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制造技术》课程在高职的教学模式探索

2019-01-03任昭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51期
关键词:智能制造高职教学模式

【摘要】为满足当前企业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我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开设了《智能制造技术》这门专业课程,本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而且包含多个专业的知识,涉及到一些较为前沿的知识。课程教学过程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课,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效果并不好。故笔者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分组方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此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智能制造  高职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1-0227-01

引言

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德国工业4.0的提出和实施,当今制造业逐步由数字化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国内外部分大中型制造型企业也在进行设备升级和人员培训,以满足客户的智能化产品要求。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摇篮,国内外各大高校为了适应当今企业的智能化人才需求,纷纷建设与智能制造相关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该校的国家级重点专业,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为区域的军工领域和机械制造领域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满足企业智能化人才的需求,我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2018年人才培养计划中新增了一门智能制造技术课程。

1.课程简介

智能制造技术作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于三年制大专的第三学期,本课程通过44课时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传授学生基础的智能制造理论,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智能制造的基本概念及关键技术,引导学生掌握智能制造的基本思想。同时,还要求同学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锻炼以下几种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的机械设计能力、一定的单独研究能力。

智能制造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已经建立其课程标准,其内容主要包括:(1)智能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数字化制造的概念及其流程。(3)智能制造领域所用到的一些关键技术。(4)智能制造在知名企业中的应用案例。(5)智能产品的工作原理等。

本专业2018级学生有如下特点:(1)随着今年单独招生的普及,我校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大部分学习积极性不强。 (2)本课程中的内容涉及多个学科、专业,知识较为前沿,在学生只接触过两学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起来有点吃力。(3)在课堂中老师可以用到的教学工具比较有限,由于校内智能制造实训中心还在建设过程中,所以教学工具除了多媒体课件再就是一些视频知识,无法让学生去生产一线感受智能制造带给企业的益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一般只是传统的说教模式,一个老师在上边讲,所有学生在听,偶尔会有个别学生提问,坐在后边的同学的听课效率可能很低。在教学方法层出不穷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在高职院校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

2.教学模式探索

本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丰富,内容设置由易到难,书中不乏一些现代化企业的智能制造应用案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很好的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但是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授课模式,教學效果可能并不好,培养出的人才水平参差不齐,与世界上先进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也有一定差距。为把我校建设成国内一流高职院校,故需要探索一些新的教学。经过在平行班教学实验,笔者根据实际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对比,逐渐摸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拟采用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制的教学形式,每个授课班级共40人左右,可分为6-8组,每次课一共100分钟,前30分钟交给一组学生,负责介绍本节课内容的概念及自己的理解,然后由老师进行评比总结,并计入平时成绩,这就要求同学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老师要监督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任务,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稍加引导、鼓励,将学生带入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主动性。并结合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灌输式变为引导学生自学的模式。

在老师授课过程中要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并每组选出代表介绍讨论结果,培养学生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种工程分析能力在理论和实践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很大,但是由于他们学习基础不太扎实,往往缺乏这种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结束语

通过这种分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学生能通过课下预习和课上分析讨论,从而深刻掌握所教内容。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段慧珍,赵欣,周华.基于智能制造的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机制专业为例[J].南方农机,2019(19):144-145.

[2]周兰菊,曹晔.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2016(22):64-68.

[3]李政.“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的转轨[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33):38-44.

[4]周静.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策略[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79-83.

[5]李伟.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探究[J]. 职教通讯.2016(34):42-45.

作者简介:

任昭(1991-),男,汉族,陕西省榆林市人,硕士学位,助教职称,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化制造。

猜你喜欢

智能制造高职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