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019-01-03陈昱彤
陈昱彤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却严重滞后,甚至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被遗忘。由此可见,地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刻不容缓。本文分析地方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存在的种种问题,试图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政府;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3-0254-0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主要是靠传承者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大部分的类别,如民间文学的一部分,民间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手工技艺、中医中药等,大多靠传承者传给下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路径单一,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责任意识缺失、保护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存在冲突、专项资金的使用不到位、文化宣传力度不够等,导致许多地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到位,下面就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分析:
1.地方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重视程度不够,制度相对落后。再加上一些偏远山区受到自身地理条件的限制,交通不便难以和外界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容易形成封闭自守、观念落后、思维方式单一等传统的意识形态,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非物質文化遗产地域差异性明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地理跨度大,受到地方历史、文化、地理、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呈现出多元性、包容性以及丰富性等特征,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各地市行政区域跨边界冲突明显,行政区域边缘经济有了明显的边缘特征。
3.地方保护现象严重。由于各民族地区的文化风俗差异较大,一些地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过程中,过度重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限制对外进行交流,同时为了争夺优先进入本地市场的机会、与外来文化进行差别对待,导致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利益分配存在矛盾。
二、地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而且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协助。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地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方面,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的多元化保护机制,鼓励和引导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与政府部门形成合力,全方位的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下面对地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行深入分析:
1.强化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我国历史悠久、民族形态颇多,地域广茂,文化兼容性强,重视礼仪。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首先需要政府部门强化自身的工作意识,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性,承担起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责任,勇于担当,起到领导和带头者作用。
2.提高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热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除了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外,还需要民间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提高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热情将是未来的工作重点。扩大宣传,不仅可以有效传播非物质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全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还能有效的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3.充分挖掘民间社会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因此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离不开民间社会力量的帮助。各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培育和扶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和机构,积极探索和民间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和传承的工作方式。政府部门对民间非营利文化机构进行正面引导,加强对民间社会力量的培训和利用,提高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监督,使其向着规范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从而能够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尤其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都将是最基础的核心部分,不应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惨遭遗失。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针对我国现状,除继续扩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外,还应该进一步探索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社会化、市场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塔怀红,胡冰寒,符繁荣.重庆高职艺术院校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利用现状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3).
[2]蔡建华.艺术院校“善融”社区文化育人的动量及策略[J].艺术教育,2018(23).
[3]王元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的路径探析[J].兰台世界,201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