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国学经典教学策略研究
2019-01-03张永贵
张永贵
【摘要】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奠定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这些作品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虽然时代在进步,文化在发展,但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被遗弃,我们要注重向文化的传承。所以,我们就要从教学开始的阶段,也就是幼儿园,作为起点,在课堂进行国学文化的教学,以期待能够真正让我国的经典文化得到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 国学经典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1-0005-01
中国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无数优秀的经典文化,这要求我们世代相传、继承和发扬光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要求,以及“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立品为先,育德启智,初步实施幼儿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所以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就要选取有效的国学文化教学方式和书籍,积极开展幼儿园的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并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将中国的经典融入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帮助幼儿形成坚实的德行基础,回归优良传统。鉴于此,我就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下幼儿园国学经典教学策略。
一、提升教师国学素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幼儿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开展国学教学的起始。幼儿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国学教学的重要性,才能采取积极的策略加以应对。开展国学教学首先要提升教师的国学素养,在认识到国学教学重要性之后,还要有一定的能力能够挖掘国学与幼儿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找到与之对应的开展国学教学的方式。在幼儿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室环境、区角等地进行改造,创建良好的国学环境,为幼儿教学做好伏笔。
例如,幼儿教师在有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了解汇总幼儿的兴趣指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室空间的布置,如墙面、地面的装饰及挂饰,呈现更多有利于激发幼儿参与国学学习的元素,这是在空间上对环境的布置和安排。另外,良好环境的建设不仅限于物质空间上的建设,还包括幼儿教师在指导和监督幼儿国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环境的建设,对于幼儿阶段的儿童,耐心是最重要的,教师能够换位思考,理解并能够指导幼儿的心理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物质空间环境与舒适心理环境的建设,有助于教师顺利开展国学教学。
二、引导幼儿游戏模仿,提高幼儿的国学理解
幼儿时期的孩子心智尚且正是处于活泼好动、爱玩爱闹的年纪,因此,通過游戏模仿这一形式来进行引导,能对幼儿理解能力的培养起到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谓游戏模仿,即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或设计相关的游戏项目与规则,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幼儿在模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起到加深理解的效果,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引导教学《汉乐府·江南》这一内容时,教师应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幼儿进行演示“采莲”的图片和视频,让幼儿模仿采莲的动作和步骤,以此来激发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之后,可以给幼儿简述江南地区的一些习俗和文化,为幼儿进行知识的拓展。最后,我们可以给幼儿讲述这一首乐府诗的含义后,再次引导幼儿进行视频模仿。这一形式,不仅可以引导幼儿融入教学课堂,还能有效的促进幼儿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三、实现幼儿家园共读,真正的弘扬国学文化
国学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来发扬和继承。所以我们开展了“幼儿园经典诵读”活动,以国学为基础深入的开展礼仪、文化等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在过程中,我们会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让家长也体会国学教学的重要意义,并能够在家中也对幼儿进行国学文化的熏陶,如此就能够真正提升幼儿的国学学习水平。在对家长的渗透中,我们会通过家园联系栏,班级QQ群,家园联系单等平台与家长沟通,与幼儿的家长达成一定的共识,然后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阅读与学习。如此,不仅能够增长家长与幼儿的国学文化素养,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亲子互动,还能有效的实现国学文化的传承。不仅如此,幼儿园还可以定时举办经典文化活动,并组织家长来园参与。组织幼儿编排国学文化方向的节目,如舞蹈“明月几时有”,武术操“三字经”等,感染家长。我们通过以上的多种教育方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幼儿和幼儿家长的国学文化素养,同时也能丰富幼儿园的文化建设。幼儿在如此的耳濡目染下,也能提升自身的气质,并得到伴随终身的人生经验。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的阶段实施国学经典的教育,是幼儿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加强对国学教学的重视,并努力探寻出真正有效的国学经典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并间接利用国学文化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而促进幼儿今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娟.浅谈农村幼儿园如何开展国学经典诵读[J].小学教学参考,2018(15):93-94.
[2]米思杨.幼儿园国学教育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5):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