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巧出读文本,舍次取主定目标
2019-01-03于贝
于贝
摘 要:近几年,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愈来愈多元化,由此衍生的教学设计也个性迭出。教师深刻地解读文本,可以带领学生轻松愉悦地进行有效的深度语文学习。从文本解读的主要方法展开阐述,聚焦教学设计目标的精准定位。而要做到这一点可从以下几个“点”入手:依托文本体式,把握文本的视觉点;关联单元安排,挖掘文本的价值点;指向文本表达,寻觅文本的空白点。
关键词:解读;视觉;目标;设计
近年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越来越多元化,致力于对文本进行微观细读,若想要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那就要求教师沉入到文本的语言意义世界中去,对文本有独到的见解,这种能力正体现了教师深厚的文学鉴赏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实现解读与教学之间的无缝“对接”,寻找到文本解读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完美“接口”呢?笔者在五六年间,先后几次解讀《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尝试从如下几个方面深入巧出文本、舍次取主定目标。
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依托文本体式,把握文本的视觉点——首读出人物形象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课文篇幅比较长,内容较多,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这个故事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对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文本、感悟人物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笔者在第一次解读这篇课文时,将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切身感受李时珍为修《本草纲目》而吃得“苦”。
2.在与文本直接对话,适时补充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第一次的文本解读,教师主要抓住了本文凸显的核心视觉点,即虽然修订《本草纲目》辛苦,但李时珍有不怕吃苦、以苦为乐的心态,表现的是他为了让万民得福,不辞劳苦、严谨认真的形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把对文章的只言片语所得的感悟确立为课文的教学目标,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笔者应该从整体把握文本传达出的主旨,抓住关键问题作为“突破口”,达成教学目标。因此,第一次笔者紧扣“但修订好《本草纲目》,让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一关键句子,以“苦”为抓手,层层深入,研读文本,巧妙地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关联单元安排、挖掘文本的价值点——再读出复述能力
大约两年前,笔者又一次执教四年级。当再次解读《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时,笔者陷入了困顿之中,原因是教材的习题后面有一道习题,要求学生学会复述课文。而第一次解读这篇课文时,我压根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教材为什么要提到复述课文的要求呢?怎样在感悟人物形象的同时,又能学会复述课文呢?正当百思不得其解时,《小班化课堂教学基础性研究》这本书中的文字让我豁然开朗。
原来教师在研读文本时,要注意关联单元安排,明确这篇课文在该单元中的特殊地位,挖掘这篇文章在大单元中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这篇课文位于该单元第二篇,前面有《说勤奋》,后面有《维生素C的故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将其安排在第二篇,必然有独特的价值,叙事性文本不仅要感悟人物形象,还要能大致复述其中的故事情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经过反复揣摩,笔者第二次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切身感受李时珍为修《本草纲目》而吃得“苦”。
2.学习复述课文,继续培养复述叙事作品的能力。通过复述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把解读文本的所得: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感悟、审美的体验、语言的品味等重构为合适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文本解读的教学价值。教师需要将这一切整合生成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问题,考虑到前后语文训练的相关活动,制定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文本的教学价值,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语文能力有其独特作用。
三、“千读万磨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指向文本表达、寻觅文本的空白点——三读出选材与表达
今年,当笔者第三次研读《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时,发现文章中只有对李时珍师徒二人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却没有对人物心理的详细描写。此外,笔者还研读了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如:描写古寺破败时的环境描写;表示时间转移时的景色描写;最后一段升华人物形象时,唯独写景却不写人的留白之笔。由此,笔者第三次将目标确定如下:
1.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切身感受李时珍为修《本草纲目》而吃得“苦”。
2.学习复述课文,继续培养复述叙事作品的能力。通过复述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3.初步感知文中多处景色、环境描写的好处。
第三次解读文本、制定目标后,学生在进行复述训练的时候,较上次复述有了更好的抓手,他们学会抓住文中表示时间推移的景色描写来展开有条理的复述。由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了文本中的留白之处,他们复述的情节更加详细、语言更有感染力,甚至有的学生抓住最后一段景色描写展开了创造性的复述,升华了人物形象。
笔者还关注到本文选材的特别之处:在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的几十年中,发生了太多的故事,作者为什么偏偏要选“夜宿古寺”这一个故事来写呢?后来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这一夜是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一生的写照,看来笔者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真是“千读万磨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啊!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这样教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游泽生.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深度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0.