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2019-01-03林苒

新课程·小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

摘 要:中国古代家训在历史进展过程中的形成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文化,有着丰富的家庭教育内涵;深刻挖掘古代家训中家庭教育资源,对于今天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大启发意义,也为丰富现代家庭教育方式,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泉。

关键词:古代家训家规;家庭教育;钱氏家训

苏轼在临安提点时,作诗《陌上花三首》,有小序:“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五代十国吴越王钱镠的王妃每年寒食节都要回娘家侍奉双亲,钱镠带信给她,虽则寥寥数语,却情真意切,细腻入微,平实温馨中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款款深情。

钱氏,一个赓续了千年饮誉于世界的名门望族,他们用《钱氏家训》来鞭策后辈子孙的,孕育了一批又一批领域名家:钱穆、钱基博、錢玄同、钱钟书、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浩浩荡荡的钱氏名人建立起中国文化与科学领域的河流。

一、以钱氏为例,家训对其家族有什么样的影响力

武肃王钱镠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虽是一介武夫,却克己修身,勤于阅读。在《全唐文》中,他留下了奏疏、表记等文章十五篇;晚年后留有传世书迹《题钱明观桥记》《慈云岭题名》《墨帖》等,留给钱氏后人一句极其重要的家训:“读经传则根底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藏书习惯是钱镠留给钱氏家族的精神遗产,成为钱氏家族的优秀家庭文化,更是成为解读一个家族能够鼎盛千年而不倒的文化密码。

以吴越忠懿王钱俶第七子钱惟演为例:钱惟演是北宋大臣、文学家,他嗜书如命,“其家聚书侔于秘府,又多藏古书画”。欧阳修所修撰的《归田录》中记录:“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钱惟演博学能文,为“西昆体”诗人,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曾跟僚属说:“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证实钱惟演的这种嗜好:“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欧阳修也深受影响:“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钱惟演的阅读习惯,正是因为其先祖建立起的良好家族文化影响所致。这种阅读以及总结整理诗文的家族习惯,依然能影响到钱氏后代。比如钱氏后人钱玄同,三岁开始就在父亲的教导下阅读《诗经》。其父钱振常,擢进士,湛深经学并精于考据。钱玄同幼年得其父亲授,每日站立在书架前读《乐雅》,逐条诵读,掌灯之时仆人抱其入室休息。钱玄同每思“庭训”,均会感慨道:“由今思之,不肖放荡数年,至今犹能稍归正路,何莫非细时先子义方这教耶。”

而后,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钱镠的三十二代孙钱文选根据其先祖钱镠的八训和遗训,开始整理和修纂《钱氏家乘》,总结归纳出一本惊世之作:《钱氏家训》。

可见,一个家庭习惯和家族行为准则,决定了家庭成员的行为取向,而榜样的言行则会成为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钱氏子孙所体现出来的铭记祖训的观念,使钱氏家族在不同时期涌现出的榜样的力量,成为极其强大的影响力,力透后代子孙的生命之彼岸。

二、产生于古代的家训是否有符合现代的教育内容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认为:家训旨在告诫子孙遵守儒家传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礼为基础,多读圣贤的书籍,以达到诚孝、慎言、立身、扬名的目的。

古代家训家规中要求后辈子孙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正如《明太祖家训》中提出:“治天下者,修身为本,正家为先。”古代家庭重视后辈子孙的思想品德教育,他们往往在家训家规中教育子孙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如“夫家之所以齐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妇曰顺……”(孙奇逢《孝友堂家训》),或者如何对待亲友邻里,如“门第高者,可畏不可恃”(柳玭《诫子弟书》)。而另一个内容就是要勤俭节约,所谓“勤俭兴家,奢侈败家”,《曾国藩家书》中提出:“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这些均是现代家庭教育中亟须面对的内容。

另外,“传授给子女为政做官之道,是历代家训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内容。”历代政治家均要求家族成员首先养成高尚的人格,而“修身养性”是道德养成的必要途径。他们认为具备较高品德修养才可张弛有度宠辱不惊,反过来也能促进他们品德修养的提高。古人还会教育后辈从政要廉洁,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的《嗜鱼而不受》中,公议休对受贿提出了富有现实意义的做法,认为做官要廉洁,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受贿,凭着本事获取所欲之物。

劝学则是其中另一大内容。虽然中国古代是“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社会,却在大量的家训、家风和家书中均提出了读书修身、读书明理等做人的要求。如《朱子治家格言》中提出的“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孝友堂家规》中的“古人读书,取科第尤为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等。而颜之推提出的学习的本意在于“开心明目,利于行耳”的言论更是如此。如此一点,亦为当代家长所需。

故而古代家训确实有符合现代家庭教育积极向上的教育内容的,应该有深度地运用家训,不应因其枯槁无味的肤浅名头而湮没于生活群山的深处。虽然古代的家训家规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产生、发展和形成,有些内容不可避免地受到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的制约,但其中不泛既有积极向上的内容。我们要古为今用,让古老的家训与时俱进,能够与当下家庭教育实际相衔接,解决当前家庭问题,做到为我所用。

三、古代家训对现代家庭有什么现实作用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古代家训家规是最典型的代表。这些受到孔圣教育造化而成、凝聚整个家族的智慧的教育方式,富有极强的道德认知导引功能,简单明了地赋予后辈道德发展的自主性与自为性,有极强的文化认同感。

其一,古代家训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用几千年的历史更迭、朝代变换来形成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逐渐凝固成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的重要一环。而这些传统美德往往被成功的家长们收集到家族家训家规中,成为家族后辈子孙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也是家族成员日常生活行为的规范。虽然其中一些理念会存在历史的局限,但美德是贯穿始终的一根主线。家长适当地进行引导,其中的教化功能以最接近心灵的方式,自然地更新学生观念,形成富有民族教育特色的教育体系。

其二,古代家训中人格化与英雄化的象征物更易于激发儿童的内在潜力。在小学阶段中应及时采用说服力强的语言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使其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而古代家训中拥有富有人格化与英雄化的象征物,千年以来一直引导着受教育者实现自我教育功能。这种古代名人的英雄形象注重受教育者精神境界和自我修养的提升,经过文化的淘洗和教育的挑选后,可以使受教育者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和内在的道德需要结合起來,为他们道德意志的培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三,古代家训尊重本民族语言,更适合习惯于汉语语境的未成年人以及一直接受儒家纲常伦理教育的家长。中华民族一直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十分注重开蒙引导,让子孙后辈能从小就学到将来能够受益终身的习性和品格。后辈不仅在家训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还可以在共同维护家风过程中,练就侍奉父母长辈、友爱兄弟姐妹的行为习惯。这些家庭行为要求在道德意志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之处:它们都是在尊重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反思透视,使之自觉地与社会伦理规范联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家训中所采用的语言最接近本民族的语言习惯、遵从本民族的思维,能够让道德情感陶冶功能最直接地触动受教育者的心灵,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道德能力。

其四,古代家庭中家长的榜样力量是家庭教育成功的最终指向。潘光旦先生在《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的言论:“祖宗,尤其是中国的祖宗代表着两种力量:一是遗传,一是教育。祖宗贤明端正,能行善事,表示他自己就有一个比较健全的生理与心理组织。……他的种种长处也往往给予子孙一些很好的榜样,一些力图上进的刺激。”家训中出现的榜样,让子孙后辈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家庭的信仰和积极的精神,让整个家族不断地发展与壮大。敏感而善于模仿的孩子正在学习与社会接触,他们所接受到的信息都有可能成为学习对象并收为己用。而最先被孩子无条件的认定并无意识地模仿的,正是父母与家庭成员。通过对古代家训的学习,在注重自我修养的同时,家长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和内在的道德需要结合起来,潜移默化中在家庭树立起榜样,可以引导儿童反躬和比类自身生活,对其以开阔的眼光去认识世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较之于传统家庭教育说教化的倾向,作为中国本土化的家庭教育的古代家训,凭借着其在几千年有效教育华夏子女的、独有的结构模式、表现方式和教育形式,根植于家庭教育之中。现代家庭教育需要在科学地借鉴现代家庭成功经验的同时,有选择地利用古代家训家规的方法和内容,对于今天家庭教育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仲超.钱氏家训[M].线装书局,2010.

[2][宋]曾巩.《隆平集》卷一二[M].文海出版社,1957.

[3]汪兆骞.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M].现代出版社,2015:33.

[4]耿宁.钱氏家训及当代价值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7.

[5]朱子南.中国文体学辞典[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318.

[6]郭齐家,李茂旭.中华传世家训经典[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863,1151,1174.

[7]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五《余论》[M].商务印书馆,1941:115.

作者简介:林苒(1974—),广东省湛江人,中小学高级教师,深圳市灵芝小学工会主席。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