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请允许我倦怠
2019-01-04
主权独立的人,与自身是相似的。
——《精疲力竭的我们》法国社会学家 埃伦伯格(Alain Ehrenberg)
“现在的年轻人真是越来越懒了!”此般论调你我一定不会陌生,可谓由来已久,几成共识。
国际劳工组织发布了《2017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Youth 2017)。报告指出,全球青年失业率稳定在13%左右,在2017年全球失业人口中,年轻人占35%以上,其中固然有经济结构等宏观层面的原因,但年轻人本身对劳动的主观态度转变,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在网络上,诸如《为什么现在许多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加班》《年轻人,你凭什么不加班?》等等文章屡见不鲜,社会似乎已经为当代年轻人贴上了“懒惰、不及上一代勤奋努力”的标签。更有甚者,从婚姻角度出发,面对一再上升的平均结婚年龄,提出“懒婚”概念,认为年轻人的懒已经蔓延至生儿育女的层面,并报以深深的忧虑。
吊诡的是,年轻人似乎并不反感人们对于懒惰的种种诘难,尤有进之,他们乐于接受这类标签。经常使用“瘫痪”“懒惰”“废物”“宅”“肥宅”“欢乐肥宅”等并不雅观更算不上积极的词语来相互指认甚至自我标榜,已成为年轻群体的“新风尚”。
压力与动力:希望与绝望
中国人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正是在吃苦耐劳的良好品格的指导之下,我们才得以拥有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伟大的工程,引得全球瞩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飞速发展与巨大进步,与中国人的吃苦耐劳、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毕竟,高楼大厦是一砖一瓦盖起来的,铁路港口是一土石方一土石方修建起来的。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把中国工人作为一个群体评为年度人物。万丈高楼平地起,是无数普通的中国工人创造了巨量的物质财富,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工人无愧于这个称号。
直至今日,中国人的勤劳仍然是可以傲视群雄的。2018年下半年,一份由美国劳工部统计发布的报告指出,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劳动总量高居世界第一,劳动参与率高达76%,同样位居世界第一。要知道,在这24%未参与劳动的人口之中,还包括了老人、孩子和学生。
回到年轻人越来越懒的这个论调上。我国人民之所以特别吃苦耐劳,首先是教化的原因,吃苦耐劳被当作优秀品质看待,违背它不算大逆不道,至少也够得上不思进取;其次,回归到普通人的个体而言,吃苦耐劳究其根本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是一个简单的正向激励的过程,亦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们习惯于自加压力,压力转化为吃苦耐劳、劳动付出的动力。
必须注意的是,压力与动力并非简单的正相关,当压力所指向的目标真实且有实现可能时,其很容易也顺理成章地可以转化为动力;但当压力过载时,人往往会陷于绝望,懒惰与倦怠会成为麻痹自我的良方。
现居于杭州的Trevor是一位健身教练,他选择了一种较为轻松甚至有些懒惰的生活方式:工作半年,休息半年。
“这样的状态已经有两年了吧,每次我都是工作半年,存下一小笔钱就休息半年,休息的时候就看看电影玩玩游戏。一个月开销一般不会超过1800块钱,休息半年基本上花光工作半年的积蓄,然后再找健身房工作半年。”Trevor今年28岁,未婚,与母亲租住在杭州一套老小区的两室一厅中。“我父亲在我小时候就因为生意上的事情被抓起来了,还背了债,家庭就此破碎了。我母亲把我带大,家里条件你也想得到,就是很困难。像我这个年纪,大家都买车买房,结婚生子,说实话这方面我也想过啊,但是你觉得我考虑这些现实么?我在健身房上班,一个月好的时候能赚七八千,一般也就五六千元,要靠自己买房成家立业么?母亲就是普通工人,现在还在打工,其实我心里很难受的,但也没有办法。我更不可能指望她省吃俭用和我一起存钱,为我的婚事操心。”Trevor告诉记者。
Trevor的生活状态并不是没有受到过亲戚朋友的议论。“经常有人和我说,你不能这么懒啊,要坚持赚钱。但我觉得工作嘛,首先就是为了养活自己,但说到底生活是要自己过的。我承认我是比较懒的人,而且比较喜欢宅在家里,至于结婚生子那些宏伟目标,既然对金钱的要求那么高,我放弃还不行吗?我如果全年都在工作,其实也多赚不了几个钱啊,现在的女孩子结婚哪个不要求有套房子,按照这个房价来看,也不见得我全年工作就能买得起吧。说白了我就是想掌握自己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挺开心的,于我于他人都没有附加的压力,至于那些遥不可及的目标,我放弃还不行吗?”
对于什么年龄该干什么事的正常生活节奏感到绝望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网络上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年轻人随处可见。一位百度贴吧网友留言道:“每天干着机械的活,拿着5000不到的工资,没有老可以啃的我,不知道未来在何方,希望在何处。”
也许在不久的未来,正向激励不再发挥稳定效用,压力不再转化为希望,而是更多带来绝望,年轻人将只会也只能选择懒惰。恰如一位网友的留言:“因为我们烦恼太多,一懒解千愁。”
功绩与倦怠:过度肯定之悲
如果说生理上的懒尚属其表,那么心理上的懒实乃其里,且可能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心中。
“我渴望无所事事,啥都不用去想的生活,真的非常渴望。”
丁子可以算当今时代成功人士的代表,985高校毕业,从事IT工作多年,33岁月薪超过两万,但他同样觉得自己懒惰无比。他表示:“每天除了上班,我给自己规定了要读的书、要学习的行业新知识新动向,每两天还要去健身房锻炼,经典的电影也需要抽时间看,反正觉得要做的事情很多。但说实话,做这些事不能给我带来快乐,反倒是觉得压力很大。夜深人静的时候想想,自己是多么渴望有朝一日可以甩开这些枷锁,轻轻松松过好眼前的日子。我现在的状态就是逼自己干这干那,但其实都是能偷懒就偷懒。就去健身房锻炼这件事,我当然知道对身体有好处,但其实就像完成任务一样,有时找找借口就锻炼20分钟。工作上也是,反正就是完成任务嘛,刚工作时那种把一个项目做到极致的想法也没有了。”
与Trevor相比,丁子可以算一个成功者,用光鲜亮丽来形容也不为过,但两者都被定义为“懒惰”,前者由社会定义,后者则来自于自我定义。对比之下,似乎来自于自我定义的成功者的“懒惰”更为糟糕,引发心理的不适,带来无穷的困扰。
丁子自我定义的懒惰,归根结底来自于“过度肯定性”。韩国籍社会学家韩炳哲在其著作《倦怠社会》中指出:从历史进程来看,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规训社会、功绩社会、倦怠社会三个不同阶段。简单来讲,规训社会是一种否定性的社会,是由禁令的“否定性”所规范。主导否定的情态动词是“不可以”“不允许”,映射到社会上的个体,由于身份、地位、工作等区别,人们可以轻易地划分出自己应该参与的部分与不应该关心的部分,形成一种排他性的生活状态。在如此状态之下,人们可以合理分派有限时间,专注于自己必须关心的事物,社会的人与人之间,有明确的“他者性”概念。
当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类社会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功绩社会阶段。功绩社会摆脱越来越多的“否定性”,并持续解除管控,渐渐将“否定性”扬弃,“能够”取而代之成为社会的情态动词。功绩社会树立了太多的正面典型,健美的躯体、体面的工作、高雅的艺术欣赏能力,等等。这些都成为提供给每个人的兴奋剂,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些正面典型,并肯定其价值,迫使自己不断追求,乃至于迷失。权利、欲望、品味等,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人们所面临的鬼魅般的敌人。人们致力于吸纳和适应,抛弃了否定的能力,实则进入了一个“过度肯定性”的暴力旋涡中,不断对自我进行着剥削。在这个过程中,人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这一切最终也是最坏的结果,便是心理疾病的产生,永不满足的渴望将引发破坏性的自我谴责和自我攻击行为,功绩主体陷入与自身的战争中,而战争的伤者,就是无数的忧郁症患者。忧郁症是人们深受过度积极正面之苦所引发的社会疾病,而它反映的,正是“自己对自己发动战争”的人性。丁子的遭遇即是如此,在成为真正的自己和成为社会要求的自己之间,丁子不免有所迷失,人生的“成就压力”造成他心灵上的精疲力竭与忧郁沮丧。
“过度肯定性”的功绩社会慢慢演变成一个“兴奋剂的社会”,整个人类进入了一个“效能机器”的怪圈。但绩效成果和积极活跃的社会有其阴暗面,即会造成过度的倦怠和精疲力竭。这些精神状态,恰巧是一个缺乏否定性和受到过度积极向上主导的世界所具有的特征。久而久之,倦怠变得可以被接受,甚至可以感动他人、让自己感动。倦怠让驻足、停留变得可能。用海德格尔的话说:“从每个焦虑担忧中,解放出来。”法国哲学家莫里斯·布朗修也曾说道:“倦怠有一颗宽广的心。”
虚度与解放:寻找另一种可能
回到Trevor与丁子两人的倦怠与懒惰上来,在社会常规语境之下,两人一反面一正面,一消极一积极。但从细微处探究两人的心理状态,相比较而言,Trevor坦荡敢做,活出真我,丁子憋屈苦撑,随时代涤荡。即便就表象而言,两人都充满了倦怠,但无疑Trevor更有尊严与自由。诚如尼采所说,一般而言,积极行动的人,欠缺的是从事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他们是懒惰的。
美籍哲学家马尔库塞指出,单向度的社会和思想以及无所不在的传播,造成了单向度的人,使人丧失批判和超越的能力。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为马尔库塞提出的迷思寻找答案,指出人类知识的社会基础,除了建立在“技术旨趣”与“实用旨趣”之外,尚可立基础于“解放旨趣”之上。此一旨趣指向的是,人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机制,从历史的种种制约限制中,寻找自我解放的途径。固然技术与实用旨趣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是,就人是一种善于创造和使用象征符号的动物的立场来看,演进过程最为特色的地方,终究还是在于人类企图认定种种的楷模,并且进而寻求自我解放。
从一定层面来讲,主动选择倦怠的人们恰恰印证了吉登斯与巴斯卡所提出的“施为”概念,他们认为,“施为”乃意指个体人所具有的独立力量,而此力量基本上是绝然无关于规则、文化和任何特殊的东西,只关系到被视为可能限制到它的东西或事务。
既然符合社会规律的生活开出了种种物质条件,现实层面的要求让人们不得不选择倦怠,但终究是个体自我负责的自由选择,不管是负重前行还是坦然懒惰,根本上来讲都应得到尊重,年轻人更是理应得到懒惰与倦怠的权利,去拥抱另一种可能。
借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句名言作结语:“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