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

2019-01-03翁清丽

新课程·小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渗透教育优秀传统文化

翁清丽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前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议题。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何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从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现状出发,提出了一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与方法,以期为广大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一些导向。

关键词外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往往能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有之义。从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语文教师应当具备传统文化的渗透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理解传统文化,这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但从当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于语文教师缺乏传统文化的渗透意识,未在语文教学中主动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也有一些教师有这方面的意识,但方法比较陈旧,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大,同时大多数语文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也不高,这些都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当前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是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思考与探究的重要课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人手。

一、加强认识。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

不少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缺乏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自觉意识,由此要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具备传统文化的渗透意识,能主动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前提所在。学校可以多开展这方面的宣传学习,可以让语文教师认识到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这方面的渗透教育。同时语文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的综合素养也关系着渗透教学的成效,有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因自身传统文化综合素养的欠缺,在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时也存在困难,由此提升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综合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培训、学习等多种途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仔细研读教材文本,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如有不少课文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思想宗旨,教师要挖掘这些要素,以适当的方法将这些文化与理念传递给学生,以更好地给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课内多种方式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特别是小学低段的学生,他们刚刚入学,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由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营造情境,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时,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给学生创设传统文化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创设情境时,语文教师需要仔细研读具体的教材文本,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要素,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来设计情境。情境的创设最好真实有效,才能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在选择情境创设方法时,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比较适当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

例如,在开展《大禹治水》的教学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古代传说,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洪水的图片与小视频,学生在看到直观的洪水后,也很容易被代人情境,此时再阅读文本,才能更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洪水之可怕,体会到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由此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成效。

(二)开展合作探究,挖掘传统文化要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比较适合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语文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时,也可以尝试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与探究,从中更好地理解与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在创设小组任务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特征来设计任务问题,同时在其中渗透传统文化方面的要素,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达到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目的。语文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时,需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性格、语文学习水平、协作能力等进行科学的分组,这样才能保证小组成员搭配合理有序,保证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能有效开展。

例如,在开展《“贝”的故事》的教学时,考虑到这是一篇与汉字演变密切相关的文本,语文教师可以从“贝”字的演变人手,给学生展示“贝”字的甲骨文,激发学生对古文字的兴趣,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以合作讨论的方式思考一些问题,如“古代的人们为什么喜欢把贝壳戴在身上?”“用贝字做偏旁的字大多跟什么相关呢?你能想到哪些用贝字做偏旁的汉字呢?”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使其能对传统汉字文化产生兴趣。

(三)妙用古诗词,传承优秀文化经典

古诗词是小学教材中常见的文本类型,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的学习对学生传承与了解传统文化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由此语文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时需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诗词的学习热情。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语文教师应当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原则,这也是由语文学科的学科属性决定的。工具性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所在,特别是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由于古诗词的创作年代距离学生遥远,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基礎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也是学习古诗词的前提;人文性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所在,古诗词往往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涵,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宝库之一,有着诗词特有的语言美、音律美与意境美,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应当在工具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的意蕴,感受古诗词的魅力,由此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更好地践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

例如,在开展《咏柳》一诗的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泛读古诗,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生词,结合课本注释与工具书查找诗意,同时教师对一些重点的字词进行讲解,扫清字词障碍。再让学生细细朗读文本,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古诗的言语与情感,体会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魅力,体悟传统古诗词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课外多种途径并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鼓励课外传统文化阅读,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语文教材中虽包含有不少传统文化方面的文本,但毕竟数量有限,对于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由此语文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时,需要鼓励学生在课余多阅读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征,选择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传统文化书籍,如《百家姓》《三字经》《中华成语故事》《中华神话故事》《声律启蒙》等,制作成阅读清单,推荐给学生课余阅读。由于低段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自主阅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家长也参与进来,开展亲子阅读,这样不仅可以拉近亲子距离,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在班级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语文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传统文化书籍读书会活动,学生在读书会上可以推荐自己认为好的传统文化书籍,也可以阅读其中的片段,与其他同学展开讨论,说一说自己阅读的感受等,语文教师则主要起引导作用,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由此在班里营造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提高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成效。

(二)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渗透传统文化要素

为让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更有效,除平时的课堂中所进行的文本教学之外,语文教師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统文化要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也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在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前,语文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选择适合学生的活动主题与活动内容,同时做好活动的方案设计,这样才能保证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例如:我国有不少传统文化节日流传至今,在传统节日前,语文教师也可以以此为契机,提前开展一些相关的传统节日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来源、文化内涵等有更深入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如在中秋节前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中秋主题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搜集中秋节的来历、与中秋有关的古诗词、中秋节的风俗、自己动手制作中秋贺卡、与家人一起赏月等,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中秋这一传统节日的热情,也能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起到有效的渗透教育。

传统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精神宝库,需要我们去弘扬与传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应当具备传统文化的渗透意识,努力探索教学策略,不断拓宽教学视野,为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猜你喜欢

渗透教育优秀传统文化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探索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