结了我国棉花在生物技术、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等领域取得的新成果、新方法和新技术,并针对棉花市场和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三、发挥学会组织优势,搭建青年人才成长平台

棉花学会十分关心和关注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与成才,2009年以后,在年会召开期间每2年举办一次青年学术交流,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累计召开5 次全国中青年学术研讨会。

1989年11月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第一届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会议共收到论文166 篇,评选优秀论文19 篇,其中,张献龙、喻树迅、郭小平分别获一等奖。

1993年10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召开第二届全国中青年棉花学术讨论会。大会征集到论文99 篇,评选出20 篇优秀论文,其中,张金发、刘继华分别获一等奖。

1998年10月在河北农业大学召开第三次全国中青年棉花学术讨论会。会议共收到论文97 篇,马峙英、李付广、祝水金、杨伟华、马淑萍、翟学军、周治国等撰写的10 篇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

2009年以后,每2年举办一次青年学术研讨,会议评选出优秀论文,并给予表彰和奖励,累计有74名青年学者作大会交流,选题广泛,内容涉及棉花科研的各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意义。

1999年和2000年还先后召开了2 次中青年学术沙龙,分别以“面向21 世纪的中国棉花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和“中国加入WTO 对中国棉业的影响”为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30年前召开第一届全国棉花中青年学术会议时,正值我国科技队伍青黄不接,人才年龄断层,迫切需要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棉花学会积极发挥组织优势,团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中青年学术研讨,为青年人才展示才能提供平台。当时的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现已成为棉花科研、教学等领域的领军人才。

四、拓宽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学会影响力

改革开放为我国棉花科技事业走向世界拉开了序幕,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已成为学会工作的重要内容。1991年,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际棉花学术讨论会,这是在我国第一次召开的国际棉花学术会议,随后,举办了 7 次国际学术会议,其中,以2008年在安阳召开的国际棉花基因组大会规模最大、外宾人数最多,来自12 个国家的260 余名棉花科学家、会议代表出席了会议。国际会议的召开,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棉花科技工作者与国外同行的沟通与交流,对推动我国与世界棉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发挥期刊的导向作用,不断提升影响力

中国棉花学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共同创办学术期刊《棉花学报》。此外,中国棉花学会挂靠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还主办技术期刊《中国棉花》(1958年创刊)。目前每年按计划出版《中国棉花》12 期、《棉花学报》6 期,负责编印中国棉花学会年会论文集。在1984年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棉花学术讨论会上,决定《中国棉花》由中国棉花学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共同主办,并筹备《棉花学报》(1989年创刊)。

《中国棉花》 注重解决棉花生产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是我国唯一的全国性棉花技术类期刊,覆盖了全国所有主产棉区,深受广大作者、读者欢迎。《中国棉花》近年来更加关注国家相关政策、棉花市场形势、贴近基层棉花生产,及时报道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见。

《棉花学报》自1989年正式发行以来,已相继由半年刊改为季刊、双月刊,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棉花学术类期刊,被列入农学农作物类中文核心期刊。《棉花学报》主要报道国内外棉花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新进展,鼓励学术创新,紧跟科学研究的前沿,注重选用棉花科技领域具有新意的高水平论文。近年来,《棉花学报》影响因子不断提升,学科排名稳居前列。

两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棉花科研和产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还与中国农学会联合创办英文刊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棉花研究 (英文)》),已于 2018年6月成功创刊,以OA 方式出版。截至 2019年7月底,已在线发表论文27 篇,包括海外论文9 篇。

六、加强组织建设,提升学会发展能力

棉花学会坚持依法办会、民主办会,不断完善议事决策机制。迄今为止,棉花学会已召开了九次代表大会。本届理事会有理事151 人,常务理事47人,正副理事长12 人,正副秘书长9 人,打造了一个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

近年来,学会每年召开一次理事长秘书长联席会议,共商学会工作,研讨年会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不定期地召开常务理事会,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棉花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问题,集思广益,共同商讨,为上级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和建议。

为加强学会工作,2009年在石河子召开的理事长秘书长联席会议,决定设立“棉花基础研究”等7 个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负责每年年会主题报告人的遴选和邀约,提高办会质量,提升学术交流水平。

近年来,学会积极加强与地方学会和相关单位的合作,共同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活动,年会分别由中国农业大学、 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安徽省棉花研究所、山西省棉花研究所、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承办或协办,齐心协力把学会办成我们共同的 “棉花之家”。在此,我谨代表本届理事会对承办、协办年会的所有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七、棉花科技发展成就辉煌

棉花学会成长的40年,也是见证改革开放的4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棉花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回顾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棉花生产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体现着棉花科技进步的巨大贡献,也凝聚着广大棉花科技工作者的辛劳和智慧。

棉花品种选育从短缺到平衡再到极大丰富。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种植棉花品种以引进美国岱字棉、斯字棉和苏联品种为主,全国棉花品种相对缺乏。80-90年代,我国棉花品种从短缺到基本平衡,经历了3~4 次的更新换代,培育出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鲁棉1 号、 中棉所12 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中棉所16、中棉所19 等大品种。特别是,鲁棉1 号彻底结束了美国岱字棉品种在我国黄河流域棉区长达20 多年的主导地位,结束了我国使用布票的历史,是我国棉花育种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中棉所12 是适应性最广、 种植时间最长、累计种植面积最大的棉花品种。1992年、1993年黄河流域棉铃虫大暴发,全国棉花科技工作者上中下游联合攻关,自主研发抗虫棉品种,使国产抗虫棉品种市场占有率从1997年的5%提高到2008年的95%以上,成功夺回了曾被美国占领的棉花阵地。2010年国产抗虫棉品种全面替代美育品种。2000年以后随着 《种子法》 颁布和种子市场化改革,我国棉花种植和商品经营品种实现了从供给平衡到极大丰富,从重数量到重质量。

栽培技术措施全面进步。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化学调控、膜下滴灌、无膜棉、棉田机械化等是我国棉花栽培方面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关键技术的提高,使棉花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显著增强,棉花产量大幅度提高,品质显著改善,棉田两熟和多熟种植成为我国棉花精耕细作的典型代表。

棉花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近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棉花基因组测序及功能基因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包括8 篇NG 和2 篇NB 的文章,系统报道了二倍体A 基因组和D 基因组的测序、四倍体陆地棉AD基因组测序和高质量的异源四倍体陆地棉和海岛棉基因组的组装,同时基于高质量的组装测序序列,又进行了各生态型的重测序,研究了各种性状控制的基因位点。这些成果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在棉花基因组及功能基因组研究领域,处于世界前沿。

八、未来工作的建议

一是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加强科技创新、产业服务与决策咨询。要进一步发挥学会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立足国家产业需求和棉花科技前沿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棉花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的研究,为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

二是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棉花科技创新发展。学术交流是繁荣科学技术、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学会凝聚科技工作者的主要方式。我们要继续开好学术年会,全力创新学术交流方式,优化会议结构,提高学术交流的实时性和高效性。

三是继续办好 《棉花学报》、《中国棉花》和《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打造精品期刊。要坚持办刊宗旨,严把文章关,丰富内容,确保两刊质量。当前我国棉花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棉花学报》和《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要面向国际国内积极组稿,以此推动棉花科研的蓬勃发展。

四是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要切实发挥学会理事会的作用,完善会员的发展和服务,增强学会对会员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强人文关怀,树立为会员服务的理念。

朋友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棉花事业的发展必定迈向一个新台阶! 40年历经风雨,有艰难有困苦,未来的道路仍需要我们同舟共济,携手同行,共同促进棉花事业的蓬勃发展,为绿色发展、乡村振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棉花学术学会
棉花是花吗?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棉花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会分享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学会分享
心中的“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