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我眼中乡镇卫生院的浮沉变迁
2019-01-04文丨邓卫
文丨邓卫
医疗水平决定生存状态
1990年,从医学院校毕业的我来到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卫生院报到,成为一名医生。当时,许多卫生院生存很艰难,因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石泉县实行“县财乡管”政策,卫生院、学校的工资都由乡镇政府拨款,因为财力有限,我所在的卫生院的工资拨款只能保障院长、防疫专干、妇幼专干3个人。
那几年,由于绝大部分卫生院医疗功能丧失,农村老百姓看病很不方便。为解决这个问题,1994年,政策开始鼓励卫生院有执业资格的医生可以离岗开办诊所,这样一来,有能力的医生都走了,一些勉强能维持运转的卫生院加快了倒闭的步伐。
2003年非典之前,保障农村老百姓基本医疗需求的主力军是:少数尚有医疗功能的卫生院、乡村医生、个体诊所和药店。在那些年间,我所在的池河镇卫生院不但没有衰败,还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医疗服务水平高,卫生院得到了百姓认可和信任。我们新修建了门诊楼、住院楼、手术楼、住宅楼,添置了检查设备,能开展一类、二类手术,内、外、妇、儿、五官、中医、临床辅助检查科室齐全,医疗服务覆盖附近几个乡镇。当时,全体职工每个月都可拿到超过基本工资的绩效,有些业务骨干甚至能拿到超过基本工资5倍以上的绩效,大家积极性很高。在此期间,我被院方选派到县医院和省级三甲医院分别进修学习外科两年,快速成长成为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外科医生,帮助卫生院开展腹部、四肢、关节、妇科及产科等手术。
面对历史性的机遇,幸福之余,我们还要接受更多挑战。除了薪酬机制的建立,未来,医共体集团还应更好地规范完善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集团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还需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让大家真正成为“一家人”。
在几乎没有财政保障的情况下,我们不仅生存下来,还有较大的发展,关键在于内因。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带头人;医务人员劳有所得、劳有所值;而且,医院舍得花钱培养医疗专业人才,诊疗水平逐年稳步提升。同时,老百姓的信任、药品利润空间大等外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机遇与挑战并存
2003年非典疫情后,国家更加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全民防病治病的健康意识得到快速提升,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控制被当成国家大事来抓。次年,陕西省即全面开始保障县镇两级疾控、保健人员的缺编和工资报酬,收回乡镇政府管理卫生院(人事和财政)的权限,由卫生局垂直管理。这样的改变,让部分乡镇卫生院得以恢复部分或全部功能,基层医务人员有了归属感。但卫生院其他工作人员仍然没有或仅有少部分工资保障,许多医疗水平差的乡镇卫生院仍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石泉县试点实施。县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想了各种办法来恢复卫生院,比如保障在编在岗医务人员的部分工资,添置设备和整修破败的工作场所等。当时,池河镇卫生院就“托管”了石泉县最偏远的熨斗卫生院,我被任命为这两家卫生院的副院长,到熨斗去主持工作。在县卫生局、院本部、镇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用3年时间,将房屋破败不堪、院内杂草丛生的熨斗卫生院全面恢复功能,并成为“示范中心卫生院”,年医疗收入突破百万,被市卫生局授予“创佳评佳单位”。
2008年,在四川汶川地震的余震中,我又被县卫生局调至后柳镇中心卫生院任院长。两年间,住院楼拔地而起,一个功能齐全、服务质量和社会评价较好的后柳卫生院恢复了生机。随着新一轮医改政策的推进,2012年前后,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功能得到了恢复,每个村也基本建成了规范化的村卫生室。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全民基本医疗保障3个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此时启动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让乡镇卫生院的命运又迎来了新转折。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全部使用目录内药物,同时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对因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收入,由政府部门给予直接补偿。而在现实境遇下,取消药品加成直接减少了卫生院的有效收入,期待的补偿却没有如期到位,这直接导致了卫生院无药可用,医疗质量和就诊患者直线下降……刚恢复生机的卫生院又遭重创。
医共体改革带来新希望
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农村老百姓应对疾病的能力增强了,加上新农合的报销比例越来越高,农村居民看病就医的需求被急速释放。近年来,县级医疗机构发展步入“快车道”。发展和扩容之下,县级医院必然缺人,招聘招不来,招来了也要长时间培养,所以,县医院开始向卫生院“借人”,加剧了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的减弱和丧失。
这些问题,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关注。经过调研,县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医改委,通过给人、给钱、给设备,切实履行政府办医职能,成立了以县医院和中医院两大医疗集团,按东西两片统辖11家卫生院,帮助卫生院转型成为县级医院的科室。在此基础上,新农合住院基金分给两家,超支不补,把医疗服务的重心逐步向镇村倾斜,有效控制县级医院过度医疗和扩张,并以此为杠杆,促进集团落实分级诊疗,落实责任区内的医疗、公卫、扶贫等社会责任。
这些改革,让乡镇有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也让卫生院看到了发展的希望。改革以来,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对卫生院的全额财政保障,在人才方面放开了编制限定,实行自主招聘。为帮助乡镇快速提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还安排县级医院将优势的人员资源下派到卫生院长期驻点开展传、帮、带,努力让60%的患者在镇、村两级医疗机构诊治,把医保基金穿底风险减至最小。
紧密型医共体改革,也使县政府看清了制约卫生院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才。为推动配合改革,目前,县里正在聘请专业的绩效核算机构,调整制定科学、合理的集团内县、镇、村三级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方案。我特别期盼能够通过这项改革,把薪酬制度放活,让我们在薪酬调配和创新发展上有更多自主权,让镇村医务人员劳有所得,这样一来,人才自然就能安心留下。
面对历史性的机遇,幸福之余,我们还要接受更多挑战。除了薪酬机制的建立,未来,医共体集团还应更好地规范完善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集团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还需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让大家真正成为“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