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继续教育矛盾新变化及供给侧改革路径

2019-01-04

关键词:学习者办学个性化

(浙江工业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4)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高校继续教育领域的反映

随着社会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也越来越得到关注,但是教育供给仍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人们期待能够接受灵活、优质、个性化、终生的教育,而目前的教育服务主要方式,更多的是基于学校的、标准化的、班级的、供给驱动的服务方式[1]。在我国终身学习体系中,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平衡,其中继续教育仍是较大的短板,教育的内容和模式亟待完善、教学质量亟待改进、参与率亟待提高。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正在从过去的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兼具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特质,满足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需求,增加教育机会和数量,任务同样艰巨。

从高校继续教育实践来看,当前的发展重心已经从追求规模效益向加强规范管理、内涵建设转变,并且向品牌化、特色化目标迈进。今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家将强化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管理,对继续教育办学提出诸多新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补偿式继续教育即将完成历史使命,传统的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模式亟需变革;非学历继续教育需建立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度对接机制,在项目设置、培养方案、师资聘用、教学模式等方面真正满足市场需求。可以说,当前高校继续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学历文凭学习需求和学习机会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转化为社会和学习者对终身学习的多元化高质量要求和继续教育供给陈旧缺乏创新之间的矛盾。供需矛盾的特质性和复杂性,对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如何适应需求、提升质量、充分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高校继续教育主要供需矛盾变化

(一)宏观层面:学历补偿型的教育目标不够切合国家和社会对人才战略和终身学习的需求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传统的学历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复制型、模仿型的补偿教育,已被高等教育体系所“边缘化”[2]。相对于教育需求和培养目标的快速变化,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办学体制机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则拘于传统、缺乏创新,过多依附于普通高等教育,在考虑继续教育特色时,往往简单理解为降低出入门槛和质量标准,偏离了教育发展初衷和需求实际。国家对继续教育有明确的要求和期待,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并指出要“强化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各领域、各行业相关人才保障措施纷纷出台,高校继续教育必须以国家需求为导向,革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以适应国家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和社会大众对终身学习的需要。

(二)中观层面: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办学理念不再符合高校新时期发展思路

继续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大家对继续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认识不足,一些高校忽视继续教育的科学定位和战略规划,办学的利益导向对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一方面,随着科研规模层次的提升和学校经济收入来源不断丰富和多样化,继续教育产值占比已越来越小,从学校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来看,继续教育经济效益日渐式微;另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在完成其学历补偿的传统使命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当前在国家创新驱动、高教强国战略指引下,有实力的高校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过程中,其阶段性目标和重要任务必然是全力打造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包括一流的育人质量、师资队伍、科研水平和平台环境,也包括一流的社会服务。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服务的方向和内涵也需要不断提升和创新。将继续教育与学科建设、科技服务有机结合,是高水平高校服务社会的新趋势和有效途径。

(三)微观层面: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

与其他教育类型单纯的升学或就业目标以及总体划一的人才培养过程不同,继续教育必须在多元化学习目标下寻求个性化的学习成效,这也使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实施面临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当前学历、学科导向的学历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学院派的非学历培训内容和实施模式不够贴近成人学习的实用性、功利性需求。继续教育由于其大众化、开放性的特点,一般不设置选拔性的入学考试或考试难度较低,所以学习者在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背景、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个性差异较为明显,教学组织者应根据学习者的年龄、职业和个人学习动机、偏好、能力等的不同进行精细化的分层教学,现代教育从规模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正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新发展及对个性化学习的彰显,但由于教学资源和效益等现实因素,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继续教育的个性化学习则困难重重。

三、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

(一)顺应国家需求指向,增强高校继续教育使命担当

1.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明确高校继续教育战略定位。大学继续教育依托大学自身优势,承担着四种主要职能:在全社会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和构建终身教育平台,有效组织大学教育资源服务社会,整合大学及各种社会教育资源,探索大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3]。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在继续教育体系中找准方向,从战略、目标、服务对象和服务区域等角度,对继续教育工作进行合理定位和科学规划。在当前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继续教育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继续教育应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局面,发挥学校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优势,促进教育培训服务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不断增强继续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高水平大学和地方高校应坚持分类发展、各司其责的原则,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实践,建设能深度对接经济社会需求的、富有活力和特色的继续教育阵地。

2.以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为培养目标,提升继续教育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为社会持续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继续教育的历史使命,而科教兴国战略和相关教育政策为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的人才培养任务,都应当作为新时代继续教育的新使命新任务,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等。这意味着高校继续教育要丰富教育内涵,扩展教育类别。人才培养重心包括:做强做优领导干部、公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积极开发和承担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教育项目、培养培训高水平技能应用型人才等。高校应立足人才培养的条件和优势,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为中心,以创新转型为途径,集聚能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领域重大问题的人力资源、物化资源、信息资源、教学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贡献度和影响力。

(二)顺应教育发展形势,为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同向发力

1.以调整结构、服务转型提高继续教育站位。对于高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而言,着力提升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是前进的方向,无论是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都必须更好地回应和满足社会需求,才有持续生命力。进入新时代,继续教育要提高站位与时俱进,要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目标调整办学结构,办学方向以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转型;教育层次从本专科结合及普通培训向本科以上学历及中高端培训转型;教学模式从传统面授向现代化网络教学转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高校继续教育服务方向应进一步聚焦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大产业及重要企业转型,重在围绕振兴实体经济、区域发展目标和产业发展方向,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及人才优势,为企业转型升级和重点领域相关新兴产业的培育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2.以学科引领、平台建设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大多数高校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凝心聚力抓学科建设,对学科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继续教育作为学校总体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要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服务,也可借力学科建设优势加快发展。高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鲜明的学科特色,而实力强劲的优势学科往往是学校综合化发展进程中的重点方向,有完整的教育体系支撑,与区域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契合度高,可选择这些优势学科率先为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开拓继续教育领域。当务之急是构建以学科建设带动继续教育的新体制,促进继续教育与院系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激发专业学院办学积极性,激发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活力,推进办学体制的综合改革,完善学校继续教育发展体系。

3.以科技创新、产学结合提升继续教育质量。高校通过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入国际化合作等举措,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这为继续教育的质量保障与提升提供了富于创新活力的学科平台和师资力量。继续教育可依托产学研联盟,不断拓展相应领域,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继续教育优势和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将前沿理论与产业应用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实训平台、教材改编等方面深化继续教育的内涵建设,提高各类继续教育办班的教学质量,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技术创新能力。比如通过组织举办高层次专业研修班,以及探索更多途径,为高端骨干专技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继续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有效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科技发展又反哺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培养培训质量与水平,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发挥出继续教育的“溢出效应”。

4.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打造继续教育品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数量众多的企业有大量科研合作、技术培训的需求,这既是高校继续教育的服务对象,又为继续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教学基地支持。特别是地方高校有着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办学传统,在办学过程中一般较重视践行产学研合作,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等方面有深入的发展。学校可将继续教育作为沟通大学与地方、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课程设置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综合运用集中培训、技术指导、咨询服务、送教上门、特殊培养等多种培训形式,为学习者提供量身合体的继续教育服务,打造继续教育的品牌声誉。

(三)顺应学习者需求,提供高品质个性化教育服务

1.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随着现代教育的科学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办学理念,由此而形成开放性、共享性、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也已成为教育改革趋势。高校继续教育实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提升教育品质,解决供需矛盾,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根本所在。一是高校继续教育应逐渐脱离与普通高等教育趋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成人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体现继续教育特色;二是成人学习者与普通全日制学生相比,其学习需求和目标更为多元化,购买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意识也更强,因此继续教育本身应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独特性,强化教育的针对性和特色化,使每个学习者得到真实有效的发展。

2.实施符合成人学习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核心要素是让学习者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围绕学习者需求优化配置教学资源。继续教育生源情况复杂,基础、层次、修学领域等个体差异较大,只有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由选课、选教师,自行安排学习进度,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按部就班地安排教学和授课,而是针对性地配置教学资源和设计教学方式,并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促进学习者自我实现其潜能。由于教育资源限制等原因,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分制实质上是学年学分制,而在继续教育领域国家教育发展政策已明确将学分银行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学分银行旨在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各种学习类型之间的学分互认和转换。高校继续教育可在现有办学类型范围内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开展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鼓励学习者通过校外课程、工作场所学习、非学历培训等个性化学习方式获得学分,使完全学分制在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中得到真正的实现。

3.提供适合个性化学习的教育信息技术保障。“互联网+”背景下的在线学习给继续教育带来极大便利,使个性化人才培养成为可能。在“社会效益为本”的办学宗旨和“学习者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下,高校应更加重视继续教育教学建设投入,打造智能化学习平台,让学习者能通过智能平台按需学习,形成以个性化学习为特征的新型智能学习模式。成人学习者不需要遵从传统的规模化集体学习模式,只需在网络学习平台注册即可自主选择学习资源,为自己量身定做学习计划,并通过信息化管理了解自己的学习差异,评价学习效果,调整学习进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另外,继续教育特征决定了师生之间关系的局限性,而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提供学习资源的同时,也通过人机交互、人人互动等形式加强了师生交流,便于学习者接受答疑解惑,使继续教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得到科学管理和服务保障。

猜你喜欢

学习者办学个性化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一种融合PageRank和PersonalRank的多层个性化推荐算法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