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食品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2019-01-04
1 开展情况
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食品文化是以各民族民间艺人为授课人,在各地传授手工艺品、糕点制作等技艺,目的是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糕点,使少数民族传统的手工艺品、食品得以传承,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食品文化建设又是特色村寨文化建设的支撑,在增加群众收入、巩固民族团结关系方面有着显著成效,以伊宁县阿热吾斯塘镇为例:
阿热吾斯塘镇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是分别在两个村设立两个培训点,奥依曼巴依托海培训点和布拉克贝希村培训点,培训人数为每村100人,共200人,培训内容为:1、维吾尔族刺绣培训(教会村民传统民族小花帽刺绣、手工刺绣毯、抱枕等);2、手工编织及串珠工艺品(教会村民手工编织串珠抽纸盒、香皂盒、杯垫、装饰用绣球、丝网花等);3、皮具制作工艺(教会村民加工缝制皮帽、皮带、皮包、皮靴、拖鞋等),目前建设已全部完工,建设申报项目金额共100万元,实际使用金额为89.322万元;
2 取得的成效
2.1 培训200人,培训合格人员并发放合格证书184人。为奥依曼巴依托海村、布拉克贝希村培训可操作手艺工人一批,使村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
2.2 培训后,培训学员自发成立以合作社加工经济实体2组。两个合作社分别位于两个村内,引导农户发展经济合作社,增加村民灵活就业机会,形成试点项目目标。
2.3 为阿热吾斯塘镇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提供可操作性实体参考。再好的计划必须实践才能产生效益,收到回报,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品文化保护与发展项目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城乡人精神环境、巩固“点线面”攻坚成果、加快推进奥依曼巴依托海村和布拉克贝希村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可操作性实体参考。
学员制作出的维吾尔族小花帽
3 存在的问题
3.1 群众对培训后进行实地创业的意识不足
被培训学员大多是家庭妇女,在家中操持家务、照顾老幼,真正调动起来就业率并不高,但如果在本村能以合作社形式成立加工厂,可以解决部分此类问题。
3.2 后续支持力度及销售渠道问题
成立合作社后,经过协调,两个村都能解决的是短期内(3个月内)提供免费生产场地问题,但销路相对十分有限,如果后期能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多参加商业展销会或博览会招商引资,或各地开展大大小小的商务交流会,亦或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推广,产生订单式生产(目前,销售方式主要是在旅游区和旅游景点、火车站等处设立展销厅,进行小订单式销售),将会激活村队小商品经济的生命力、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食品可持续性发展。
4 下一步的工作建议
4.1 引进的培训项目学校或企业必须要有资质
授课教师必须要有相应的高级技师证(如是草根艺人,此项可放宽条件),在操作过程中,培训师的操作技巧直接影响授课质量,同时可在伊宁县内对已实施过传统手工艺品、食品培训的企业建立单位绩效评价信用等级,这样可以把评价优秀的企业作为实施该项目优先考虑的企业。
4.2 引进的培训项目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推广性
比如:制作真皮皮带、刺绣花帽、哈萨克羽毛帽在一些村民(特别是维吾尔族村民、哈萨克族)中认可程度较高,稍加推广,村民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而编制串珠车饰或串珠窗帘等则普遍所有村民都认可,且生活使用程度较高。
4.3 培训管理必须严格。
4.3.1 对培训企业方
一定要在培训期间要有课程内容表,授课严格按照内容培训,保证授课质量、内容的丰富性、制作方法基本功要扎实、时间安排要合理,尽量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学员学到的知识完全、精致。
4.3.2 对学员方
则要明确制度,比如:前期两村学员将此培训混同普通培训,上课迟到、随意走动、早退等现象出现时,一定要对学员进行严格处理,此次培训早期,此现象出现时,作为组织方,我们同意开除两名学员,宁可空下名额,也绝不姑息懒散拖拉习惯,从而使培训班级班风立即形成,并重视学习效果,对培训后,不合格人员不发放合格证,同时也不享受培训补助,并在前期入学前告知。
4.3.3 原材料、设备入库及资金管控工作。
4.3.3.1 在村队中抽调专门人员,记录每次入库原材料及设备,并于每天课前、课后进行清点并登记入库,培训完成后清点成品与原材料的数量。
4.3.3.2 资金安排专人管理,设置专项账户,专门核算,实行项目进度报账制。
4.3.4 普及相关法律
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食品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护,例如:知识产权、商标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著作权等,这是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食品的传承、创作、发展、保护、传播所必需达到的法制环境,熟悉这些法律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食品更有效的得到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