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状腺未分化癌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2019-01-04韩志江罗军德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瘤体气管食管

黄 聪,韩志江,吴 勇,罗军德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二六医院放射科,云南 开远 661699;2.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浙江 杭州 310000;3.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放射科,广东 东莞 523819)

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ATC)又称间变性癌或肉瘤样癌,其进展迅速,且极易累及邻近结构,是甲状腺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极差的一个病理分类,早期即可发生远处转移。ATC 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环境、遗传和激素等密切相关,近 年来研究[1]认为基 因突变(如Ras、BRAF、PI3K、P53 等突变)可能在ATC 的进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ATC 是全部或部分由未分化细胞构成的上皮分化的高度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占甲状腺癌的1%~3%[2-4]。ATC 在所有甲状腺癌中预后最差,平均生存期为2.5~6.0 个月,6 个月致死率68.4%,12 个月致死率80.7%,占甲状腺癌年死亡率的14.0%~50.0%,即使采取积极的治疗手段,其5 年生存率仍 低 于10%[3,5-7]。笔者就ATC 的临床概况、各种影像学检查的差异及优势进行综述,以明确各种检查方法对ATC 的意义,并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尽早进行正确诊断,达到最优化诊疗,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其生存质量。

1 临床概述

ATC 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发病年龄65~69 岁[8],男性较女性少见,男女比例为1∶(1.33~2.33)[9-10]。临床约80%表现为迅速增大的肿块,其次是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主要是由于ATC 恶性程度高,进展速度快,常累及周围结构引起症状,仅极少数病灶未侵犯周围结构[8,11]。临床表现为以下症状[12]时需注意ATC 的可能:①患者年龄较大;②颈前肿物多年,肿物近期增长迅速且质硬固定;③分化型甲状腺癌多次手术史,颈前肿物复发且增长迅速;④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和(或)颈部疼痛症状且进展速度快。约50%的患者在就诊时有远处转移,25%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疾病后续发展中出现远处转移,80%转移至肺,6%~16%转移至骨,5%~13%转移至脑,肝脏等腹部转移少见[9,13]。依据现行国际抗癌联盟(union international contrele cancer,UICC)和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2002 年第6 次修订的TNM 分期标准,所有患者一经确诊均属Ⅳ期,其中肿瘤局限于腺体内,并可行根治性切除为Ⅳa 期;肿瘤超出腺体,无法行根治性切除为Ⅳb 期;伴远处转移者为Ⅳc 期[4]。2012 年美国甲状腺学会就ATC 的诊断、初始评估、治疗目标、局部病灶和转移病灶的治疗、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随访观察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制定了ATC 的诊治指南[7]。

2 影像学检查

2.1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价格低廉、且无创、无辐射、能实时成像,是甲状腺结节的首选检查和监测方法。ATC 主要超声表现:①体积巨大,患者就诊时瘤体最大径多>5.0 cm,部分呈融合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主要是由于ATC 无包膜,瘤周组织对其生长限制不一[14-15];②实性低回声结节,由于肿瘤细胞较大且成簇分布,分化程度低,透声性较好,在超声图像上不易形成强烈的反射界面,瘤体内未见条索状或网格状高回声,瘤体后方多无强回声,原因为瘤体内癌细胞常以一种或几种成分混杂为主,导致声阻抗相对较大,形成的声波衰减较多,故其后方回声无明显增强[16];③囊变,病理显示为不同程度的坏死及出血,许翔等[15]报道囊变率为14.3%,胡景[16]报道为33.3%,但由于囊变、坏死也表现为低回声,与瘤体内实性低回声不易鉴别;④钙化,可为微钙化或粗钙化,或两者并存,胡景[16]报道57.1%合并钙化,Lee等[17]报道44%合并钙化,病理学研究[18]显示,多数ATC 是由先前存在的良、恶性病变发展而来,这为ATC 瘤体内的钙化奠定了基础;⑤由于恶性程度最高,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周围组织多受累[8];⑥病灶纵横比多<1,此点与乳头状癌的超声表现不同,目前其发生机制尚缺乏可信报道,笔者认为气管-食管间隙和椎前间隙都是恶性肿瘤潜在的生长空间,当瘤体较大突破甲状腺包膜的限制时,会向这些间隙横向延伸,从而纵横比多<1;⑦ATC 血流信号多样,表现为丰富、不丰富及无血流信号,但多以内部血流丰富为主,CDFI 可清晰显示内部血流信号[19-20]。

部分文献[21-22]报道依据超声弹性图像对甲状腺结节的硬度分级,对判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有一定临床意义,但超声弹性成像反映的是被测物体的硬度,部分良性病变纤维化及出现钙化等情况时,其所在结节的硬度也会增加,弹性分级相应增高,而如果恶性结节出现液化、囊变,其弹性分级则会相应降低,故良、恶性结节弹性像的重叠区域较大,因此,这方面的应用价值有待大样本进一步证实。

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组织学活检术(ultrasonography-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US-FNAB)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甲状腺病变,其敏感度为71%~93%,特异度为96%,诊断正确率为78.7%~90%[3,23]。对可疑的ATC 行US-FNAB,可获取足够的组织样本量,对早期正确诊断并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临床价值。Suh 等[3]应用US-FNAB 对50%的患者作出正确诊断,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虽然超声检查价廉、方便、快捷,但对操作者的依赖性较强,对中央组、上纵隔组和咽后间隙组淋巴结转移的评估受限,此外,由于超声受探头宽度和检测深度的限制,对ATC 这种较大瘤体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评估有一定限制,对孤立性粗钙化和厚壁环形钙化的判断也存在一定困难,故一旦怀疑ATC,应常规建议行CT 或MRI 等进行综合评估。

2.2 CT 检查 CT 虽在甲状腺弥漫性病变或微小病变的显示上远不及超声,但不受瘤体大小的限制,且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能对中央组淋巴结、上纵隔组淋巴结和咽后间隙组淋巴结进行观察,同时对判断ATC 病灶的密度、钙化情况、强化程度及周围结构的受累情况均有较大优势;另外,CT 的多种后处理技术,可多方位、多方式观察病灶及周围情况,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ATC 的主要CT 表现:①浸润性生长的瘤体,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边缘不光整、边界不清的低密度肿块[8,24]。②坏死、囊变多见,有学者[17]认为这是ATC 最重要的影像学征象,文献[17]报道约75%的ATC 合并坏死、囊变,其机制为瘤体生长速度过快、供血不足所致。③钙化常见,文献[17,23-26]报道钙化占44.4%~66.7%,以粗大钙化为主,目前关于粗大钙化是否来源于ATC 或原发病变尚缺乏可信报道,结合其病理及2.5~6 个月的中位生存期,笔者认为ATC几乎不可能出现粗大钙化,这些钙化可能源于原发病变,因此上述钙化对ATC 的诊断并无特异性。④向气管食管沟延伸,累及气管、食管、血管等,当气管、食管和血管管壁被瘤体包绕范围>1/2,或管腔内出现充盈缺损时诊断为相应结构受侵犯,这些征象均反映ATC 高度侵袭性的特征。⑤强化幅度是否可用于ATC 的判断,不同学者报道有很大差异,如Lee 等[17]研究显示肿瘤增强扫描CT 衰减值<100 HU 或增强扫描肿块与邻近胸锁乳突肌的CT 值比值<1.3,对诊断ATC 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史震山等[24]的研究显示ATC 的强化幅度均>40 HU;而李琳等[25]的报道则显示大部分ATC 强化幅度<30 HU;笔者认为以上研究结果的差异,除与增强扫描延迟扫描时间不同(Lee 等45 s,史震山等35~40 s,李琳等30 s)有关外,还与瘤体强化不均匀、不同学者所采用的测量点不同有关。但相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强化程度来说,其强化程度相对低,Lee 等[17]在ATC 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及良性病变的对比研究中,以增强扫描病灶CT 值<100 HU 判断ATC 的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96.9%。其相对较低的强化可能与其弥漫浸润生长及镜下出血和(或)坏死有关,或者是由于其分化程度差,缺乏摄碘能力,且破坏了正常甲状腺滤泡的摄碘能力。

ATC 常累及甲状腺被膜,极易侵犯邻近的组织结构,文献[17,25,27]报道26%~55%患者可直接侵犯周围结构,主要累及食管、气管及喉;Ahmed 等[28]研究显示62%的患者累及食管、57%累及气管和29%累及喉,42%的患者颈动脉闭塞,43%的患者累及颈内静脉;而李琳等[25]研究发现气管6 例(50.0%),食管4例(33.3%),带状肌7 例(58.3%),喉2 例(16.7%),血管6 例(50.0%),5 例(41.7%)出现颈内静脉瘤栓。此外,40.0%~87.5%的患者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瘤,转移淋巴结部位多位于颈动脉鞘周围、气管食管沟、颈后三角区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瘤CT 主要表现为边缘多毛糙,可相互融合,与周围粘连,强化程度不明显,其表现形式有3 种:较均匀轻度强化、轻度强化伴内部小片状低密度区、轻度环形强化伴内部无强化低密度区,其内多合并囊变、坏死[25]。

由于软组织分辨率较低,部分CT 检查结果不理想者,可行MRI 检查。

2.3 MRI 检查 与CT 比较,MRI 检查具有软组织分辨力高、可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的优势,并可通过动态增强扫描和DWI 等功能成像更好地显示周围结构侵犯情况;另外,对瘤体内囊变和出血、淋巴结转移等情况也能清晰显示,对于指导FNAB 或粗针穿刺组织学检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因ATC 少见,目前关于MRI 方面的报道很少,Ahmed 等[28]报道ATC的MRI 表现为T1WI 及T2WI 呈混杂信号,信号混杂与囊变坏死有关,瘤体实性部分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需要注意的是,MRI 对钙化不敏感,尤其是微钙化或较小的粗钙化。

此外,虽未见ATC 的DWI 及PWI 的相关文章报道,但DWI 对ATC 的定性及周围结构累及情况,以及PWI 对分析ATC 的范围及血供情况均有一定意义。

2.4 PET-CT PET-CT 在ATC 方面的研究较少,但其临床意义不可忽略:①PET-CT 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其特异度和敏感度依赖于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因良恶性结节的SUVmax 存在重叠,这使得其准确性受到质疑[29];②研究[30-31]显示PET-CT 对头颈部肿瘤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准确较高,能很好判断ATC 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③由于ATC 侵袭性较强,且早期即可出现远处转移,因此,PET-CT对判断远处转移、首次分期、治疗后的随访复查(包括术后再分期、监测复发)及评估患者治疗反应等意义重大,其准确性明显优于CT 和MRI[32]。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FDG-PET)对评估残余病灶及检测复发较敏感,且能够识别结外受累情况,甚至可识别可疑肿瘤转化的区域,进而重复穿刺活检,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FDG-PET 通常表现为肿瘤及淋巴结代谢明显增高[32-33],但FDG-PET 缺乏特征性表现且费用高,临床应用较少。

综上所述,ATC 虽较罕见,但其恶性程度高且预后极差,早期即可远处转移,正确、有序的诊断可减少患者的负担及痛苦。影像学检查不仅有助于ATC的诊断,对其术前术后分期及随访复查均有很大帮助,为临床医师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超声检查由于方便、快捷,仍是ATC 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而CT 和MRI 的主要作用是评估关键的周围结构及颈部、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对判预后和(或)手术计划也有重要重用;FDG-PET 对评估残余病灶和监测复发较敏感。影像学检查各有适应证,掌握其各自优势及不足,结合临床表现,可尽早正确诊断,达到最优化诊疗,从而减轻患者负担,并提高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瘤体气管食管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类型气管套管的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态眼底影像和疾病特征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气管狭窄病人导管插管二例
1型神经纤维瘤病切除术中出血量相关因素分析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